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综合提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综合提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17:3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综合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鞭笞(tà) 塑造(sù) 胆怯(qiè) 削铅笔(xiāo)
B.祈祷(qí) 难堪(kān) 怂恿(cǒng) 契诃夫(hē)
C.孤僻(pì) 撮合(cuō) 讥诮(qiào) 怔怔(zhèng)
D.滑稽(jī) 周济(jì) 辖制(xián) 鲜见(xi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纯粹 荟萃 憔悴 哀声叹气
B.祈祷 噩梦 通宵 战战兢兢
C.降服 馋言 孤僻 平心静气
D.消遣 陶冶 荒唐 心荒意乱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____了足足十五年!
②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_____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③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______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A.管制 接济 以致
B.管制 周济 以至
C.辖制 接济 以至
D.辖制 周济 以致
4.下列选项中,加线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口闭口“为大家办实事”,这位正人君子台上一套背后又是一套,实在令人憎恨。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D.班主任告诉我们,下学期我们班的语文将由特级教师王军来上,这真是大快人心的消息。
5.联系课文,选出下列加线词句的表达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才”字突出了人们对别里科夫的憎恶,对他的死表示大快人心。)
B.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通过夸张,写出他的外表特点。“最”字夸张地突出了他的怪僻、乖谬。)
C.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暴露了他的心虚胆怯,害怕新事物,“千万”强调了这种心理的程度。)
D.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通过环境描写形象地揭示别里科夫生活在“套子”中,“一只箱子”突出他的卧室之小。)
6.有关别里科夫的形象,下列概括有误的是( )
A.别里科夫其实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一个牺牲品,他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B.别里科夫那样猥琐,却又有强大的力量震慑全城,是因为他是沙皇统治者的鹰犬。
C.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充分暴露出别里科夫思想保守,害怕变革的思想。
D.别里科夫其实也是希望得到幸福的,他向往新的生活,这可以从他能够谈恋爱看出。
7.将下面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写在后面。
①因此,此时的俄国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②此时,俄国新的革命高潮正在酝酿。
③面对日益壮大的革命力量,沙皇当局便以强化国家机器来维持其统治地位。
④《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9世纪90年代末。
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小公务员之死
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他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儿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受呈文了。询问过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若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
“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
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战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了气。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B.小说从批判市侩意识的角度观察和反映生活,写出了丧失人格意识的奴性心理对于强权和暴力的恐惧和服从。
C.小说喜剧性的结局既表现了作家对思想庸俗、生活委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也堪称其对黑暗、罪恶的制度的控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从创作手法上讲,这篇小说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从而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9.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0.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概述。
11.对于小公务员之死,有人认为这完全归咎于黑暗的社会,也有人认为这源于小公务员的奴性心理和等级观念,还有人将其归因于小公务员自身的“自卑情结”,你认同以上哪一种说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综合探究
12.赏析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1)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让我们学会成长。请你概括这幅漫画想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不超过12字)
(2)结合图片和自身感悟,谈谈你是否认同这一人生观点。
13.别里科夫终于死了,你对他有什么评价?试为他拟写段墓志铭,100字以内。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做学问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已肚子里吐丝织网;二是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三是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
