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课外阅读拓展迁移
本套试卷共七道大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1)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2)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缲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不同的一项是______
A.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B.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缲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D.有类橐驼者/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2.翻译下列句子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3.第四段说“以子之道,移之官理”,那么文中最能概括郭橐驼种树之道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两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选(___)句,表达效果是: ;
48.本文名为人物传记,实际是一则_______________。它借由郭橐驼介绍种树之道,展开类比联想,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被狐涂鸦;甚者,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甚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覆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觇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岸。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缪诸公稿,风雅艳丽,家传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澹,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此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缪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节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涴;污染,玷污。②狃:习以为常掉以轻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缪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B.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缪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C.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缪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D.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缪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读书人的通称。古代称呼他人时既可以直接称其名,也可以称其字、号等,还可以称籍贯、官职。
B.“闱”,古代宫室,宗庙的旁侧小门;科举时代的考场。会试叫“春闱”,乡试叫“秋闱”。
C.“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
D.《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都是关于女鬼的故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生家中闹狐狸,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书稿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朋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缪等人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一个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缪等人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多次名列前茅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认为狐狸是在胡乱涂抹,于是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书卷锁进箱子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2)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前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人:“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财家无资产,惟日没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他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亟,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伻招诸博徒,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止宿其家 止:让……停留 B.谓其意在得直 直:通“值”,偿值
C.丁益异之 异:奇特 D.殊不言赠别 殊:完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B.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C.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D.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前溪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某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某的家人。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某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2)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3)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丁前溪豪爽、重义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武技
李超,字魁五,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口:“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 ”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挪,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日:“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 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超武艺不精的一项是(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②僧忽一脚飞挪,李已仰跌丈余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⑤李舁归,月余始愈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憨和尚为了教导李超,在与李超交手时,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离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谦逊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多次通过“笑”来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点描写了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2)众相顾,迄无应者。
(3)李初不言。固诘之,乃以僧告。
五、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大鼠
①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②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住复,不啻百次。众威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1.本文与本学期课内篇目《促织》同样选自________(作者)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不啻百次(_____) (2)辄被瞰食(_____)
(3)猫即疾下(_____) (4)既而鼠跳掷渐迟(_____)
3.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物故非西产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B.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昭王南征而不复
C.为害甚剧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D.君其问诸水滨 宫之奇以其族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②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1.本文作者柳宗元,字_________,是唐代__________运动的代表。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
(2)而卒以祸: ;
(3)字而幼孩: ;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
3.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非有能硕茂之也”中“硕茂”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驼业种树 B.木之性日以离矣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D.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4.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②早实以蕃
B.①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②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C.①故病且怠 ②无不活,且硕茂
D.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②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5.与“故不我若也”句式不同的是( )
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何陋之有
C.全石以为底 D.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6.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7.本文主要运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手法,委婉含蓄地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睃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别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闌居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非其幸欤 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已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代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稀苓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B.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C.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D.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
B.“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编”,古代用来穿竹简的皮条或绳子。《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这里代指书籍。
C.《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D.“博士”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是一种通晓史事的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B.第一段,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治健全,只要有才干,就会被任用。
C.第二段,学生把先生在“学”“言”“文”“行”四个方面的努力、成就与其遭遇对照,驳斥了先生的结论。
D.第三段,先生针对学生之意申说发挥,以工匠、医师为喻,以孟轲、荀况自比,表明要随意而安的生活态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率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一、【答案】1.C
2.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为官治民)与我的职业之间大概也有些相似吧?
