河南省郑州市民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民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29 14:5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郑州市民高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
高二地理试卷
时长: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2020年9月27日11时23分,我国在太原(112.5°E,37.9°N)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据此完成1-3小题。
1.本次环境减灾卫星发射时,太原当地( )
A.物体影子为一天中最短 B.太阳仍位于南偏东方向
C.物体影子朝向东北方向 D.太阳已位于南偏西方向
2.在澳大利亚悉尼(150°E,34°S)留学的小明想观看本次卫星发射直播,他打开电视的时间应为当地( )
A.9月27日13时53分 B.9月27日9时23分
C.9月27日13时23分 D.9月27日9时53分
3.本次卫星发射后,三个月内( )
A.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 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 D.太原昼短夜长且昼一直变短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小题。
4.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 )
A.甲为岩浆岩 B.乙为沉积岩
C.丙为变质岩 D.丁为岩浆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华山论剑”中的华山的形成主要由④作用形成
B.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由①作用形成
C.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由③作用形成
D.“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地貌由②作用形成
下图为沿回归线东西向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6-7小题。
6.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
B.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C.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D.乙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
7.和丙处成因相同,形成的地形区是( )
A.阿尔卑斯山脉 B.冰岛 C.台湾岛 D.喜马拉雅山脉
图为“某区域岩层水平分布简图”。该区域沉积地层有T1、T2、T3、P1、P2,其年代依次变老。据此完成8-9小题。
8.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A. B.
C. D.
9.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P2砂岩 B.T1泥岩 C.T2泥炭岩 D.T3石灰岩
一般见到的蛇曲景观大都是在草原或湿地上。在山区,有一种河流穿行在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这种连续拐弯的特殊蛇曲景观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山西永和县乾坤湾是黄河经过秦晋大峡谷形成的一个嵌入式蛇曲。下图为乾坤湾嵌入式蛇曲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小题。
10.在草原或湿地上,河流形成蛇曲的自然条件( )
A.河流落差大 B.河流流速快 C.地形平坦 D.河流水量大
11.推测晋陕大峡谷乾坤湾这种“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 )
A.地壳持续抬升—平原河流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B.平原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地壳抬升—流水下切
C.地壳稳定—峡谷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垂直下切
D.峡谷地带地壳断裂下陷—流水作用下泥沙堆积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某时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12-13小题。
12.图中( )
A.甲地风力大于乙地 B.甲地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大
C.丁地骤降大雨 D.乙地的风向为东南风
13.未来几天丙地( )
A.气温将升高 B.易出现雾霾天气 C.一定出现降水天气 D.可能出现扬沙天气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完成14-15小题。
14.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5.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 )
下图为“某地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下图完成16-18小题。
16.该气候类型( )
A.气温逐月升高 B.气温季节变化小
C.9~12月降水最多 D.降水季节变化小
17.该地降水较多的月份及成因( )
A.9-12月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9-12月 西风带控制
C.5-8月 气压带风带移动 D.5-8月 东南信风控制
18.该图示代表的气候类型分布在我国省区( )
A.琼 B.川 C.冀 D.辽
南非纳马夸兰沙漠被称为“多肉”沙漠,平时黄沙满地,每年8、9月却遍布野生多肉植物,鲜花满地。下图是纳马夸兰沙漠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9-20小题。
19.与该沙漠形成有关的是( )
A.东南信风和沿岸暖流 B.副热带高压和沿岸寒流
C.副热带高压带和沿岸暖流 D.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压带
20.该沙漠每年8、9月鲜花满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高 B.晴天多,光照强
C.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 D.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大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是我国陆地海拔最低点,湖水主要来自阿拉沟和白杨河。下图示意艾丁湖湖泊最大面积各月出现频率与入湖河流日平均流量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21-22小题。
21.阿拉沟和白杨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
A.山地降水 B.高山冰川融水 C.湖泊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22.艾丁湖最大面积出现频率集中于3月主要是因为( )
①湖水蒸发量较小②灌溉用水量较小③湖区降水量较大④冰川消融量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图为南半球局部地区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23-24小题。
23.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洋流中性质不同的是( )
A.①处洋流 B.②处洋流 C.③处洋流 D.④处洋流
24.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洋流的主要影响是( )
A.①处上升补偿流形成渔场 B.②处海水温度高流向低纬
C.③处沿岸的气候增温增湿 D.④处向西方行船逆风逆水
下图是局部印度洋位置图,读图回答25-26小题。
