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皇权下县”与“家国政治”
封建社会最稳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封建社会地方基层组织
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县以下地方基层组织中比较稳定的是什么?
里在基层组织中居于什么地位?
里成了社会大网中关键的节点,形成“每县若干里,每里若干甲,每甲若干村,如身之使臂的节节而制的状态”。
——〔清〕贺长龄、魏源:《清朝经世文编》卷 74,《兵政 五》,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里治”(切入点)
至隋唐时期,里正集“按比户口,课植农桑,催驱赋役”于一身。
——费孝通、吴晗等:《皇权与绅权》,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 126页。
封建社会前期,里正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隋唐时期,“若在查实户口方面,一人不实,则乡正里正皆远流配”。
——〔48〕《隋书》卷 67,《裴蕴传》,清同治十年淮南书局刻本。
隋唐时期,封建统治者查实户口态度如何?
为什么对乡正里正的态度那么严厉?
编户籍
收
赋
税
征徭役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乡里制度
基层民众
前提
目的
里正
统治者
编户籍
收
赋
税
征徭役
任何一项制度之成立与推行,绝不是孤立的,它必然须和其他几项制度配合,必然会受其他某几项制度牵动之影响。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整体性
三国吴《走马楼吴简》
口赋
算赋
财产税
户主的居住地(里)、姓名、年龄、身体情况
编户齐民
周大足元年(701)沙州敦煌县効谷乡籍
户主及家庭成员情况
赋税
授田情况
田地分布
唐户籍登记
均田制
租调
史料价值?
研究唐朝
户籍制度、
赋税制度(租庸调)、
土地制度(均田制)
的第一手资料
三年一造
分类登记
户籍制度
东晋
秦
汉
战国
隋
唐
开始大规模编排户口
“编户齐民”
“土断”
“大索貌阅”
三年一造
基层组织
乡里制
中古时期户籍档案发展顶峰唐代对户籍档案之多有专门法令规定,三年一造籍,其根据是每年新造的手实和记账。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8-93页。
户籍登记到唐前期到达了顶峰,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变化?
人头税、田赋、徭役
租庸调制
赋役制度
人头税为主
两宋的户籍登记发生什么变化?
这与当时经济背景有何关系?
北宋初以殿中丞致仕的李夤 ,卸任后随其子李虚己到洪州赴任 。因爱洪州山水秀丽, “欲占数为是邦之民, 买田一廛 ,筑室百堵, 编名户版, 输税公上”。
——杨亿,《武夷新集》
人丁
财产
继承元“诸色户计”
财产
人丁
财产
夏税
秋税
人头税、田赋、徭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
鞭法”
摊丁
入亩
人头税为主
土地、财产为主
赋役制度
分类登记
宋
元
明
清
主户客户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编审
户籍制度
东晋
秦
汉
战国
隋
唐
开始大规模编排户口
“编户齐民”
“土断”
“大索貌阅”
三年一造
里甲制
基层组织
乡里制
里甲制
什伍组织
邻保
制度
保甲制
什家
牌法
保甲制(乾隆)
改行
“家”之间采取怎样的互相监督机制来维护社会治安?
里甲制改行保甲制,里正的主要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和当时的赋税制度有何关系?
至清朝,两制合一反应了国家对地方治理体现怎样的趋势?
这和当时怎样的政治背景有关?
人头税废除
人头税、田赋、徭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人头税为主
土地、财产为主
赋役制度
分类登记
宋
元
明
清
主户客户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编审
户籍制度
东晋
秦
汉
战国
隋
唐
开始大规模编排户口
“编户齐民”
“土断”
“大索貌阅”
三年一造
里甲制
基层组织
乡里制
里甲制
什伍组织
邻保
制度
保甲制
什家
牌法
保甲制(乾隆)
改行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乡里制度
里吏
基层民众
前提
目的
遍户籍
收
赋
税
统治者
合缝
家
国
?
征徭役
主
治安
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国家责任:社会保障上体现“父爱主义”
汉昭帝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提出“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利农,名曰常平仓。”。——《汉书》卷4
隋文帝开皇四年,“诸州水旱熊饥之处,亦便开仓赈给。
——《隋书卷24》
社会保障的主体是谁?救济的重点在于什么?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告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孔子家语》
根据材料并结合书本,以汉和隋唐为例,国家为救灾,如何预防荒年,保证粮食供应?
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里。
——《樊宏传》
除了国家外,承担社会保障的还有谁?
改朝换代中,很多制度安排被中断,为何许多社会保障措施却代代相传?
传统文化维系下
呈现出柔性传承
宋
元
明
清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
东晋
秦
汉
战国
隋
唐
常平仓制 官仓
义仓、社仓 宋后宗族救助 慈善组织
国(主体)
家(辅助)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乡里制度
里正
基层民众(家户)
前提
目的
编户籍
收
赋
税
统治者
链条
家
国
社会保障(主体)
国家责任:
“父爱主义”
一体
征徭役
主治安
社会保障(辅助)
12世纪中期,英格兰修道院修士向各阶层提供较为全面的医疗服务,修道院救济的穷人数以千计。
——《中世纪英格兰修道院慈善事业研究》
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政府第一次正式承认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应尽的职责。
德国于1889年创建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仍然正常运行,机构养老盛行。
——《西方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
中世纪,西欧承担社会保障的重要力量是什么?为什么?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参与到社会救济中,
这和什么原因相关?
西方社会保障
19C
17C
中世纪
20C
基督教
17C初英国济贫法
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
19C80S德国社会保险制度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确立
西方民族国家产生发展
德国统一
宋
元
明
清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
东晋
秦
汉
战国
隋
唐
常平仓制 官仓
义仓、社仓 宋后宗族救助 慈善组织
国(主体)
家(辅助)
在社会保障制度演进上中西方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