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了解并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素养目标
通 讯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通讯的类别:
明文体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的写法有:
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
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报道的出发点)
理解事实与观点,以及表达观点的方法
抓住典型事件及细节,把握人物精神品质
通读 感知 圈画 归纳 整理 典型事实
人物品质 作者观点 细节 关键词
大家对袁隆平了解多少?
“杂交水稻之父”
“两系法”“三系法”杂交水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视频链接
获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
获以色列沃尔夫农业奖
【颁奖词】袁隆平: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袁隆平
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的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在不同王国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20世纪70年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
任务活动一 分析结构和手法 (怎么写?)
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要点一: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小标题 主要内容 个人品质
1、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3、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4、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A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C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B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D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E 工作态度、方法
G 学术精神、品格
F 道德操守、准则
H 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
A
C
B
D
H
F
G
E
【示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义夹,匆匆校外的早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米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使出手,欣喜地地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典型事实 细节刻画 精神品质 观点态度
一
二
三
四
典型事实 细节刻画 精神品质 观点态度
一 决心 发现 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失败 赞扬实践精神
二 理论设想 实现途径 胆识 眼光 尊重但不迷信权威 赞扬创新精神
三 挺身而出 阐明事实 实事求是 尊重科学 平和大度 赞扬实事求是、捍卫真理的态度
四 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水稻 勇于担当 不断进取 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贡献
典型事实 细节刻画 精神品质 观点态度
按照表格中的提示要素通读,圈画,归纳,整理。
典型事实 细节刻画 精神品质 观点态度
“英雄”少年 知识储备 雷厉风行
生
命
的
高
度
种子达人 造福苍生 刷新极限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时代楷模” 科学队长 科普 教人 “接盘”导师 关爱学生 责任担当 生命延续 探寻生命的边界 按照表格中的提示要素通读,圈画,归纳,整理。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喜看稻菽千重浪》题目有何特点?
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
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
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
《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
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
献的赞叹。
所用诗句,增强了本文的文学性。
副标题(实题)
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正副标题的结合使用,使标题所承载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清晰。
◎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探究】
题目中“探界”的意蕴?
1.身份与专业的跨界: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评审专家、科学顾问、标本捐赠人
2.生命边界的探寻者:生命的高度绝不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
感动中国:【钟扬:立心天地厚】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颁奖辞】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小结
袁隆平,科学家。发现、培育杂交稻,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
张秉贵,售货员。在平凡的岗位上热情周到服务,温暖人心的不平凡故事。
钟扬,科学家。 献身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不懈探索。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任务活动二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写什么?)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分别体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按时间顺序找出事例,以事例中叙议结合的句子中的某些关键词语作为归纳“精神品质”的提示和依据。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具有战略眼光,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1.请赏析下面《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文句。
1、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作者用“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主人公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就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任务活动三 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
2、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作者用“眯起”“打量”“蹲下”“翻看”几个动词,写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和发现新品种的欣喜。
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写作技法总结
1、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件
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
——凸显重点:新闻性。
3、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丰富而生动的细节:文学性。
任务群拓展练习
任务群目标: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
请用本课所学的分析人物通讯特点的方法,完成《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