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范围:选择性必修一)练习卷
一、选择题(25题每题两分共50分)
下图为北冰洋及其沿岸地区示意图,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相同,且其中有一条为0°经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当本初子午线的时间为4月15日20点时,丙地的日期和区时为( )
A.15日6点 B.16日6点 C.16日8点 D.15日8点
2.甲、乙、丙、丁四地所在国家中,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有关晨昏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晨昏线所在的平面永远和太阳光线垂直 B.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C.晨昏线与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D.晨昏线与经线永不重合
巴西盛产优质造纸用高岭土(黏土矿物),原生高岭土主要源于风化的花岗岩,这些岩石的风化产物被搬运、沉积,又形成了大规模的次生高岭土矿床。雅里河流域(下图)是主要的次生高岭土矿床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有关图中山地的基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质地疏松多孔 B.结构致密坚硬
C.含有丰富的化石 D.具有层理构造
5.高岭土资源沿雅里河富集的动力主要来自( )
A.风力搬运、堆积 B.风力侵蚀、搬运
C.海浪侵蚀、搬运 D.流水侵蚀、搬运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 )
A.① B.② C.③ D.④
7.甲地较平坦并缺失砾岩、砂岩的原因可能是( )
A.断裂抬升成地垒构造 B.岩层呈拱形结构稳定
C.表层石灰岩物质疏松 D.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
这种因形状恰似牛轭的湖泊,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及形成过程。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促使河道自然弯曲形成牛轭湖的主要原因是( )
A.凹岸侵蚀 B.凹岸堆积 C.凸岸侵蚀 D.凸岸堆积
9.下列与牛轭湖形成最相似的地理事物是( )
A.“V”形河谷 B.冲积扇 C.宽浅状河谷 D.沙丘
下图等值线为某平原某一瞬间近地面和5500米高空气压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乙地近地面( )
A.气压低于周围地区 B.天气以晴朗为主 C.风力强劲 D.天气以阴雨为主
11.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则丙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得出结论∶全球范围内的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碳汇,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和林木生产所吸收的碳多于其呼吸和腐烂所释放的碳使地球降温————如热带森林就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气候”冷却器”。但研究表明,并非所有森林都具有降温作用,受气候变暖影响,在贮存大量碳的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北方针叶林的脱针型落叶松逐渐转变为常绿针叶树,树叶较暗,反而引起温度上升,这种效应在高纬度地区、干燥地区尤其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在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森林里较森林外温暖,其原因最可能是冬季森林里( )
A.光合作用强 B.风速减小多 C.蒸腾作用强 D.光照强度高
13.热带森林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气候”冷却器”,其原理是热带森林( )
A.树木生长快,蒸发水汽多 B.林冠密集,反射太阳光线
C.光合作用强,释放氧气多 D.温度较高,微生物分解快
14.西伯利亚的落叶松转变为常绿林会引起地表升温,导致全球变暖恶化,其中引发全球变暖的碳源主要来自(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水圈
下图为过去50年6~8月份厄尔尼诺(a)、拉尼娜(b)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与厄尔尼诺相比,拉尼娜事件导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
A.总体数量偏多 B.北部数量增加
C.影响范围变小 D.东部数量增加
16.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 )
A.冷性鱼类大量死亡 B.大气输送给海洋的固体杂质增多
C.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多 D.降水量增多
读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量最大的是( )
A.波罗的海 B.日本海 C.阿拉伯海 D.黄海
19.直接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的洋流是( )
A.墨西哥湾暖流 B.秘鲁寒流 C.北大西洋暖流 D.本格拉寒流
黑海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低于地中海,且在黑海100-150米深处密度突然增大形成密度飞跃层。下图为黑海周边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与地中海相比,黑海表层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更丰富 B.海水温度高 C.径流汇入多 D.海域更开放
21.若一艘轮船由地中海进入黑海,其吃水深度( )
A.逐渐变深 B.先变深后变浅 C.逐渐变浅 D.先变浅后变深
22.黑海密度飞跃层有利于( )
A.表层鱼类生长 B.底层鱼类生长 C.潜艇安全航行 D.上下水层交换
下图是我国东部30°N附近某地地形及土地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各处地貌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处为三角洲,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洋变粗
