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阅读专题4】文体: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阅读专题4】文体: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15:1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体: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专题解释】
精读《促织》和《变形记》,探讨这两篇小说超越现实的虚构,分析异同,体悟虚构给小说带来的丰富意蕴,深入理解“虚构是小说的灵魂”这一命题。
【预习任务】
1.个人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促织》和《变形记》两篇小说。
2.列出《促织》与《变形记》中虚构情节“人变虫”的异同。
3.分析两篇小说通过虚构各自获得了哪些丰富意蕴。
4.思考虚构的创造性对小说的重要意义。
5.课外收集相关文献,探讨虚构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流派中的差异。
【学习任务】
导入:小说就是用虚构去创造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世界。小说家被称为“准造物者”,因为他们通过虚构赋予小说以生命。虚构是小说的灵魂,虚构让小说成为艺术。
任务一 着眼变形,感受虚构
1.两篇小说都有“人变虫”的虚构情节,列表分析它们的异同。
《促织》与《变形记》虚构情节“人变虫”异同比较
异 同
①虚构手法不同:《促织》是突转中的虚构,成名儿子不小心弄死虫子而魂化促织;《变形记》是开篇突如其来的虚构,格里高尔一梦醒来就变成了甲虫。 ②变形原因不同:《促织》中,成名儿子是出于拯救家庭命运而变形;《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因现代社会生存与生活压力而变形。 ③情节设置不同:《促织》情节一波折,且设置悬念,促织为成名儿子所化是事后得知;《变形记》展现了人变虫后的心理活动、日常生活中家人的冷漠。 ④小说立意不同:《促织》意在讽谏居于上位者;《变形记》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 ⑤叙述特点不同:《促织》是糅合神异情节的现实主义小说,显露着作者的道德批判;《变形记》是现代派小说,叙述节制客观,不动声色。 ①人物性格相似:成名家和格里高尔都性格善良,成名即使被杖责也不肯伤害别人,成名儿子甘愿牺牲自我,格里高尔变虫后想的都是工作和家人。 ②面临处境相似: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面临着外在的巨大压力。 ③小说性质相似:都是实质性的悲剧,《促织》反映了封建制度下虫比人有价值,人的命运无常,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悲剧;《变形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丧失自我的悲剧。
2.北大教授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评论:“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太像了意味着虚构的甲虫与我们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隐喻着现代人怎样的处境?
可以提示学生从甲壳对甲虫的意义入手,体会其中的隐喻意蕴:甲虫背负着重重的壳,隐喻人背负着的沉重压力;甲虫外壳坚硬、内在软弱,隐喻人的软弱怯懦;甲虫总是将身体缩到壳内保护自己,隐喻人试图逃避对世界的恐惧;甲虫的壳除了起保护作用之外也带来隔绝,隐喻人的隔阂乃至隔绝……这只甲虫是现代人的灵魂画,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重壳与压力,隐喻的是每一个你我。
还有小说让遭遇的出现突如其来,人一觉醒来变成甲虫,隐喻命运无法预料,人生常常充满着无常感、悲剧感、灾难感。“人变甲虫”的荒诞的虚构,是对现代人处境准确的描摹。
3.《促织》让成名儿子变成“小虫”,其意义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不是一样?
情节有同,意义则别。这里引入作家毕飞宇的分析:“《促织》的诉求是显性的,它在提醒君主,你的一喜一怒、一动一用,都会涉及天下。天下可以因为你而幸福,也可能因为你而倒霉,无论《促织》抵达怎样的文学高度,它只是‘劝谏’文化的一个部分,当然,是积极的部分。”认为同有“异化”情节,中国古典小说已经提前抵达了西方现代主义的看法是不切实际的。
任务二 品味细节,感悟真实
1.很多人以为小说的虚构就是天马行空、无限驰骋。联系《促织》的高潮虫鸡相斗,思考为何是鸡而非其他动物,谈谈小说虚构需要遵循的原则。
可先让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如果让你来写作,会怎样虚构?蒲松龄让小虫战胜公鸡,让故事有传奇色彩,体现了天才的想象力。平庸的作家可能只会写小虫接连斗败其他促织,获得天下第一。如果这样,小说只有生活真实,而没有获得升华但如果让促织去战胜狮子、老虎,那么传奇也就变成离奇。由此可见,小说需要超越生活真实,但虚构再遥远也有其原则,即细节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
2.《变形记》为什么情节荒诞,但读来又觉得非常真实?