3.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4.(1)本句是郭橐驼对种树方法的详细说明,以排比手法展开,条理分明,交代周详。
(2)本句是对小吏的语言记录,以排比手法展开,淋漓尽致地刻画俗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景象。
5.寓言故事 希望官员顺应民意,减少对其生产生活的干扰,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解析】1.A项,虽,都是连词,表转折,虽然。两个词意义相同。B项,尔,代词,你、你们;而,代词,你、你们。两个词意义相同。C项,害,第一个是动词,妨害;第二个是动词,伤害。两个词意义不同。D项,类,两个都是像、类似。两个词意义相同。故选C。
2.本题关键词有:若是,如果是这样像;则,那么;业,职业;其,表揣测语气,大概;类,相似。
3.本题是第四段说“以子之道,移之官理”,那么文中最能概括郭橐驼种树之道的一句话是。表述郭橐驼种树的道理的是第三段。第二段是说郭橐驼种的树枝繁叶茂,结实早而多。第三段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下文开始具体阐述如何做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最能概括郭橐驼种树之道的一句话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4.第一处画线句“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意思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匀,土要用原来的,根周围的泥土要捣实”。此句采用了排比手法,是郭橐驼对种树方法的详细说明;效果是,以排比手法展开,条理分明,交代周详。第二处画线句是“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缲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意思是“官府下令催促你们耕田,鼓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好你们的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抚育好你们的小孩,饲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此句运用排比手法,写了小吏的语言,体现官府对百姓的管理;效果是,淋漓尽致地刻画俗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景象。
5.本文表面上看是给郭橐驼做传,实际是借助郭橐驼的种树理念揭示为官者如何管理百姓,因此可视作寓言故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是表现其政治理想的,他的理想借助郭橐驼的话表现了出来,“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缲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意思是“然而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治民的官吏喜欢不断发布命令,好像非常关 怀百姓,但以祸告终。从早到晚,吏役来呼喊道:‘官府下令催促你们耕田,鼓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好你们的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抚育好你们的小孩,饲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来让大家集合,—会儿敲梆把大家召来。我们小百姓停下晚饭早饭来慰劳那些吏役尚且忙不过来,又靠什么来增加我们的生产,安定我们的生活呢 所以搞得既困苦又疲乏”。可见作者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官员顺应民意,减少对其生产生活的干扰,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参考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原先叫什么名字。他害了脊背向前弯曲的病,背部隆起的样子,俯着身走路,好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叫他“驼”。驼子听到这个绰号,说:“很好,这样称呼我本来就很恰当。”于是他放弃了他原名,也自称为骆驼。
他所在的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面。他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豪富人家要修建供观赏游览的花圃园林,以及卖水果的,都争着接他到家里供养。看骆驼栽种的树,或者移栽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又能早结果实,又结得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仿效仰慕,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有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我橐驼没能力使树木永久活下去,又不能使它繁殖得快,只能顺着树木的生长规律,达到它的习性罢了。几种植树木的规律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匀,土要用原来的,根周围的泥土要捣实。这样做完以后,别动它,也别担忧,离开它就别再去看。树木移植要像抚育自己的孩子—样细心,栽下以后放在一边就要像抛弃它—样,那么它的天性得到了保全,它的本性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树木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只是不抑制损耗它的元气,并不是有能力使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人种树却不是这样,栽种的时候,树根拳曲,泥土换了新的,他们培土,如果不是超过限度就是达不到要求。如果有人能不这样做,却又是对树爱得太深,担心得太多,早上看看,晚上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看看,更严重的还抓破它的皮,来检验它是活是死,摇动它的根部来看它栽得是松是紧,于是树的本性一天天地丧失了。虽说是爱它,那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那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栽的树不如我。