B.乙处河谷呈V形,落差大水流急
C.丙处为洪积扇,沉积物没有分选性
D.丁处岸陡谷窄,河床多石块和卵石
24.关于图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林地主要为落叶阔叶林 B.耕地面积较大且连成片
C.草地形成与热带草原气候有关 D.城区形态主要为组团状
25.中国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读图,完成长城沿线地区自东向西( )
A.地跨冀、豫、京、陕、宁、甘、晋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荒漠变化 D.聚落规模变小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S点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时针方向)
(2)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
(3)这一天的日期是____前后,节气是____。
(4)比较该日A、D、E三点的昼长____。
(5)图中AB是____线(晨,昏)。
(6)此时C地的地方时是____时,E地的昼长是____小时,C地日出时间是____时。
(7)据图,与北京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____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南临黄土高原,北接库布齐沙漠,东西两面被黄河所包围。毛乌素沙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季节性盛行风影响下,通常发育有大面积的沙丘。下图为毛乌素沙地新月形沙丘及其剖面示意图。
(1)简述毛乌素沙地沙丘广布的主要自然原因______。
(2)根据图中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判断当地的主导风向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默基·德·贝玛拉哈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位于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距离首都塔那那利佛约300公里。保护区内布满了锋利的石灰岩“刀山”石林(下图),其物质组成是几百万年前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积物。此外,还拥有峡谷、湖泊、沼泽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特有物种高达85%,其中47%为当地独有。
(1)指出黥基·德·贝玛拉哈自然保护区所属的气候类型____并简述其特征____。
(2)说明该保护区“刀山”石林的地质形成过程____。
29.下图为南半球主要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依次写出①、②、③、④的洋流名称。
(2)西风漂流是世界上最大的寒流,试分析其成因。
(3)简述洋流对海洋航运可能造成的影响。
30.探究名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探究资料:洪泛森林是指经常在洪水季节被长时间淹没的一种雨林。每年泛滥的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沉积物,并且促使浸泡在水下的植物叶片腐烂分解,鱼群会觅食树木所结的果实,并传播种子。周期性的洪水造就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下图示意洪泛森林作用。
探究思考:
(1)说出洪泛森林作用体现的自然地理原理;指出图中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6分)
(2)推测洪泛森林遭到破坏对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1.根据图中海陆轮廓形状,结合图中丙地位置,可判断丙地位于东十二区,由此可知丙地时间=4月15日20点+12=4月16日8点。因丙地未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所以日期不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五带的划分界线是回归线、极圈。甲、乙、丙、丁四地分别位于美国、冰岛、俄罗斯、加拿大,因此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是美国,A正确,冰岛、俄罗斯、加拿大都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没有热带,BCD错误。故选A。
【点睛】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为五个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点; 北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 北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点。
3.D
【详解】晨昏线即晨昏圈,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晨昏线与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晨昏线在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
4.B 5.D
【解析】4.由材料“原生高岭土主要源于风化的花岗岩”可知,图中山地的基岩为侵入型岩浆岩,特点是结构致密坚硬,B正确;含有丰富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的是沉积岩,CD错误;质地疏松多孔的是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的特点,A错误。故选B。
5.由材料“这些岩石的风化产物被搬运、沉积,形成次生高岭土矿床。雅里河流域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润,雅里河流域是主要的次生高岭土矿床区”可知,高岭土资源沿雅里河富集的动力主要来自流水的侵蚀、搬运,D正确;与风力作用,海浪作用无关,ABC错误。故选D。
【点睛】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2、沉积岩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6.B 7.D
