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第五章《地球上植被与土壤》
课程标准
1.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区域植被类型及特点;
2.通过野外观察或结合图片,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3.结合资料分析不同类型的植被特征,解释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主要植被
(1)概念: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 植被和 植被
①自然植被: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
类型: 、 、 、苔原、草甸、沼泽等。
②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形成的。
类型:各种 、人工林、人工草场、 等。
荒漠
自然
人工
森林
草原
农作物
城市绿地
自然植被
森林
草原
荒漠
苔原
沼泽
草甸
人工植被
人工林
农作物
人工草场
城市绿地
世界自然植被带分布
环境条件优越地区,群落结构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种类丰富。
环境条件严酷地区,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只有少数高等植物能够适应。
森林
分布: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主要类型:
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等。
热带雨林
长在树干上的菠萝蜜
绞杀榕的部分根系扎入树木表皮中吸取水分和营养,另一部分插入土中,枝叶也飞快地伸向空中。最终原有大树死亡腐烂,留下绞杀榕枝条织就的网状树干傲然而立。
指叶尾细长,易含蓄水珠。
热带雨林气候区,每天午后两点左右都会由于强对流而形成对流雨,
热带地区的植物较茂盛,雨水顺叶尖流下,形成滴水叶尖。
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
典型区域:刚果盆地、亚马孙流域、马来群岛。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多雨。
植被特点:
①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无明显的季相;
②植被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③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发达,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油茶树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植被特点:
①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
②与热带雨林相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
少茎花、板根等现象。
主要分布气候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典型区域: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植被特点: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只有乔木和灌木,少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
叶片常绿坚硬,较小,多蜡质层,叶面覆盖有茸毛或退化成刺,株高较矮,树干较粗壮,树皮厚,树皮的木栓层特别发达,耐旱性强。
温带落叶阔叶林
春
气温回暖
乔木萌芽抽枝
夏
树木叶色鲜绿
枝繁叶茂
树冠郁闭
冬
完全无叶
乔木树干树枝
有厚皮层保护
秋
气温下降
叶色转黄
树叶凋零
温带落叶阔叶林
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植被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春季萌芽抽枝、夏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秋季叶色转黄,冬季完全无叶;
②结构简单,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主要分布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典型区域: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欧洲西部、美国东北部
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气候特点: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寒冷漫长
植被特点:
①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群落结构简单,外貌非常特殊;
②以松、杉等植物为主,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主要分布气候区: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典型区域:亚欧大陆 、北美大陆亚寒带地区
草原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分布: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主要类型: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热带草原
雨季
旱季
热带草原
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植被特点:
①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 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②星散分布着旱生灌木和乔木
主要分布气候区:
热带草原气候区
典型区域:东非高原、巴西高原
每年5、6月,向肯尼亚进发
活动
(2)议一议,猴面包树、纺锤树为什么都长有粗大的树干?
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雨季时能贮存大量水分,满足干季时生长需要。
(1)说出猴面包树、纺锤树分布地区的气候特征?
两种树生长地区终年高温,年降水量差别很大,有明显的干湿季。
温带草原
荒漠草原
年降水量50-200mm
荒漠
年降水量<50mm
年降水量200-400mm
草原
温带草原
气候特点: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
植被特点:
①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高度较热带草原低,草原夏绿冬枯;
②存在旱生结构,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主要分布气候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草原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分布: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主要类型:
北部非洲的热带荒漠景观
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温带荒漠景观
荒漠
荒漠
气候特点:
气候干旱少雨
植被特点:
①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
主要分布气候区:
热带至温带的干旱地区
骆驼刺
龙血树
沙漠玫瑰
鳞片状或刺
减少蒸腾
抵抗灼热
储存水分
吸取土壤深处或广大面积的水分
植被与环境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产物,植被要适应自然,以维持其生长。如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植被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
植物对环境有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
莲花——水湿
碱蓬——盐碱土壤
芒箕——酸性土壤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通过光合作用,影响空气质量。
通过植物蒸腾,大气获得了水汽。
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
影响地表径流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砍伐森林
开垦坡地
过度放牧
植被减少
拦截降水
功能下降
水土流失
土壤贫瘠
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空气质量
下降
地表径流增多
和地下水减少
拓展: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分析植被破坏以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蒸腾作用减少,空气中的水汽较少,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旱;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水文: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洪水期,对降水的阻截作用减弱,汇水速度快,下渗减弱,水位升高;枯水期,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位低)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整体:生态恶化
植被作用
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
维护生物多样性
防风固沙
保持水土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温度、降水、光照)、水文、土壤等
环境影响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
根呈须状,较短浅
根系发达、深长
荒漠←草原←森林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森林(落叶阔叶林)
小结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取决于气候(水分、热量、水热组合)
①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影响,植被呈带状分布;
②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
中尺度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与此相应,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小尺度
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差异。
山地阴阳脸
在干旱地区的山地
阳坡由于蒸发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
阴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草本层
灌木层
乔木层
植被高度越大
植物种的数量越多
垂直结构越丰富
植被的垂直结构
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规律: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在水平方向上,相同植被,纬度较低地区总体物候现象较早,纬度较高地区总体物候现象较迟。
在垂直方向上,同期物候在山麓地区地区较早,山上较迟;山地地区比同纬度平原地区较迟。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植物物候节律
随着气候条件按时间有规律地变化,植物也按一定顺序度过它的发育期:从开始积极的生命活动,经出蕾、开花、结实、营养期结束,直到休眠。这种现象叫作植物的“物候现象”。
活动
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深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当地森林茂密。但是,岛上1000多座高度在 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丘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的称谓由此而来。
(1)从大尺度上来说,保和岛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从大尺度上来说,保和岛的植被类型应是热带季雨林。
(3)巧克力山的最佳观赏时间为每年 5 月份。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其原因。
每年的3~5月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干季,降水少。5月是当地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期,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草类干枯,转为褐色,是最佳观赏时间。
(2)讨论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
巧克力山是由石灰岩形成的小山丘,风化壳厚度小,形成的土层较薄,这种土层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强降水条件下易被冲毁流失;故当地因土层薄,而难以生长树木。
活动
(1)据图归纳植物体的增长与气温的关系。
植物体的增长取决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质的数量和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质的数量。产生得越多而消耗得越少,则植物体增长得越快。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气温的影响。植物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较强,而呼吸作用较弱,从而有机体增长最快。
(2)苹果树性喜冷凉,如果将它栽培到低纬度平地或低纬度山区低洼谷地,其生长和繁殖就会受到阻碍。据图 5-16,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苹果喜冷凉的作物,如果将它们栽培到低纬度平地或低纬度山区低洼谷地,由于气温高,就不能积累足够的有机质,其生长和繁殖就会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