我又哪里能有什么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说的种树的道理,移用到当官治民,可以吗 ”骆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当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然而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治民的官吏喜欢不断发布命令,好像非常关怀百姓,但以祸告终。从早到晚,吏役来呼喊道:‘官府下令催促你们耕田,鼓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好你们的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抚育好你们的小孩,饲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来让大家集合,—会儿敲梆把大家召来。我们小百姓停下晚饭早饭来慰劳那些吏役尚且忙不过来,又靠什么来增加我们的生产,安定我们的生活呢 所以搞得既困苦又疲乏。像这个样子,则和我从事的活计大概也有相似之处吧 ”
问的人说:“啊,这不是也很好嘛!我问种树,却获得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记下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二、【答案】1.D 2.D 3.C
4.(1)只是用浓墨汁洒成大墨点,墨点铺满书卷。郭生感到奇怪,拿着书卷去告诉王生。(2)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些鸡黍之类的食物,供狐狸食用。
【解析】1.根据句意可知,画线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自满的危害。“名小立”,是说“名气稍稍树立”。“遂”译为“于是”,一般位于句首,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势不至大败涂地”作“不止”的主语,“也”表判断,前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D。
2.本题D项,“其中都是关于女鬼的故事”错,本文和《促织》写的就不是女鬼。
故选D。
3.本题C项,“郭生便明白了叶、缪等人的文章并不出色”错,原文是“于是渐不信狐”。故选C。
4.本题中,第一句中,“但”应理解为“只是”;“异”是意动用法,应理解为“以……为异,感到奇怪”;“持以(之)白王”是省略句;“白”应理解为“告诉”;句意。第二句中,“以是”应理解为“因此”;“德”是名词动用,应理解为“感激,感恩”;“恒置”应理解为“常常置办”;“啖”应理解为“吃”,句意。
【参考译文】
郭生,是淄川县的东山人。从小就喜欢读书;但山村中没有可以求教指正的人,二十多岁了,他写字笔画还有很多错误。在此之前,他家中闹狐狸,衣服,食物和器具用品,常常很多都丢失了,郭生很厌恨狐狸。一天晚上郭生读书,将书卷放在书桌上,被狐狸涂抹得一塌糊涂;严重的地方,杂乱不堪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了。因此,郭生只好挑选出那些稍微干净的字句集聚起来读,总共只有六七十首。郭生心里十分愤恨,却又不知该怎么办。后来又累积习作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指正。早上起来后,发现那些习作被翻开摊在书桌上,几乎都被浓墨汁涂抹掉了。郭生更加愤恨。
恰逢王生因事来到东山,(王生)素来与郭生交好,(于是)上门拜访。见到被墨汁弄脏的书本,问郭生是怎么回事。郭生把自己苦恼的事详细地告诉了王生,并拿出残存的习作给王生看。王生仔细玩味这些残存的习作,发现那些被涂抹的和保留下来的地方,似乎有褒贬之道;又审视查看那些被弄脏的书卷,大多是多余杂乱可以删掉的。王生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是有意这样做的。你不但不应为此苦恼,还应该立即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再来看自己之前写的文章,顿时觉得狐狸涂抹得确实很恰当。于是改作了两篇文章,放在书桌上,来观察狐狸新的举动。等到天亮,发现又被狐狸涂抹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抹了;只是用浓墨汁洒成大墨点,墨点铺满书卷。郭生感到奇怪,拿着书卷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之后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你的好文章可以考中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入了县学。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些鸡黍之类的食物,供狐狸食用。每次买到八股文(科考用)的好文章,自己不挑选,而是让狐狸来决断。因此,郭生在两次考试中都名列前茅,参加乡试,考取了副榜贡生。
当时,叶、缪等诸位先生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辞华丽,家家户户传习诵读。郭生有他们文章的抄本,非常珍爱。忽然被狐狸倒了约一碗浓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剩下什么字,郭生便又拟题写作,自己觉得很满意,却又被任意涂抹了。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朝廷整顿文风而被收押入狱,郭生又稍微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然而此后郭生每作一篇文章,都苦心筹划构思,却常常被狐狸涂抹污染。郭生认为自己多次名列前茅,心高气傲,因此更加怀疑狐狸是在胡乱涂抹。于是抄录了以前被狐狸洒上很多墨点的文章来试探它,狐狸又用墨汁把这些文章全部涂抹了。郭生便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为什么以前认为是好文章的,现在又认为不好了呢?”于是郭生就不再给狐狸安排食物了,并把所读的书卷锁进箱子里。天亮后看见箱子封锁丝毫未动,打开箱子来看,只见书卷上用墨汁涂抹了四道,比手指还要粗,第一章画了五道,第二章也画了五道,后面就没有再画了。从此以后狐狸竟然销声匿迹了。后来郭生考试,考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这才知道征兆已经寄寓在书卷中画的道道上了。
异史氏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是自然的道理。名气稍稍树立,就认为自己正确,执意于叶、缪等人遗留的风气、习惯,习以为常掉以轻心而不知变通,情势不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是不会停止的,自满带来的祸害就是这样啊!”