【解析】6.结合图片可知,①断层断开了②岩层,因此①形成晚于②;④侵入过程中切断了②,因此④晚于②,由于④的侵入造成了②的变质形成了③,故②是最先形成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结合图片可知,甲地岩层呈现拱形,为背斜构造,因此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容易受到侵蚀,D正确;甲处并不是地垒构造,A错误;结构稳定和顶部受侵蚀没有直接的关系,B错误;石灰岩疏松会被侵蚀掉,但仍存在石灰岩,C错误。故选D。
【点睛】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8.A 9.C
【解析】8.受流水惯性的影响,一般河流的凹岸容易被侵蚀,促使河道自然弯曲形成牛轭湖,A正确,B错误。凸岸不会发生侵蚀作用,凸岸堆积是凹岸侵蚀的前提下形成的,CD错误。故选A。
9.“V”形河谷体现流水的下切侵蚀,冲积扇主要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沙丘主要体现风力的堆积作用,ABD错误;宽浅状河谷主要体现为河流的侧面侵蚀,与牛轭湖凹岸侵蚀都是流水的侧面侵蚀,C正确。故选C。
【点睛】河流在平直河段,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在弯曲的河段都是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10.B 11.D
【分析】本大题以下图等值线为某平原某一瞬间近地面和5500米高空气压差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压线的判读,高低压的天气状况,气流的水平运动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0.图示数据显示,乙地与地面的气压差比甲地与地面的气压差大,又因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由此推理,在高空乙地气压应该比甲地气压更小,而在近地面,乙地气压应该比甲地更大。也就是说乙地近地面是一个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天气为主,B正确,AD错;高压中心中心以下沉气流为,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不显著,C错。故选B。
11.由上题可知,乙地近地面是高压,甲地近地面是低压,则丙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是从乙地指向甲地,依据图上指向标可以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为由北指向南,考虑到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在近地面实际的风向应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的基础上,向右偏转45度左右可视为最终风向,因此丙地近地面的风向为东北风,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风向的判读: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力方向。因此,某点风向的画法是:首先,过该点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其次,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偏转以后的箭头方向即为风的方向,偏转角度大约为45°左右。
12.B 13.A 14.A
【解析】12.在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森林里较森林外温暖,其原因最可能是林外风大,散热快,森林里风速减小多,B对;而光合作用与温度关系不大,A错;冬季太阳高度小,光照强度较小,D错;蒸腾作用林内可能较多些,但中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冻土广布,空气湿度林内外差异较小,且冬季树的光合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速率降低,有的处于休眠状态,这样植物体吸收的热量便大为减少,C错。故选B。
13.热带森林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气候“冷却器”,其原理是热带森林树木生长快,蒸发(蒸腾)水汽多,云量多,吸收热量,从而使气候冷却,A对;林冠密集,只会反射掉一小部分太阳辐射能,不能使其显著降温,B错;光合作用强,释放氧气多对气温没有影响作用,C错;温度较高,微生物分解快,对土壤得肥力有影响,而热带森林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气候”冷却器”,应能明显降温,D错;故选A。
14.据材料可知,气候变暖,加之落叶林变为常绿针叶树,树木深色的叶子会吸收阳光,使温度上升,会使冰雪消融、冻土解冻,使冻土中贮存的大量碳释放出来,导致全球变暖恶化,冻土属于岩石圈,故答案选A。
【点睛】全球变暖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释放。
15.B 16.C
【解析】15.结合图片可知,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气旋数量没有明显增加,A错误;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北部气旋数量要多于厄尔尼诺时期,B正确;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气旋影响范围变大,C错误;拉尼娜事件发生时东部数量减少,D错误。故选B。
16.结合所学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东侧冷性鱼类大量死亡,A错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大气输送给海洋的固体杂质变少,B错误;晴天变多,太阳辐射变多,C正确;下沉气流,降水变少,D错误。故选C。
【点睛】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南方涛动。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17.A 18.C 19.C
【解析】17.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甲为太阳辐射,乙丙均不是太阳辐射,丁表示大气逆辐射。故选A。
