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26
忆读书
(第一课时)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她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她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
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主要作品:《两个家庭》、诗集《繁星》和《春水》、《小橘灯》、《寄小读者》等。
舅父 凯旋 书刊 烦琐
诸葛亮 贾宝玉 鲁智深
水浒传 红楼梦 荡寇志
第一组
传
(传记)
(传说)
例:白蛇传( )是我国四大民间传( )说之一。
(传播)
(自传)
zhuàn
chuán
zhuàn
chuán
着
(着装)
(着数)
zhuó
zhāo
(着急)
(拉着)
zháo
zhe
例:小丽不知道今天原来是被拉着( )来参加宴会的,这才发现自己的着( )装不够得体,心里非常着( )急,幸好小美有着( )数,拉着她去旁边的服装店买了一套礼服。
zhuó
zhe
zhāo
zháo
卷
(画卷)
(卷尺)
例:爸爸拿着一把卷( )尺测量这幅画卷( )的长度。
(卷入)
(试卷)
juàn
juǎn
juǎn
juàn
栩栩如生 津津有味 索然无味
无病而呻 心动神移 朦朦胧胧
一知半解 不能自已 自作多情
第二组
三国演义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水浒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第三组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梳理信息的方法:
1.分条列出信息
2.用各种符号在书中圈画
3.借助图表梳理信息
冰心的书单
快速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从阅读时间和阅读书目两方面,梳理出冰心的读书经历,用不同的符号来圈画。
时间
书目
冰心的书单
七岁时
十二三岁时
中年以后
1980年以后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荡寇志》
《红楼梦》
《西游记》
《封神榜》
……
七岁时
十二三岁时
中年以后
1980年以后
……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荡寇志》
《红楼梦》
《西游记》
《封神榜》
……
时间
书目
自主学习:
,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5小节,边读边用笔在一旁圈画,思考:冰心奶奶用了哪些方法读三国呢?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听读
猜着读
反复读
品味“听读”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此后,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品味“猜读”
品味“反复读”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且说关羽镇守荆州时,遇到了强敌。他手持青龙偃月刀,立在城墙之上,大喝敌军。突围时遇到偷袭,落马被生擒。赤胆忠心的他拒不投降,最后被斩首。
一代英雄,就此陨落,悲兮,痛兮!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
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 ,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次再读时,读到诸葛亮死了,
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
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
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总结作者读三国的方法:
津津有味,充满期待地听读;
咬牙读书,一知半解地读;
入情入境,不能自已地读。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思考讨论:
冰心奶奶这样一知半解的读书方法,你赞成吗?
读一读秦牧的《“牛嚼”和“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读了秦牧谈读书的体验,你又有什么启发呢?
快速默读文字,了解老舍的观点。
我有个最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
从前看过的书,十之八九都不记得;我每每归过于记忆力不强,其实是阅读时马马虎虎,自然随看随忘。这叫我吃了亏——光翻动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因此,有人问我读过某部好书没有,我虽读过,也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辞以答。这是个毛病,应当矫正!丢脸倒是小事,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舅
中间的“田”要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
横画分布均匀,长度不一。
最后一笔竖在竖中线上。
津
是“人”不是“×”。
葛
第五笔横长于第一横。
撇写舒展。
衰
冂要宽。
撇舒展。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