三、【答案】1.C 2.B 3.B
4.(1)丁前溪问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设赌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2)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3)从你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满了一屋子,说是丁氏客人赠与的。
5.在旅馆避雨时,得杨妻的资助,不忘恩情。等杨某去他家时,鞋都来不及穿跑出来迎接,行礼请客人进屋,置办酒席款待杨某,替他做新衣服、鞋帽,解决盘缠筹集百两银子,并为杨家送去布匹和粮食还有婢女。
【解析】1.题中C项,“异:奇特”错,“丁益异之”中“异”本是形容词,句中它的后面带有宾语“之”,应是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奇怪”。故选C。
2.题中,“申言”意思是“再三说起”,“言”后不是说的话,故不能在“言”停顿,可在“始忆之”后停顿,排除AD;“居之”后省略了表处所的介词“于”,介词“于”的宾语是“温室”,故应在其后停顿;“设筵”的目的是“相款”,即款待他,中间不可停顿,排除C项。故选B。
3.题中B项,“重情”“施恩不图报”错,“重情”于文无据,文中写女主人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前溪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表现她的“义”,但未提到“情”;原文“他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的意思是“杨家(处境)非常困顿,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他的妻子劝他去投靠丁前溪,(杨某)听从了妻子的话”,可知并非不图报。故选B。
4.题中重点字词:(1)何业,以什么为业;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以,来;升斗,少量的生活用品。(2)经纪,安排;幸,希望;舒,放宽;少,稍微;资斧,解决盘缠。(3)若,你;赍送,送来;菽粟,粮食;所赠,赠与的。
5.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回归原文,按照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语言要简洁准确。从“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可分析出“在旅馆避雨时,得杨妻的资助,不忘恩情。等杨某去他家时,鞋都来不及穿跑出来迎接,行礼请客人进屋,置办酒席款待杨某,替他做新衣服、鞋帽,解决盘缠筹集百两银子,并为杨家送去布匹和粮食还有婢女”。
【参考译文】
丁前溪,是(山东)诸城人。家中富有钱粮。是个喜好交游、豪爽重义的人,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御史台察访他(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做官)远离了(家乡)。到安丘时遇到大雨,(他)在旅馆避雨,雨到中午还没停止。有一年轻人出来,给他提供了丰厚的食物。一会儿夜幕降临,(年轻人)挽留丁前溪在他家住宿,拿饲料草喂养他的马匹,伺候得非常周到。(丁)问年轻人姓名,年轻人说:“我家主人姓杨,我是他的内侄(妻子弟兄的儿子)。主人喜好交游,适逢他出门在外,家中只有他娘子在。家贫不能给您丰厚的相待,希望您能见谅。”(丁前溪)问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设赌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第二天雨仍然下个不停,(年轻人)给(丁前溪)的供给丝毫不懈怠。到晚上铡草喂马时,喂牲口的干草湿漉漉的,看起来极杂乱。丁前溪对此很奇怪。年轻人说:“实话告诉您,家中贫困没有什么用来喂养牲畜,(这是)刚刚娘子拆掉屋上的茅草(来喂养您的马匹)啊。”丁前溪越发感到奇异,以为主人的意图是想得到他的钱财。第二天(丁前溪)付钱(给年轻人),年轻人不接受,(丁前溪)硬要给钱,年轻人拿钱进去(请示女主人)。一会儿,(年轻人)仍然将钱归还给丁前溪,(并)说:“娘子说:我们并非以此(开旅馆)为业来谋取生活。主人出门在外,曾经几天都不带一文钱;您来到我家,怎么能(向您)索要报酬呢?”丁前溪赞叹着告别。(临别)嘱托年轻人说:“我是诸城的丁前溪,主人回来后,请转告他。得空时希望(他)光顾(我家)。”