18.波罗的海、日本海、黄海等纬度相对较高,太阳辐射相对较弱,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较弱,ABD错误。阿拉伯海所处纬度低,气温高,海域面积大,“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量最大,故选C。
19.北大西洋暖流是西风吹拂形成,能直接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C正确。墨西哥湾暖流不是风海流,是补偿流,秘鲁寒流和本格拉寒流也属于补偿流,也不是风海流,均没有直接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故选C。
【点睛】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与大气间在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
20.C 21.A 22.C
【解析】20.读图可知,黑海表层海水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周围陆地上河流众多,且河流水量丰富,因此河流流入水量大,引起表层海水盐度较低,C正确;生物丰富并不会导致盐度较低,A错误;黑海纬度较高,气温较低,B错误;黑海更加封闭,D错误。故选C。
21.结合所学可知,地中海盐度大于黑海,密度更大,浮力更强,因此从地中海到黑海,浮力变小,深度逐渐变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密度飞跃层位于100-150米深处,因此对于表层和底层鱼类的生长没有直接影响,AB错误;潜艇隐蔽在跃层之下就不易被敌舰声纳发现,有利于潜艇安全航行,C正确;黑海密度飞跃层会阻碍上下水层的交换,D错误。故选C。
【点睛】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入海径流、洋流等的影响。
23.D 24.D
【解析】23.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河流从丙流向甲,河流堆积地貌有分选性,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甲处为三角洲,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洋变细,A错误;乙处位于中下游,形成槽形谷,B错误;丙处为洪积扇,沉积物有分选性,C错误;丁处位于河流上游岸陡谷窄,河床多石块和卵石,D正确。故选D。
24.我国东部30°N附近对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错误;耕地被河流分开,分布分散,B错误;30°N属于亚热带,与热带草原气候无关,C错误;如图所示,城区形态主要为组团状,D正确。故选D。
【点睛】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冲积扇发育在山前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三角洲一般在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
25.C
【详解】图中长城沿线地区从东向西行经过了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未经河南,A错误;长城沿线地区,从东向西距海渐远,降水递减,河流流量减少,B错误;长城沿线自东向西经过了我国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在水分条件的影响下,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荒漠变化,C正确;聚落规模受社会经济等发展状况影响,如北京作为我国首都,聚落规模大,聚落规模大小与海陆位置无关,D错误。本题应选C。
26.(1)顺时针
(2)(23°26′N,120°W)
(3) 6月22日 夏至
(4)A>D>E
(5)晨
(6) 2 4 6
(7)60°E向东到180°
【分析】本题目以光照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球运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从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2)据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图中每两条经线相差30°,最右侧的经线是把昼半球平分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和180°经线差60°且在其以东的位置,故经度为120°W,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纬度:23°26′N,经度:120°W。
(3)因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节气是夏至日。
(4)夏至日这一天,越往北昼越长,A出现极昼,D位于赤道,昼夜平分,E位于南半球,故A、D、E三点的昼长关系是A>D>E。
(5)据图可知AB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自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所以是晨线。
(6)据图可知C点和D点经度相差60°,时间相差4小时,D位于赤道且在晨线上,6点日出,C位于D的西侧,6-4=2,故此时C地的地方时应该是2时。E地日出时间是10点,因此昼长是4小时。C、D同在赤道上,日出时间是都是6时,赤道上昼夜平分,D地的昼长是12小时。
(7)120°W地方时是12点,60°E是0点,此时北京时间是4点,与北京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是60°E向东到180°。
27.(1)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地表物质疏松,沙源丰富;风力强劲,气流输沙能力强。
(2) 西北风 理由: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图中新月形沙丘西北侧坡缓,东南侧坡陡,则当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分析】本题以毛乌素沙地为材料设置试题,考查学生对沙丘形成原因和形态特征相关知识的掌握。
【详解】(1)根据材料“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可知,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离海洋远,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毛乌素沙地靠近沙漠和黄土高原,距离沙源近。沙地靠近冬季风源头,西北季风强劲,将附近沙源携带至此处堆积,形成广袤的沙丘。