可让学生细读小说中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要起床开门的情节,之后谈感受。小说中除了人变甲虫这一中心事件是荒诞的以外,其他细节如格里高尔的开门符合甲虫的习性,甲虫的所思所想也符合格里高尔平时的心理逻辑。《变形记》整体上的荒诞是以细节的逼真为前提的,看似不真实的事情,由于细节引发的真实力量,给予了心灵极大的真实感。
3.说说生活真实与虚构真实之间的关系。
(1)虚构真实来源于生活现实,但高于生活现实。
(2)虚构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小说所呈现的细节真实和所引发的心理真实基础之上的。
(3)虚构的真实是具有审美魅力与更深刻的真实,隐含了关于生活与社会本质的真实。
任务三 小说创造,虚构为魂
1.研讨两篇小说通过虚构获得的丰富主旨。
两篇小说的主旨都非常丰富,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此基础上提供看法,启发思考。
《促织》:
(1)劝谏“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2)封建制度与苛捐杂役对人的戕害。
(3)讽刺皇帝不任贤才却因小虫而大行封赏,贫寒士人有才有学却无路仕进。
(4)人变虫才有价值,人自我价值失落的悲哀。…...
《变形记》:
(1)揭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社会、家庭、人伦都使格里高尔感到陌生,最终他成为异化的存在物。
(2)表现现代人的困境,人对突然降临的变故无能为力。
(3)撕下了温情脉脉的家庭面纱,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冷酷的关系。
(4)表现了无情的生活规律,人失去自我就濒于绝境,无法有利于别人,就无异于一只甲虫,自然会被抛弃,家人需要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存在即合理。......
两篇小说就如卡尔维诺所言,“经典作品是一部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2.说说虚构对于小说的意义所在。
评论家谢有顺说:“好的小说家往往能够把假的写成真的,所谓虚构,其实是一种达到更高的想象的真实。”
小说是想象的艺术,小说阅读的目的,不是按图索骥去还原事实,而是通过虚构去感悟人生与世界。小说通过想象创造了虚构世界,升华了其原有的意义,获得了丰富的内蕴,逼近了生活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虚构对于小说的意义:
(1)合乎细节真实,抵达心灵真实。
(2)创造精神世界,获得丰富内蕴。
(3)穿越表层事实,逼近生活本质。
任务四 比较流派,体悟区别
1.两篇小说一是现实主义,一是现代主义,那么虚构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小说中有什么不同?
可引导学生结合文学流派的要求、文化传统的特点等来分析。虚构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中的不同是整体真实与整体荒诞的不同,客观反映与主观表现的不同。
《促织》是现实主义笔法,借古讽今,客观反映现实。其虚构是努力消除想象与现实的界限,让人信以为真。小说整体框架是真实的,注重完整的情节结构和具体的现实描绘,而魂化促织的情节继承了我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传统,无意间触及“异化”的主题。
现代主义的虚构,认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非逻辑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的某种反映,而是要表现本质。《变形记》整体框架是虚构的,而且用夸张、变形、怪诞的手法,有意识地集中揭示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的现象。正因为卡夫卡的开创性,他也被奉为现代主义的宗师。
2.列表概括说明两种虚构观。
现实 主义 追求如镜面般地反射现实,整体真实。
持反映论,真实反映生活和现实世界。
现代 主义 超现实或荒诞的叙述方法,整体荒诞。
持表现论,侧重“向内转”,开掘、表现心灵世界的图景。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