(之后)几年没有消息。这年正遇上灾荒饥年,杨家(处境)非常困顿,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他的妻子劝他去投靠丁前溪,(杨某)听从了妻子的话。来到诸城,向守门人通报了姓名,丁前溪模模糊糊不记得此人,(杨某)再三说起(以前的事)后(丁前溪)才记起来。(丁前溪)连鞋也来不及穿上就跑出欢迎,作揖行礼请客人进屋。见他衣服破烂,鞋子露着脚后跟,就将他安排在暖和的房间(休息),又置办酒宴款待他,恩惠礼节超出一般。第二天(又)替他做帽子、衣服,里里外外都很保暖。杨某觉得丁前溪很讲义气,但一想到家中断炊的情形,便增添了忧愁,只盼望主人能快点接济点钱粮赶回家去。停留了几天,(丁前溪)始终不说赠别的话。杨氏内心非常急迫,告诉丁前溪说:“(我心存)顾虑不敢隐瞒,我来时家中米不到一升。现在承蒙您赤诚相待,我本来很高兴,可是我的妻子儿女怎么办啊?”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丁前溪)令仆人招来一些博徒,让杨某不出力而向赢方抽头为利,一夜就得到百两银子,于是就送他回家。回家见到妻子,(他的妻子)衣服鞋子光鲜齐整,一个小婢在旁边侍候。杨某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妻子说:“从你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满了一屋子,说是丁氏客人赠与的。又送来一婢女,给我使唤。”杨某感动不已。从此他家过上小康生活,再不屑于从事以前开赌场的职业了。
异史氏说:“家贫却好客,饮酒赌博、性情放荡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大有人在;最难能可贵的,倒是杨某的妻子。受到别人的恩惠而不回报的,难道还称得上人吗?然面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即使是很小的恩德,也不忘记的,丁前溪就具有这种品德啊。”
四、【答案】1.A 2.D 3.C
4.(1)李超从此凭借武艺而闻名,游历南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2)众人都相互看着,始终没有响应的人。(3)李超开始不肯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本题A项,鄙:郊野。故选A。
2.本题D项,“李已仰跌丈余”和“李舁归,月余始愈”直接表明李超武艺不精,“方颉颃间,尼即遽止”实际上是尼僧怕伤到李超。故选D。
3.本题A项,“愤而择日告辞离去”于文无据。B项,“李超谦逊好学”,尼僧“争强好胜”错。由原文李超“诩诩然骄人而立”“年少喜胜……一日之名”可知,“李超谦逊好学”错误;由原文尼僧“愿拜下风”“即遽止”可知,尼僧“争强好胜”错误。
D项,“重点描写了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错,应是重点描写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故选C。
4.本题中,第一句中,“由此”应理解为“从此”;“以”应理解为“凭借”;“遨游”应理解为“游历”;“罔”应理解为“没有”;“对”,应理解为“对手”。第二句中,“相顾”应理解为“相互看着”;“迄”应理解为“始终”;“应”应理解为“响应”;句意。第三句中,“不言”应理解为“不肯说”;“固”应理解为“一再”;“(尼)固诘之”是省略句;“诘”应理解为“追问”;“(李)乃以僧告”是省略句。
【参考译文】
李超,字魁五,是淄川西边郊野之人。性情豪放直爽,乐善好施。一次,有个和尚来化缘,李超请他饱餐一顿。和尚非常感激,就说:“我是少林寺出身,会点浅薄的武术,请让我传授给你吧。”李超很高兴,安置和尚在客房中住下,给他丰厚的供给,从早到晚跟随他学习武艺。三个月后,李超的武艺学得很精通了,十分得意。和尚问他:“你进步了吗?”李超说:“进步了。师父所能做到的,我已经完全能够做到了。”和尚笑了,让李超试一试身手。李超于是脱掉衣服,向手心里吐了口唾沫,搓搓手就练了起来,他时而像猿猴一样飞跃,时而像飞鸟那样落下,翻腾跳跃了一阵子,最后夸耀骄傲地站在那里。和尚又笑着说:“可以了。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让我们比个高低吧。”李超欣然同意,随即两人各自拱手,摆出架势。接着在支撑,格斗,抵挡的较量中,李超不断攻击和尚的薄弱之处,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已仰面倒在一丈开外。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手撑在地上,惭愧沮丧地向和尚请教。又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开了。