25.图中洋流流向与性质对应正确的是( )
①向东北方向流动时为寒流②向东北方向流动时为暖流
③向西南方向流动时为寒流④向西南方向流动时为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6.某年一月,一艘油轮在索科特拉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 )
A.印度西海岸 B.澳大利亚西海岸
C.非洲东海岸 D.越南东海岸
南北向洋流对于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具有重要意义。科考发现:近几十年来,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呈现冰进——冰退——冰进的周期性变化,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反之。下图分别示意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总面积季节变化和南太平洋附近海域洋流分布。据此完成27-28小题。
27.当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面积减小时,该海域( )
A.上空大气温度降低
B.与上空大气间热量交换减弱
C.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表层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
28.德雷克海峡出现冰进时( )
A.秘鲁寒流增强 B.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升高
C.赤道逆流增强 D.南极洲大陆将变得更加寒冷
冬季平均Nino3.4指数是衡量沃克环流的重要指标,当冬季平均Nino3.4指数大于1,对应厄尔尼诺现象;当冬季平均Nio3.4指数小于一1,对应拉尼娜现象。下图示意1982-2015年冬季平均Nino3.4指数值。据此完成29-30小题。
29.当冬季平均Nino3.4指数大于1时( )
A.东南信风增强,东太平举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
B.东南信风增强,东太平禅赤道附近海水异常降温
C.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
D.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降温
30.据图判断,2010年( )
A.秘鲁渔场的渔获量较往年减少 B.智利沿海地区的干旱程度减轻
C.我国大部分地区极端天气增多 D.澳大利亚东海岸发生森林火灾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下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每空1分,共8分)
(1)此图以____为中心,表示北半球____(节气)的光照情况,判断依据是____。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
(3)H点的夜长时间大约是____小时,B点的日落时间为____时。
(4)由A地向H地发射炮弹,炮弹将落在AH所在经线的____(填“东”或“西”)侧
(5)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日期占全球的范围是____。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图1为局部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图2为图1中洛阳北至商丘一线冲积扇剖面图。
简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并描述从洛阳北至商丘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粒径和沉积厚度的分布特征。(6分)
简述郑州以下段黄河的水文特征。(3分)
该区域古城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分析河流冲积平原为古城分布提供的有利条件。(3分)
33.读甲、乙两国简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
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并解释其成因。(4分)
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4分)
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2分)
34.读秘鲁地理简图和文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秘鲁首都利马全年干旱少雨,以“无雨之城”闻名世界。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位于山间高原,湖区周围高山环绕,峰顶常年积雪,湖面海拔达3821米,面积约为8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40-180米。有25条河流流入的的喀喀湖,只有一条德萨瓜德罗河从湖中流出到另一内陆咸水湖波波湖,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海拔高而不冻。
分析利马成为“无雨之城”的主要原因。(2分)
简要说明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海拔高而不冻的主要原因。(4分)
(3)比较图中①②两处流水作用的主要差异,并简要分析原因。(4分)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
高二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B 2.C 3.A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原经度为112.5°E,与120°E相差7.5°,时间比北京时间晚半个小时,所以卫星发射时,太原当地的时间约为10时53分,尚未到达当地正午,太阳仍位于南偏东方向,物体影子朝向西北方向,物体影子并不是一天中最短(当地正午12点最短),B正确,ACD错。故选B。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0°E位于120°E以东,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早2小时,卫星发射直播的北京时间为9月27日11时23分,悉尼当地此时的时间为9月27日13时23分,C正确,ABD错。故选C。
3.该日为9月27日,本次卫星发射后三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后向北移(注意经过了冬至日12月22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减小后增大,A正确,C错误;日期逐渐接近1月份,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B错误;太原昼短夜长,但昼先变短,后变长,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出现极昼现象;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4.B 5.B
【分析】考点:本题考查地质循环和读图分析能力。
4.依据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判断,丁是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故D错;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故B正确;三大类岩石都能转化成岩浆,故甲表示岩浆,A错。岩浆(甲)只能生成岩浆岩(丙);则丙应表示岩浆岩,C错。
5.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由上题可知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岩石推出①是岩浆冷却凝固,②重熔再生作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是岩浆岩,由①作用形成,B正确;“华山论剑”中的华山是内力作用形成,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由④外力堆积作用形成,“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喀斯特地貌由④外力作用的流水溶蚀作用形成,ACD错误。故选B。
