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蜀相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读书仕游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知人论世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
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一)读书和仕游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长安十年时期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什么是沉郁顿挫?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三)战乱流离时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四)漂泊西南时期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大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伤亡,生产遭到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初步诵读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建造,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初读感知,觅得诗心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感知: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伤、叹惋
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阅读探究
2.描写郁郁葱葱的翠柏有什么作用?
讨论:1. “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明确:1.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2.寻:说明作者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表达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3.柏森森:一、写实,展现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二、渲染气氛,表现了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表达了诗人参拜时候内心的崇敬之感;三、带有象征意味;四、森森不仅是茂密、繁多,也给人整肃之感,说明武侯祠并非荒芜之地,而是有人在悉心维护,这也是人们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祠祀不绝”为常态
春草映阶,鸟鸣婉转,春光大好,但”热闹是他们的”,诗人内心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追怀,青草再幽媚,鸟声再动听,也入不了诗人的眼、耳,因此只能是“自春色”“空好音”
景与心情不能融,只是起到了反向衬托的作用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在诗歌中用了短短21个字的叙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鲜活的诸葛亮的形象,是怎样的?
受到君主的信任与重用拥有济世雄才并得以施展。
01
感念君恩,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
02
文本探究
作者塑造诸葛亮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三顾——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文本探究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请阅读《出师表》相关内容,联系《蜀相》完成下表,思考本文主旨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颠沛流离,矢志不移
壮志未酬
壮志未酬
三国鼎立
安史之乱
不同 君臣关系融洽, 鱼水相得 肃宗亲小远贤,有志难骋
主旨:杜甫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凭吊诸葛亮吗?
不是。诸葛亮可以得遇明主,建功立业,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生不逢时的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自己却被肃宗猜忌,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渴望遇到明主,为国立功。
从武侯祠着笔,追思、仰慕、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慨叹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功业未就又心怀天下的深沉感慨。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咏史怀古诗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1周年。长津湖,松骨峰,长使英雄泪满襟。但在英雄生长战斗过的中国,总会有新的英雄站起来。结合杜甫的《蜀相》,谈一谈在和平年代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当如何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