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本试题满分120分,时间10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价等级::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4分)
1.请将下列词语用楷书正确、规范地临写在田字格中。
二、选择题(12分)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眼睑(jiǎn) 怂恿(sōnɡ) 忧郁(yù) 怅然(chànɡ)
B.虐待(nüè) 蜷伏(quán) 丰腴(yú) 栅栏(zhà)
C.缀行(chuò) 假寐(mèi) 搏击(bó) 意旨(zhǐ)
D.哺乳(pǔ) 嗔怪(chēn) 驯养(xùn) 伫立(zhù)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妄下断语 神采奕奕 恋恋不舍 迫不急待 刨根问底
B.不露痕迹 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班斓多资 俯冲而下
C.怪诞不经 大相径庭 步履蹒跚 张牙舞爪 扶摇直上
D.无所顾忌 一本正经 全身贯注 毫无生意 畏罪潜逃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可怜他的父母都在这次地震中命丧黄泉,只留得他孤苦伶仃度日。
B.他这次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高兴得张牙舞爪。
C.小明和小强都非常努力地学习,但是一年后他们的考试成绩却大相径庭,一个名列榜首,一个名落孙山。
D.老李虽然70多岁了,但他依然神采奕奕,风采不减当年。
5.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山林间云雾缭绕,烟波浩瀚。
②到处生长着苔藓,在繁茂的植物中夹杂多种竹类。
③空气潮湿,泉水丰富。
④山坡上覆盖着葱茏茂密的原始森林。
⑤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隐士”。
A.④③⑤①② B.①③④②⑤ C.④①③②⑤ D.②①④③⑤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猫》一文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三只猫外貌、性情不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都无一例外的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作者是郑振铎,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B.《动物笑谈》节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作者是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C.《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
D.《狼》一文中的屠户对狼的本性一开始就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杀了狼。
7.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野生动物被杀殆尽,使得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就是自己。
B.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C.依法打击网络暴力,为网民理性表达营造健康有序的规范体系,积极向善的网络文化。
D.国际足联确实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无论在哪里,反腐倡廉都是必须而且急迫的。
三、综合性学习(4分)
8.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关于阅读,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你写出一句。
四、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猫》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A)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得,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背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B)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安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9.A段第一句“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0.B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第三只猫是不招人喜欢的?结合选文概括。(2分)
11.为什么要写对第三只猫的不喜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2.联系上下文,赏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一句。(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棱角屠呦呦
①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但她还有更多面: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院士,只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
②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她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早在1930年12月30日,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③1945年,屠呦呦入读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次年一场灾难降临,她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了学业。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④1951年春,屠呦呦从宁波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她觉得这个专业可以接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又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工作。
⑤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人员戴个棉纱口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⑥“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
⑦张大庆认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我们之间的沟通往往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姜廷良说,“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⑧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会长陶瑜瑾告诉记者,“只有在谈到科研工作的时候,她才会滔滔不绝,但说到其他话题,她就很少发表看法。”令陶瑜瑾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陶瑜瑾记得,那是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那天晚上,他给屠呦呦打电话道喜。屠呦呦很平静,诚恳地表达了谢意,并说了上述这一番话。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27期,有删改)
13.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概述“三是三不是”既交代了屠呦呦平凡的身份,又突出了她犀利的性格特点。
B.父亲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屠呦呦取名时,就想让屠呦呦投身医学研究,并与青蒿素结缘。
C.文章多处合理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论原话,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
D.这篇传记以冷峻而客观的语言叙述,使传主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对传主伟大的人格肃然起敬。
14.文章标题是“棱角屠呦呦”请结合文章说说她的“棱角”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5.屠呦呦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了很多成功,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五、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 ①知州:官职名称 ②取困:自取尴尬
16.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字。2分)
(1)其一犬坐于前 犬__________
(2)缀行甚远 缀_________
(3)公休矣 休_________
(4)或对语问其故 或______
17.下列选项中,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之:久之,目似瞑 辄自往驱之
B.故:两狼之并驱如故 或对语问其故
C.而:吾尝终日而思 狼狈而归
D.乃:乃悟前狼假寐 乃令仆妇居此室。(2分)
18.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公 爱 民 乃 图 好 名 不 取 钱 乃 畏 后 患 耳 故 我 亦 不 避 公。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20.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2分)
六、作文(20分)
21.题目:_________,你听我说
要求:首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的内容即是需要诉说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诉说的内容一定要是真心话,或是对对方的感激,或是不满,或是建议,或是误会后的解释……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许抄袭套写。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雅览天下书 洞明世上事
2.B3.C4.B5.C6.D7.D
8.(1)读最经典的书,做有根基的人。
(2)【示例一】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示例二】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
9.这句话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领起下文,同时也是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意近即可) 10.①来历②外形③性情④在家中的地位。 11.和前两只猫形成对比,为下文冤枉第三只猫做铺垫,突出了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同时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12.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我的万分懊恼和悔恨。
13.C 14.①有个性,耿直,做事果断,不罗嗦。与人沟通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②极度认真。对一些数据,要查到原始出处,才肯告诉别人具体数据。 15.①教育:她接受了完整的教育。②对科学的痴迷、执着不休。中学时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北京医学院学的是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的生物药学;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坚韧不拔。③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做研究时,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野外采集样本。④不追逐名利,她仍一心一意地钻研工作,只愿做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只要言之成理,说之有据即可。)
16. 像狗一样 连接,这里指紧跟 停止 有人 17.C 18.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19.(1)另一只狼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2)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呃? 20.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21.参考以前记叙文评分标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