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难点]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解题导入:答:答复;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书:信。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朝人,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课文朗读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教师提问:根据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将短文背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总结: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四、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阳欲颓:坠落 四时俱备:都 能与其奇者:参与;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读文)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仍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础。)
五、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思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2、思考: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
3、思考:“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4、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再读全文试在文中找一找是如何搭配的。
六、教师小结: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七、教师总结全文板书课文结构图(略)
八、文言积累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 ) 鳞( ) 遂( ) 荇( )
二、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
四、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五、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加粗字注音。
缥碧( )夹岸( )轩邈( )
鸢飞( )经纶( )窥谷( )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作者对富春江总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水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听觉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文中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参考答案】
一、tuí lín suì xìng
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三、3. A.√ B.× C.√ D.√
四、(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 (2)沿着 (3)是 (4)看,看到 (5)睡 (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五、1.piǎo jiá xuān yuān lún kuī 2.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⑤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3.D 4.A
课件23张PPT。答谢中书书答复谢徵,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信作者:陶弘景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陶弘景
南朝人,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陶弘景――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嗨!!就看到这儿吧,
你有什么感悟?美 答谢中书书南朝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的赞赏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都四季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消散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思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渲染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争着 思考: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力,表现作者对山川心驰神往并完全融入的情感。实是欲界之仙都。指人间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参与,此处指“欣赏”它,代“自然之景”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思考:“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处,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动静相衬之美: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再读全文试在
文中找一找是如何搭配的。小结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短文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谢中书书总引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四季常景日夕变景仰视 高峰入云俯视 清流见底平视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抒怀欲界之仙都山川中的静景之美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动景)感慨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文言积累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俱交辉歇颓沉鳞与交相辉映都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指欣赏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总—分—总的结构动静结合的写法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