6.B 7.C
【解析】6.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是储油构造,不能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A错,B对。乙处岩层向下凹,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CD错。所以选B。
7.丙处是板块消亡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相对抬升的一侧。和丙处成因相同,形成的地形区是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对。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但是是火山岛,B错。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AD错。所以选C。
8.D 9.A
【分析】8.从甲地到乙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表明为山谷,排除AB;“T1、T2、T3、P1、P2,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可知,从甲地到乙地,中间岩层比较老,两侧岩层新,为背斜,即岩层向上弯曲,D正确,C错误。故选D。
9.岩层有层理构造,表明为沉积岩,沉积岩越靠下,年龄越老。丙处岩层为P1,在丙处垂直钻探,可能发现的地层是比P1年龄更老的P2砂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岩层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
10.C 11.B
【分析】10.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水流速度较缓,以侧蚀作用为主,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曲。故选C。
11.“嵌入式”蛇曲的形成,先在平原地区形成河曲,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故选B。
【点睛】当河流流经平坦的地区,如果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侵蚀作用下坍塌,原来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凹陷,表层河水将向凹处的河岸冲去。冲向凹岸的表层水流一部分受离心力作用,冲向对岸,另一部分折向河底,形成底层水流,触及河底后,又变为上升流返回河面,形成环流。与此同时,河水向下游的纵向流动并没有停止,横向的环流与纵向的水流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向前的水流。环流是造成蛇曲的主要力量:冲向凹岸的下降水流流速快、侵蚀力强,使得凹岸后退,越来越凹;冲向凹岸的水流折向河底后,沿凸岸一侧上升,上升的过程中水流速度变慢,携沙能力降低,泥沙不断在凸岸一侧下沉堆积,使得凸岸变得越来越凸。
12.B 13.D
【分析】12.读图分析,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甲地大,A错误;甲地受高压中心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乙地位于冷锋锋后,为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B正确;丁地位于暖锋锋前,多出现连续性降水,强度小,C错误;乙地位于低压中心南部,可通过作图判断,风向为西南风,D错误。故选B。
13.读图分析,未来几天,丙地将经历冷锋天气过程,气温将下降,A错误;丙地将出现大风、阴雨天气,有利于净化空气,减轻雾霾,B错误;如果冷锋过境前暖空气比较干燥,水汽含量少,丙地未来几天不一定会出现降水,可能出现扬沙天气,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天气形势图的判读步骤
14.C 15.B
【分析】14.从图中可知亚欧大陆形成高气压中心,太平洋形成低气压中心,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转后就是实际风向,为西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大陆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为北半球的冬季,故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跟着南移,B正确。A北移,错误,C风带的风向错误,C错误;D不发生移动,错误,故选B。
【点睛】我国东部受季风影响明显,原因是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一般地,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6.B 17.C 18.A
【分析】16.图中为某地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气温累计曲线呈倾斜直线,逐月增加值接近,说明气温较稳定,气温季节变化小,A错误,B正确。9~12月降水累计曲线呈水平直线,逐月增加值为0,降水少,C错误。 5--8月累计值增长较快,降水多,9月--次年4月降水少, 降水季节变化大,D错误。故选B。
17.据图分析,该地各月温度均匀,根据累计总量,月平均气温约为29°C,该地年降水总量约2000mm,集中在5--8月,所以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的月份是5~8月,受气压带风带北移,形成西南季风,降水较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该图示代表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四省中分布在我国省区海南,简称琼,A正确。川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冀 、辽为温带季风气候,BCD错误。故选A。
【点睛】注意气候统计图中,累计值和各月实际数值之间的区别。
19.B 20.C
【解析】19.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非位于30°S受到副高控制,降水少。附近有本格拉寒流,对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故选B。
20.每年8、9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该沙漠受到盛行西风控制,带来降水,满足鲜花生长需求。故选C。
【点睛】
21.B 22.A
【解析】21.结合图例、分析图形信息可知,入湖河流日平均流量7、8月份最多,汛期在夏季。阿拉沟和白杨河所在的新疆地区深居大陆内部,降水稀少;7、8月份气温高,高山冰川消融量大,对河流的补给量大。因而阿拉沟和白杨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冰川融水,A错误、B正确。“湖水主要来自阿拉沟和白杨河”说明是河水补给湖水,且以湖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一般较小,C错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最大流量一般出现在春季,D错误。故选B。
22.艾丁湖的湖水主要来自阿拉沟和白杨河,受冰川融水影响,阿拉沟和白杨河的最大径流量出现在夏季。艾丁湖最大面积出现频率集中于3月,说明3月份出湖水量少、入湖水量多:3月份,我国新疆气温较低,湖水蒸发弱;3月份,灌溉用水量较小,因而入湖水量较多,①②正确。新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集中在夏季,③错误;冰川消融量较大的季节应是夏季(7、8月份),④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对应的地区:雨水补给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大部分河流;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河流;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地下水、湖泊水补给较为常见,对河流水位变化影响小。
23.A 24.D