李超从此凭借武艺而闻名,游历南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来到济南,看见一个年轻尼姑,在场上耍武艺,围观的人挤得满满的。尼姑对众人说:“翻来覆去总是我一个人练武艺,实在太冷清了。有爱好武艺的人,不妨下场交手玩玩。”她这样说了几遍,众人都互相看着,始终没有响应的人。李超在旁边,不由得技痒,于是信心十足地走进场内。尼姑就笑着向他合掌致礼。两人刚一交手,尼姑就喊他停下,说:“你这是少林宗派啊。”接着又问:“你的师父是谁?”李超开始不肯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尼姑拱手施礼说:“憨和尚是你的师父啊。这样的话,不必较量了,我甘拜下风。”李超一再请她比试,尼姑都不同意。围观的人极力鼓动他们比试,尼姑才说:“既然你是憨师父的弟子;我们就是同道中人,不妨比试玩玩。但是双方只要意思到了就行了。”李超随口答应了。但是他看到尼姑举止文雅,身体柔弱,因而轻视她;再加上年轻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来博取一时的名声。两个人正打得不相上下的时候,尼姑忽然停手了。李超问她原因,尼姑笑而不答。李超以为她胆怯了,坚持请她再较量,尼姑才又和他比试起来。不一会儿,李超飞起一脚向尼姑踢去。尼姑并拢五指向他的大腿削去;李超只觉得膝盖以下就像被刀斧砍中一样,跌倒在地不能起来。尼姑笑着道歉说:“我鲁莽了,多有冒犯,请不要责怪!”李超被抬回家去,一个多月后才痊愈。
过了一年多,和尚又来了。李超向他述说了和尼姑比武的事。和尚大吃一惊,说:“你太鲁莽了,为什么要惹她 幸亏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腿已经断了!”
五、【答案】1.蒲松龄 书斋名
2.止 总,总是 快,急速 不久,一会儿
3.B
4.大家这才明白,狮猫最初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它,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关于文化常识只要记牢背熟即可。例如本题:《大鼠》与本学期课内篇目《促织》同样选自蒲松龄(作者)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1)不啻百次的意思是不少于一百次,其中啻的意思是止。(2)辄被啖食的意思是都被老鼠吃掉了,其中辄的意思是总,总是。(3)猫即疾下的意思是猫快速跳下桌子,其中疾的意思是快,急速。
(4)既而鼠跳掷渐迟的意思是一会儿,老鼠跳跃的动作渐渐迟缓,其中既而的意思是不久,一会儿。
3.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故”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副词,本来/连词,所以。B项,“而”的意义和用法都是连词,表转折。C项,“为”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动词,做/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D项,“其”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副词,还是/代词,他的。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其中,“怯”,害怕;“惰”,疲乏松懈;“非怯也,待其惰也”,判断句,其中“也”表示判断。
【参考译文】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出现了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为害极为严重。皇家遍寻民间好猫来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
恰好有外国来进贡狮猫,这猫浑身毛色雪白。于是,把狮猫放进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只见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不慌不忙地爬出来,见到猫之后愤怒地向狮猫奔过来。狮猫避开老鼠跳到桌子上,老鼠紧跟着也跳到桌子上,随后,猫就跳下来。如此跳上跳下,不少于一百次。见此情形,大家都说猫胆怯,认为狮猫是一只没有能力捕捉大老鼠的猫。过了一会儿,老鼠跳跃的动作渐渐迟缓,肥硕的肚皮看上去好像在喘气,它蹲在地上稍稍休息。此时,只见猫快速跳下桌子,用爪子抓住了老鼠头顶上的毛,用嘴咬住了老鼠的脖子,猫鼠辗转往复地争斗,猫呜呜地叫,老鼠啾啾地呻吟。宫人急忙打开窗户查看,大老鼠的脑袋已经被狮猫嚼碎了。大家这才明白,狮猫最初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它,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下我又出来”,狮猫使用的就是这种智谋呀。唉!那种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之人,和这只大鼠又有什么不同呢?
