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 《祝福》名师课件(第1、2课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 《祝福》名师课件(第1、2课时)(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16:2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祝 福
作者:鲁迅
第一课时
目 录
2
作家作品
4
文题诠释
6
1
学习目标
3
写作背景
5
理清思路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




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寡妇,是再嫁再寡的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的权利、生活的权利以至生存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这篇《祝福》就是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文题诠释
“祝福”是旧社会过年时的一种封建迷信的习俗,用牲醴和香火供奉“祖先”和“天神”。祝福的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在旧社会,剥削阶级终年吮吸着劳动人民的血汗,过着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他们大搞年终“祝福”的迷信活动,以追求来年享受更大的“幸福生活”,并利用神权来麻痹、欺骗劳动人民,维护封建剥削的长久统治。
理清思路
1.疏通字词、正音;
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列出情节提纲
情节—— 内容—— 顺序__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倒叙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初到鲁镇
被卖改嫁
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层次 段落 内容 情节 视角
第一部分(1-33)
第二部分(34-111)
第三部分(112)
1-2
3-33
34-53
54-65
66-111
112
写鲁镇祝福的景象,简介鲁四老爷。
写祥林嫂在极度的精神痛苦中死去。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的情况。
祥林嫂被迫改嫁的情况。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最后变乞丐的情况。
写“我”对人们祝福的感受。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所见
所忆
所感
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倒 叙的作用
结构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在结构有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从倒叙转为顺序?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小说顺序 内容 故事自然顺序 情节
序幕 鲁镇的年底(1-2段) 引子 第一个丈夫死
结局 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3-33段) 开始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
开端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34-53段) 发展 祥林嫂被抢被卖
发展 祥林嫂被抢被卖(改嫁)(54-65段) 高潮 祥林嫂再次到鲁镇
高潮 祥林嫂再次到鲁镇(66-111段) 结局 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
尾声 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112段) 尾声 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祥林嫂形象,感受祥林嫂的命运。
2.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研读课文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有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
思考:①三次有何变化?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③由此可以看出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初到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善良温顺)
眼睛:顺着眼
(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
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
心满意足。她希望凭借自己的劳动
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
再到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白描手法,对比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
先前那样精神了。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在这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是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何?
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
结果:仍不被接受。
说明: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死前:
肖像:“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 “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眼睛:“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
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归纳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