【解析】23.根据图示洋流分布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②处洋流为秘鲁寒流;③处洋流为本格拉寒流,④处为西风漂流(寒流)。故性质和其他三个洋流性质不同的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24.根据上题可知,①处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没有形成渔场,故A错误;②处洋流为秘鲁寒流,海水温度低、流向低纬,故B错误;③处洋流为本格拉寒流,沿岸气候降温减湿,故C错误;④处为西风漂流,向西方行船逆风逆水。故D正确。故答案选D。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逆流航行速度慢、能耗高;顺流航行速度快,能耗低。寒暖流交汇处有海雾形成,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洋污染范围。
25.B 26.C
【解析】25.读图,该洋流位于印度洋北部且在索马里东部,为北印度洋洋流的索马里洋流,夏季受西南风影响时,索马里东岸海水在西南风的吹拂下,海水被吹离海岸(离岸风)后使海底冷海水上流,此时洋流水温较低,为寒流;冬季在东北季风吹拂下海水运动方向相反,为暖流;受东北风吹拂则洋流向西南流,受西南风吹拂则洋流向东北流,故①④对,选B。
26.一月份,此时该海域盛行东北季风,洋流总体呈逆时针流动,即洋流大致由东向西流;油轮在索科特拉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顺着洋流由东向西漂,首先到达非洲东海岸,油污要漂到印度西海岸所经路途远,沿途海域的稀释使油污对其影响小,A错C对;澳大利亚西海岸和越南东海岸不在北印度洋环流范围内,油污难以到达,B、D错。故选C。
【点睛】北印度洋由于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顺时针大洋环流圈,冬季在东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圈。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从总体上看,不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都属于暖流,这是由于该海域位于热带范围之内,水温常年较高的缘故,其道理与位于低纬度的赤道洋流属于暖流是一样的。但是,位于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则有例外。其冬季为索马里暖流,夏季为索马里寒流。这是因为夏季索马里半岛的沿岸海域盛行西南风,把近岸处表层海水吹离海岸,引起深层海水因补偿而上升,形成强大的上升流,并使水温显著下降,洋流属于寒流。
27.D 28.A
【解析】27.海冰面积大小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海水比热容大,水温下降慢,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可知,南极地区8月气温最低,2月气温最高。2-9月,海水热量收入小于支出,表层海水温度不断下降,海冰范围逐步扩大,至9月份达到最大;从9月到次年2月是冰融化时间,到2月份海冰面积最小。因此,当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面积减小时,海水温度升高,受海洋影响,上空大气温度升高,A错误;海水与上空大气间热量交换加强,B错误;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达最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全年最大,太阳辐射达最强,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面积减小应是从9月到次年2月,因此太阳辐射先增强后减弱,C错误;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面积减小,海水温度升高,表层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D正确。故选D。
28.依据“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反之”可知,德雷克海峡冰进期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对南半球而言,北上的海水水温较途经海域低,因此,冰进期秘鲁寒流增强,A正确。秘鲁寒流位于南半球太平洋东岸,秘鲁寒流增强导致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降低,B错误。“海峡西侧水位增高”,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侧水位升高,赤道逆流是自西向东流动的补偿流,因而德雷克海峡出现冰进时赤道逆流减弱,C错误。当南极洲的温度变冷时,存在很多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封闭状态,阻塞环南极大陆的海流,加快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连接南极洲热输送,从而使南极洲变暖;当南极洲的温度变暖时,存很少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打通环南极大陆海流,减慢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南极洲热输送,因而使南极洲变冷。因而,德雷克海峡出现冰进时,南极洲大陆将变得更加温暖,D错误。故选A。
【点睛】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控制气候变化的一个可能模式是: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水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和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
29.C 30.C
【分析】29.当冬季平均Nno3.4指数大于1时,对应厄尔尼诺现象,此时东南信风异常减弱,使得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故选C项,ABD错。
30.2010年冬季平均Nio3.4指数小于一1,对应拉尼娜现象,此时东南信风增强,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上升补偿流增强,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A选项错误:南太平洋东海岸气流下沉,智利沿海地区气候更加干旱,B选项错误:拉尼娜年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增多,C选项正确:澳大利东部沿海降水异常增加,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降低,D选项错误。故选C项。
【点睛】拉尼娜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信风的牵制,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二、综合题(共40分)
31.(每空1分,共8分)
(1) 北极点 夏至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2)(23°26'N,45°W)
(3) 9 21
(4)东
(5)7/8
【分析】本题属于基础试题,通过判读光照图,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时渗透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
读图可知,地球逆时针自转,故此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北半球俯视图。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全部位于昼半球,为极昼现象,说明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节气。
(2)
北半球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23°26'N;图中A地所在经线与180°相对,为0°经线,图中每相邻的两条经线经度相差为45°,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根据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点这一特点,结合图中A地所在经线的位置,可得出太阳直射点的经线位于0°经线以西 45°,即该经线为45°W,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N,45°W)。