六、【答案】1.子厚古文运动
2.(1)栽种 (2)最终 (3)养育 (4)停止
3.C 4.C 5.D
6.(我)不抑制、减少它结果实罢了,不是能够使它结果实早和使它结果实多。
7.对比和类比,为官者对待人民要顺乎民性,使民修养生息,启示我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选自《种树郭橐驼传》,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2.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意思是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莳”的意思是“栽种”;(2)“而卒以祸”意思是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卒”的意思是“最终”;(3)“字而幼孩”意思是养育你们的小孩,“字”的意思是“养育”;(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意思是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辍”的意思是“停止”。
3.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题干中“硕茂”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意思。A项,“业”是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业”,“把……作为职业”的意思;B项,“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C项,“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心情凄凉”的意思;D项,“爪”,形容词作动词,“用指甲划破”。故此题答案应为C项。
4.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①“以”介词,用;②“以”,连词,相当于“而”。B项,①“而”,代词,你的;②“而”,连词,表并列。C项,①②两句中的“且”都表递进,可译为“而且”。D项,①“其”,代词,它的;②“其”,语气副词,表反问。故此题答案应为C项。
5.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题干中“故不我若也”是宾语前置句,所给四个选项中,A项,宾语前置句“莫我肯顾”的正常语序是“莫肯顾我”;B项,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的正常语序是“有何陋”;C项,宾语前置句,“全石以为底”,正常的语序为“以全石为底”;D项,定语后置句,“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的正常语序为“凡为观游及卖果长安豪富人”。故此题答案为D项。
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抑”,抑制;“耗”,减少;“其实”,古今异义词,它的果实;“早”,使……结实早;“蕃”,茂盛。
7.节选部分前后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类比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指出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本题答案。
【参考译文】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七、【答案】1.A 2.C 3.D
4.(1)一味多读书务求有所得,大小方面都不舍弃。晚上点灯烛继续白天的学习,总是终年劳累。(2)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3)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金子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随意丢弃,扔得到处都是,秦人看到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这段文字主要是韩愈叙述自己的情况。其中,“月费俸钱”和“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和“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和“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和“窥陈编以盗窃”是并列关系,中间应该停顿。故选A。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表明要随意而安的生活态度”错误, 韩愈以孟轲、荀况自比,看来是归之于运命,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故选D。
4.(1)中,“捐”,舍弃;“膏油”,油脂,指灯烛;“继晷”,夜以继日;“恒”,经常;“兀兀”,辛勤不懈的样子;“穷年”,一年到头。(2)中,“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木”,树;“寿且率”,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孳”,繁殖;“天”,指自然生长规律;“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3)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惜”,爱惜。
【参考译文】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终年劳累。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的学说。弥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微妙的义理。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钻研和继承它们。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效法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但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提拔人材,公正贤明,选用人才,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拙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黜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远远超越常人,德行功业足以载入圣人之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顺手道统,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尚且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出门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局局促促地按常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为宰相大臣所斥逐,难道不幸运么?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大了起来。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份的。至于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忘记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么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的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师的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引进他的猪苓啊!”
3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