(2)根据所学知识,新月形沙丘中较缓的一坡为风吹来的方向。观察图片,依据指北针确定方位,对照沙丘剖面图,图中沙丘西北侧为凸坡,且坡度较缓,应为迎风坡,故风吹来的方向为西北风。
【点睛】新月形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是平面如新月的沙丘,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像弯弯的月亮。新月形沙丘最初只是一种较小的盾形沙丘,它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此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新月形沙丘移动的影响因素:(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
28.(1)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2)生物的遗骸在海底堆积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层,地壳抬升后,流水溶蚀地表可溶性岩石,垂直裂隙切割,雨水继续加深加宽溶沟,石柱被分隔出来,成为石林。
【分析】本题以自然保护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气候的成因特征,石林的形成等相关知识点,考查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据图所知,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岛中东部是山地,根据纬度位置判断受南半球东南信风控制,该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西侧,是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2)万年前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积物形成石灰岩层,是石林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后经过地壳抬升,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部分地表被熔蚀下陷,可溶性岩石和碳酸盐类岩石被两组以上的垂直裂隙切割,流水溶蚀,加深加宽溶沟,石柱被分隔出来,成为石林。
29.(1)本格拉寒流 巴西暖流 南赤道暖流 东澳大利亚暖流
(2)西风漂流为风海流,位于南半球风力强劲的西风带内,几乎无大陆阻挡,有利于西风漂流的充分发展;西风漂流环绕南极大陆流动,受终年酷寒的南极大陆影响大;从南极大陆进入海洋的冰舌融化时,使海水温度降低;极地东风使高纬度的海水北流,加剧了海水的降温使寒流发展。
(3)顺流航行,船速快,逆流航行,船速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从极地来的洋流会携带冰山,增加航行危险。
【分析】本题以南半球主要洋流分布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洋流的分布、成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图中①位于南半球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东侧,为本格拉寒流;②位于大洋的西侧,为巴西暖流;③位于太平洋赤道以南,流向为自东向西,为南赤道暖流;④位于澳大利亚东部,为东澳大利亚暖流。
(2)西风漂流是受西风影响形成的风海流,南半球西风风力强劲,且几乎没有大陆阻挡,有利于西风漂流的充分发展,形成环绕地球一周的强大洋流;西风漂流环绕南极大陆流动,南极大陆气候酷寒,西风漂流受其影响,水温低;南极大陆多冰山冰舌,冰山冰舌深入海洋,融化吸热,使海水温度降低;南极地区吹极地东风,寒冷的东南风从高纬的南极大陆吹向纬度较低的海区,加剧了海水的降温,使寒流发展。
(3)海洋航运过程中,遇到洋流时,若顺流航行,会加快船速,逆流航行,会减慢船速;寒暖流相遇的海区,水汽容易遇冷凝结,形成海雾,影响海洋航行的能见度,对海上航行不利;从极地来的洋流会携带冰山流向较低纬度,船只遇到冰川会出现航行危险。
30.(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大气、水文、生物、地形、土壤等。
(2)洪泛森林遭到破坏后,保持水土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鱼类的食物来源减少,数量减少,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洪泛森林有拦截泥沙的作用,被破坏后,拦截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河岸易侵蚀后退。
【分析】本题以洪泛森林的相关资料为背景信息,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组成要素和表现等知识。通过层层设问,形成一个问题链,主要从要素联系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每年泛滥的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沉积物,并且促使浸泡在水下的植物叶片腐烂分解,鱼群会觅食树木所结的果实,并传播种子。周期性的洪水造就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读图可知,图中的自然地理要素有大气、水文、生物、地形、土壤等。大气、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河流)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洪泛森林的作用影响了其他各地理要素,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2)图示洪泛森林是一个由季节性洪水(河流)、雨林、鱼类(水生生物)及区域地形、大气环境和土壤构成的充满生机的动态平衡系统。洪泛森林遭到破坏对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对水文方面的影响:洪泛森林遭到破坏后,保持水土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对生物方面的影响:鱼类的食物来源减少,数量减少,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对土壤和地形方面的影响:洪泛森林有拦截泥沙的作用,被破坏后,拦截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河岸易侵蚀后退。泛森林遭到破坏对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