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书上册-22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说课稿(部编版)
一、说教材
《书戴嵩画牛》是《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艺术之旅”,语文要素为“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篇课文应当将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能合理想象,讲故事、深刻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作为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能读准多音字“处”、“数”、“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插图,把故事的内容讲清楚,并发挥想象,补上细节,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生动、具体。
3.借助课外资料和注释,体会“实践出真知,真知在实践中检验”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四、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够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觉得教学时应重点指导诵读,关注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将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展开想象讲故事作为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说教法学法
文章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在学习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让学生从五个方面深入品读文言,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言的意思,并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理解课题,注意停顿,读好课题。
2.预习反馈,读好多音字。
(1)“处”“好”“数”,借助字典等方法相机理解意思。相机理解“所宝以白数”读好句子。
(2)一日曝书画。为什么要晒书画?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小火车一人读一句,合作朗读。
4.师生分角色合作朗读,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步骤二、合作学习,展开思辨,提升“思维能力”
1.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故事中有两个人物?还有一幅画。两个人物围绕这幅画到底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呢?说说两个人对这幅画分别有怎样的态度。
2.感受处士的“爱”:
爱到怎么的程度呢?文中有没有写道?聚焦“尤所爱”具体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尤所爱”?
(1)出示“锦囊玉轴”,读出十分喜爱。
(2)出示“常以自随”,在什么情况下带在身边呢?生:喝酒吃饭时;游山玩水时。
(3)带着感情朗读。蜀中有杜处士,……
3.感受牧童的“笑”:
有一牧童见之,如何说?出示语段。
(1)理解“抚掌大笑”的意思,相机指导朗读。
(2)牧童为何而笑呢?学生阐述理解。
(3)谁能做这个敢说的牧童,指出这个错误。指名学生读好句子“此牛斗牛也。牛斗,……谬矣。”
4.处士为什么笑呢?你看出了这是一个怎么的处士呢?
(1)学生交流。
(2)合作演一演,其他学生读旁白。
5.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联系生活,理解观点。
(2)借助支架,讲述故事。
步骤三、合作学习,类文阅读
1.借助注释理解讲讲这个故事,完成习题。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
2.交流汇报。
七、说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 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矣 (掉尾而斗) 笑而然之
八、说教学反思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我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悟。只要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由浅入深,首先通过复习反馈将难懂的多音字解决,再让学生去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味道。通过预习多形式的朗读后,学生对为文言文的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理解,此时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抓关键词“爱”和“笑”展开联想,感受处士和牧童对画的不同态度,能用自己的话清楚讲述故事。最后明白苏轼的观点,并引导生活中。发散学生思维,课堂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