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课后综合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悚然(sǒng) 谬种(niù) 瘦削(xuē) 歆享(xīn)
B负疚(jiù) 蹙缩(cù) 形骸(hái) 监生(jiàn)
C.俨然(yǎn) 炮烙(páo) 窥探(guī) 牲醴(lǐ)
D.草窠(kē) 窈陷(yǎo) 间或(jiān) 朱拓(t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踌蹰 鄙薄 聘礼 喉咙
B.惊惶 寒喧 怨府 诧异
C.隐语 烟蔼 忌讳 应酬
D.投机 忙碌 竹杆 门槛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代替的一项是( )
A.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勤劳)
B.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平静)
C.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庄重)
D.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终止)
4.下列各项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故国不接纳他,当商鞅被复仇的人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带着为数寥寥的徒属北上击郑,作无望的困兽之斗。
B.众多文艺界人土全新打造的最新造型惊艳大胆,让人眼前一亮,真可谓沸反盈天、争奇斗艳。
C.他是个精明强干的人,种地,搞养殖,很快把自己家的小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因此他被乡亲们“请”了回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D.虽然表面上看来他们和常人无异,某些老同志还说他们“少不更事”,但一谈起缉毒来,大家都不得不佩服他们的专业和智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鲁迅文学院第八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开班,来自云南20个少数民族的学员将在为期20天的培训中与文学亲密接触,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积蓄力量。
B.只靠强压,而不深入群众倾听民意,不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领导干部,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必须彻底改变。
C.德国队1:0战胜阿根廷队,时隔24年后再次捧起大力神杯,德国战车也以4次夺冠的成绩追平意大利。
D.美国近年来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非常尊重个体的尊严,他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__________,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的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他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姿态
⑤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宋朝的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B.“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C.“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宋玉有关。
D.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着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普通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一直在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但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无法实现的,最后她悲惨地死去。
B.小说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然后再叙述祥林嫂的“半生事迹”。这样安排既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也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C.祥林嫂讲儿子阿毛的悲惨故事这一情节在文中前后完整地出现了两次,这样写作是一种故意重复,表现了祥林嫂内心创痛之深,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气氛。
D.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小说通过对他书房的陈设和对祥林嫂的诅咒、迫害的描写,刻画出他道貌岸然的伪善面孔和极端凶残、冷酷、自私的本质。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退了颜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只是后来,与她同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弄丢了孩子,于是她失去了自己唯一尊贵的身份——母亲。她的亲爱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断了她的回忆。小男孩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妤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已初为人母时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9.找出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10.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11.试分析文章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2.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
综合探究
13.现在,中国教育网的“文学天籁”论坛以“我最喜爱的课文”为话题向网友征集感言。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写几句感言。要求:保留示例中加线的词语,内容中肯恰当,不超过60个字。
示例:初读《祝福》,觉得祥林嫂愚昧可怜;再读,觉得祥林嫂周围的人精神麻木,缺乏同情心;多次阅读,发现《祝福》就像一幅生活速写,从中可以看到旧社会的人情冷暖。
感言:
14.假如在今天,祥林嫂要进行申诉,想写一份申诉状,将鲁四老爷告上法庭。请结合小说内容写一段文字进行申诉。
15.下图是鲁迅小说《祝福》的插图。请为这一幅画拟写则解说词,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写作提升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悲剧人物。封建思想对她的影响,以及那些将听祥林嫂讲故事当作安慰的,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更突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捐了门槛之后仍然不被理解成了祥林嫂内心永远的痛。也正是不被理解的痛苦,才让她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死去,她的死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因为冷漠这把剑会永远戳在我们的心头。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冷漠还或多或少存在,愿我们每个人心中多一些责任,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同情与善良,温暖他人,照亮整个社会。
适用于以下作文话题与观点:冷漠、让世界充满爱、伸出温暖的手等。
我的习作
答案与点拨
1.答案:B
解析:A项,“谬”应读“miù”。C项,“窥”应读“kuī”。D项,“间”应读
“jiàn”。
2.答案:A
解析:B项,喧—暄。C项,蔼—霭。D项,杆—竿。
3.答案:C
解析:A项,“耐劳”除了含有“勤劳”的意思,还含有“忍耐”之意。B项,“安逸”指安闲舒适,“平静”指心情的平定。D项,“中止”指中途停止,“终止”指最终结束。
4.答案:B
解析:B项,“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不能用来形容最新造型。可改为“姹紫嫣红”。
5.答案:C
解析:A项,表意不明,“20个”可以修饰“少数民族”,也可以修饰“学员”。B项,“……领导干部,是……工作态度”,搭配不当。D项,“申请留学签证的时间要在…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句式杂糅。
6.答案:A
解析:在所给的语句中,第④句话是总说,应放在开头,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①③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不同态度;⑤与①③构成并列关系;②与后文衔接。
7.答案:C
解析: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8.答案:A
解析:“她一直在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有误,小说中祥林嫂追求的是基本的生存需要。
9.答案:特点:冷清、萧索。作用:(1)奠定了冷漠、低沉的感情基调。(2)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烘托其不幸遭遇及坚强性格,为下文悲剧的发生作了铺垫。
10.答案:(1)说明她局限于自己的苦难中已经很久,一直未能主动地于痛苦中解脱,这种痛苦使她越来越封闭,以至于忽略了外界的一切,尤其是能让自己感到舒畅的事物。
(2)物质上暂时贫穷并不可怕,这还有机会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贫乏,尤其是道德的缺失、同情心的缺失却是难以救治的大问题。
11.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所写的她的不幸遭遇及她面对不幸的反应,进而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内容上:点明振青嫂作为母亲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性格特点,使她的形象鲜明、生动、饱满。
12.答案:最后一段是作者美好的想象,它借助振青嫂的心理活动传达出一种希望,用具体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让想象与现实形成对比,反衬以振青嫂为代表的不幸者恶劣的生存境遇。
13.答案:(1)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滑稽可笑;再读,觉得阿Q质朴、愚昧、自私;多次阅读,发现《阿Q正传》就像一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2)初读《范进中举》,让人忍俊不禁;再读,为范进喜也为范进悲,喜他终于中举,悲他因此发疯;多次阅读,发现范进其实就是封建社会文人的一个缩影。
解析:“初读″“再读”“多次阅读”预示着阅读次数的增多。从内容上讲,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且逐层深入。
14.答案:当年,我因生活所迫,实出无奈才到鲁四老爷家做事。可他不仅不同情我,反而唾弃我是个“谬种”,并让我做苦工,那些年的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祝福礼,全是我一人担当,也没有添短工,又没给我加工钱。想想真后悔,那么廉价就把自己的劳力给出卖了。难道,就因为我是个守寡的女人吗?
15.答案:解析:示例:那木刻般凄然的面孔,像是被死神重重地击了掌,那微微下垂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无边的苦痛和对生命的无奈。(其他,如苍白的头发、空洞的双眼、破烂的衣衫、僵硬的手指、开裂的竹竿等。)
解析:要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细节(尤其是肖像),并结合人物的人生遭际和课文的主题加以解说。另外还要注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的要求。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