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短诗五首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17:0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
一、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故事背景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 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断章》创作于1935 年10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这首诗虽只有短短4 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三、理解词义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
四、问题归纳
月夜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2.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 在孤独中不退缩,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3.《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萧红墓畔口占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为了说明什么?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诗中写“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
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3.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③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断 章
1.《断 章》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找出这些景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等。
2.这首诗中有四幅画面,请你说说这四幅画面之间的联系。
前两幅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幅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3.四幅画面相互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4.《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示例1: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关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同样也影响着别人。
示例2: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示例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
示例4: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的价值的体现。
风雨吟
1.《风雨吟》诗的前两行中的“卷”和“奔”,有什么妙处?
“卷”和“奔”,极为生动、颇有气势地写出了风、雨的动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3.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4.《风雨吟》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它们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统 一
1.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拥有怎样的万千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的传递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2.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五、课文主题
《月夜》表现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断章》 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风雨吟》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统一》通过对“多”与“一”的关系的论证,意在告诉我们: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表象就能窥见单一的本质。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卞(biàn) 寂寞(mò) 飞奔(bēn)
B. 束(shù) 房舍(shè) 埋没(mò)
C. 尹(yǐn) 装饰(shì)郊原(jiāo)
D. 畔(pàn) 漫漫(màn)舵手(tuò)
2、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B. 风从/大地/卷来。
C.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D.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3、下列对语法知识的分析或对动词表达效果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寂寞”“卧听”“山茶”这三个词语依次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B.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字突出了风的凶猛。
C. “长夜漫漫”“年轻舵手”“并排立着”这三个短语的类型一致。
D.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卧”字表现了逝者萧红的适意与达观。)
4、下列关于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断章》一诗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B. 《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口占”,说明这首诗是即兴作出的。
C. 《统一》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意思是希望整个世界没有战争,人人平等,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表现了诗人为人类和平统一而奋斗的博大胸怀。
D. 《月夜》运用夸张的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二、主观填空题
5、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霜风呼呼的吹着。
霜风: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闲话: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装饰:____________________
6、参照示例,请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组,写一句话。要求:表意清楚,用上修辞,句式不限。
(示例)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夜晚,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备选词语:①温暖 徜徉 ②宁静 嬉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题
7、阅读芦荻的诗歌《风雨吟》,回答问题。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请写出诗歌中的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下面诗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风从大地卷来
答: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1)—(2)题。
断 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2)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3 短诗五首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第1题
参考答案: D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
【解题过程】
舵du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2题
参考答案: B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解题过程】
B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风/从大地/卷来。
故选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3题
参考答案: C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解题过程】
“长夜漫漫”是主谓短语。“年轻舵手”和“并排立着”都是偏正短语。
故选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4题
参考答案: D
【思路分析】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解题过程】
“运用夸张的手法”有误,没有夸张。
故选D
二、主观填空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5题
参考答案: (1)刺骨的寒风。(2)闲谈。(3)点缀、装点。
;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全句大意及上下文文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推测词义。
【解题过程】
(1)下霜时,天是冷的,因此“霜风”可理解为“寒风”。
(2)“闲话”有多种意思:闲谈;与正事无关的话;不满意的话。此处根据“卧听”表现出的适意,可确定为“闲谈”。
(3)“装饰”可采用换词法解释,意为“装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6题
参考答案: (示例1)①谁不愿意,有一个温暖的午后,温暖得像一缕阳光,蝴蝶和花朵在春光中徜徉。(示例2)②谁不愿意,有一个宁静的早晨,宁静得像一片树林,喜鹊和黄莺在晨雾之中嬉戏。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与续写。仿写时要注意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抓住语境中陈述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续写时要理解前言语意,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
【解题过程】
选择一组词语,仿照示例的语言组织形式,采用修辞,营造一种美好的意境。
三、诗歌鉴赏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7题
【参考答案】
风、雨、郊原、房舍、大地。
仔细阅读诗歌,逐句分析,找出意象。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风的动荡、不安定以及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它与“雨”“大地”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
诗句中风席卷而来的气势用一个“卷”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动荡不安的画面惊心动魄,为后面写作者内心的飘摇不定做了背景铺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8题
【参考答案】
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明亮的月亮洒下光辉,我与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并排站立在旷野上接受寒风的洗礼,我却没有靠在大树身上,让它为我遮蔽风寒。
抓住诗中主要物象“霜风”“月”“我”“树”,以及四个物象之间的关系描绘画面。注意语言流畅、优美,有画面感。
一个“却”字,既没有贬低树的高大,又凸显出“我”的傲然自立。身处艰难困境,诗人与树“并排立着”,“没有靠着”大树,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结合全诗表现出的环境的萧瑟,扣住“自由”或“独立”答出诗人的品格。言之成理即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9题
【参考答案】
B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因此B项不恰当。
A
“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错,本诗表现了陌生人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