请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种方式,每条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提升
别里科夫胆小多疑,怀旧恋旧,自觉维护专制统治秩序,他不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自我封闭,还用那些规矩辖制别人,封闭别人,以致自己的生活中只有阴暗没有光明,只有恐惧没有欢乐,最后死于社会和自己设置的套子里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种种限制人的套子,更不乏自我封闭甘心生活在套子里并用这些套子约束他人的人。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打破封闭,解放思想,积极进取,才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适用于以下作文话题与观点:打破框架、解放思想、走出自我封闭、轻松起跑、让生活充满生机、追求阳光等。
我的习作
答案与点拨
1.答案:C
解析:A项,“笞”应读“chī”。B项,“怂”应读“sǒng”。D项,“辖”应读“xiá”。
2.答案:B
解析:A项,哀—唉。C项,馋—谗。D项,荒—慌。
3.答案:D
解析:管制:①强制管理;②对罪犯或坏分子施行强制管束。辖制:管束,控制。接济:在物质上援助。周济:对贫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4.答案:A
解析:A项,“正人君子”是两用成语,既指正直有道德的人,也可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这里用的就是讽刺义。B项,“安然无恙”义为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与B句语境不合。C项,“战战兢兢”指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此处应换“兢兢业业”。D项,“大快人心”指坏人或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人们心里非常痛快。
5.答案:D
解析:这里是在突出别里科夫的卧室也如一个套子,使他的生活环境也成为套子,别里科夫就被封闭在这个套子里。
6.答案:D
解析:D项,“他向往新的生活”错误。
7.答案:④②③①
8.答案:C
解析:“小说喜剧性的结局”错误,小公务员最终死了,这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9.答案:不可以。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是小说中唯一的配角,当切尔维亚科夫内心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时,她最终给予丈夫的建议还是再次去向长官道歉,她的言行无疑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与前者的卑怯形成了对比,但是在她的思想意识中,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奴性心理和等级观念,从而凸显了当时社会中切尔维亚科夫式心理的普遍性,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不仅切尔维亚科夫,就连他的妻子也认为应该再向布里扎洛夫将军进行赔礼道歉,可以看出奴性意识在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这段情节从侧面烘托了小说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因循守旧、惶恐忧郁的性格特征。
10.答案: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形象具有以下特点:(1)他因循守旧、畏首畏尾。(2)他惶恐忧郁、自卑脆弱。(3)他有获得尊重与认同的强烈愿望和平等意识。(4)他有对于强权与暴力的无奈屈从的奴性心理。
11.答案:示例:我认为小公务员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黑暗的社会。
小说中的布里扎洛夫将军从头到尾,并未因为庶务官“一不小心”喷洒在他秃头顶与脖子上的唾沫星子发出一声指责;倒是庶务官自己不厌其烦、胆战心惊地连连道歉,最后终于被吓死。作家在这里巧妙地揭露出:沙皇专制统治严格的等级制度与残酷的高压政策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与罪魁祸首。归根结底,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他杀”。这说明,在这种高压政策面前,人们生存在地位与权势分明的氛围中,恐怖与压迫的毒瘤已经深深地污染、毒害了当时俄国各阶层人们的心灵。
解析: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2.答案:(1)不会转弯的人走不远。
(2)认同。做人要学会转弯,不然肯定会四处碰壁,走投无路。我们到了该转弯的地方,就要转弯。当我们有所坚持而迟迟等不到结果的时候,不如转个弯,换另一条道路前进。换一种方法做事,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换一种态度处世,这也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解析:遇到障碍要学会转弯,这是漫画告诉我们的道理。谈感悟时,要注意用辩证思维。
13.答案:示例:(1)可怜的别里科夫,你安息吧!与其痛苦地活着,不如以死亡来解脱。去上天寻找自由天地,别忘了丢掉那些沉重的套子,我想你会很快乐的!
(2)你的逝去并不能带走现实中的悲剧,无形的枷锁还牢牢地桎梏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无尽的黑暗还在笼罩着苍穹。你不过是沙皇专制下的一件牺牲品,但你却用全身力气扼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死亡,对你而言,本该是一种解脱,愿你的灵魂在那里得以洗礼。
安息吧!可怜的人!
14.答案:(1)自我封闭,不知借鉴。(2)机械搬用,不知创新。(3)吸收消化,创造新知。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转换,还要注意内容的概括,且注意答题的条数,即“三”条首先分析材料中培根对于做学问三种方式的形象说法,然后分析其比喻义。如第一条,“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要抓住“从自己肚子里”这一特点,即做学问的时候封闭自我,不知向别人借鉴;第二条,“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窝里”,仅仅是搬回”,这是说做学问只是机械搬用,却不知创新;第三条,“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从“采花粉”到“酿成蜂蜜”,这是说做学问在吸收消化别人思想的同时,还要创造新的东西。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