(3)
依据图中每相邻的两条经线经度相差为45°,则H点所在纬线圈上位于夜半球部分的夜弧度数大约为135°,即H点的夜长时间=135/15=9小时。由上题可知,45°W为太阳直射点的经线,时间为12:00,B点为90°E与昏线交点,由图可知,该点位于45°W以东,与45°W经度相差135°W,故B点地方时=12+135/15=21:00,即B点的日落时间为21时。
(4)
由A地向H地发射炮弹,是北半球由南向北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炮弹将落在A地偏东方向。
(5)
45°W为12时,0时所在经线为135°E,故此时的日期分界线大致为135°E和180°,由135°E往西到180°,与北京120°E处于同一天的日期,占全球的范围是(135+180)/360=7/8。
32.(每点1分,共12分)
(1)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携带来大量的泥沙(1分);当黄河流出山口后(1分),由于地势变缓/河道变宽(2选1),水流速度减慢(1分),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从洛阳北至商丘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粒径逐渐减小(1分),沉积厚度逐渐变薄(1分)。(每点1分,共6分)
(2)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夏季,含沙量大,有结冰期,有凌汛现象。(5选3,共3分)
(3)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共3分)
【分析】本题以冲积扇分布图和冲积扇剖面图为材料,涉及地貌的成因,水文特征描述,城市的区位条件,考查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1)
冲积扇属于流水沉积地貌,和地势起伏、河道宽窄有关。读图,黄河由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流经太行山南麓,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即冲积扇。从右图可知,从洛阳北到商丘,沉积物由粗到细,沉积颗粒粒径逐渐减小,厚度逐渐变薄。
(2)
黄河郑州以下段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为雨水补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所以河流的径流量较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夏季。黄河自中上游地区携带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流的含沙量大。温带地区冬季气温低,河流存在结冰期。黄河郑州以下段存在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会出现凌汛现象。
(3)
河流冲积平原距离河流较近,河流可以为生产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并且可以带来水运的便利,便于对外联系和运输。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沉积物较多,且粒径小,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可以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点睛】
33.(每点1分,共10分)
(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1分)
成因: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1分)迎风坡,多地形雨(1分);沿岸暖流增温增湿(1分)。(每点1分,共4分)
(2)乙国冬季西北风(1分)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1分),受地形抬升(1分),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1分)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每点1分,共4分)
(3)西北风。(1分)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1分)(每点1分,共2分)
【分析】本题以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考查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据图可知,甲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据图可知,乙国为日本,气候为季风气候,乙国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
(3)乙国为日本,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说明正值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点睛】几个重要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
1、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
2、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3、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4、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5、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热带过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6、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
34.(每点1分,共10分)
(1)常年盛行离岸的东南信风;沿海强大的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来自大西洋的水汽。(3选2,共2分)
(2)处于内陆而不咸的原因:四周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丰富;湖面面积大,水量大;湖泊有河流流出,湖水不断更新(3选2)。海拔高而不冻的原因:地处低纬度地区,水温较高(1分);周围群山环抱,阻挡冷空气侵入(1分)。(每点1分,共4分)
(3)①以侵蚀(或搬运)作用为主(1分);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落差大,流速快(1分)。②以堆积作用为主(1分);原因:地形以平原为主,流速缓慢(1分)。(共4分)
【分析】本题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的的喀喀湖终年不冻的原因、流水作用等知识点。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利马位于低纬度大陆西岸,该处盛行东南信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加上其东部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东部大西洋水汽的达到,因此水汽含量很少。西部海洋上的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也是该地降水稀少的原因之一。
(2)影响湖泊性质的主要是湖泊水量的收入与支出;影响湖泊结冰的主要是温度高低;的的喀喀湖地处安第斯山区,四周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丰富;湖面面积大,入湖水量大,湖水通过一条河流流出带走了部分盐份,湖泊为淡水;湖泊地处低纬度地区,周围群山环抱,阻挡冷空气侵入,水温较高;加之湖泊面积大、水量大,不易结冻。
(3)流水作用包含侵蚀、搬运、沉积等。上游、落差大的地方侵蚀显著,流速慢、地势平缓的下游地区乙沉积作用为主。据此结合图示可知,①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原因:地形以山区、丘陵为主,落差大,流速快;②以沉积作用为主 。原因:地形以平原为主,流速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