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牛郎织女(二)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的确定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阅读能力的解读,在本课教学中要落实这样四点: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3.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2.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4.能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表达有条理。
学情分析
1.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并不陌生,大抵都已知道其故事内容,只是因为版本的不同,在某些细节描述中略微不同。民间故事也因为其语言浅显易懂,情节曲折生动,深得学生们的喜爱。
2.经过第二单元阅读策略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多种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而对“创造性复述故事”,虽然在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之后,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初步了解、掌握了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讲故事、为故事增加合理情节、变换情节的顺序等创造性复述的方法。
学情分析
3.五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想象力,部分孩子学过画画,有着较为丰富的绘画经验。让他们以自己的视角描述连环画,并配上文字画出来比较容易,难在绘画内容的选择与描述上。
基于以上学情,教学中设置了梳理主要情节图、示范描述画面的环节。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已学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外,针对复述、提取关键词缩写有困难的学生,铺设好“台阶”,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缩写故事。
教材分析
人文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在我们牙牙学语时就能依稀听到:很久很久以前……古时候……就这样,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头艺术:你讲,我听;我讲,你听。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口耳相传,吸引着我们,流传至今。
本单元,编排的三篇课文来自两个经典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一)》作为精读课文,而《牛郎织女(二)》则是一篇略读课文。《猎人海力布》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牛郎织女》讲述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它们都以曲折生动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善良美好的情感赢得人们的喜爱。而《牛郎织女》这一个民间故事,以一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出现,这样的编排,在统编教材里面是极为罕见的。
另外,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平实,情节生动,浅显易懂。因此这样的文本最适合引导学生讲故事,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教材分析
统编版教材有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分量。
教材分析
单元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以及“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看似两个不同的思维路径,却始终以两条不同的主线贯穿其整个单元。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指向创造性地讲故事,重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讲故事能力。从课文编排来看,无论是从课文、口语交际还是园地都有针对如何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提示。例如:《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在课后练习题中,亦或是《牛郎织女(二)》的“课前提示”,都引导学生采用语言转述、想象补白、分角色表演、绘制连环画等不同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
本单元的另一个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有时我们要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有时也要学会简单地讲故事,即:整体把握故事内容,明确故事的主线。细读《牛郎织女(二)》的“课前提示”的这句话:联系上一篇课文,说说如果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画配什么文字?显然,编者的用意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了《牛郎织女》整个故事内容之后提炼主要信息,定格经典的画面,从而绘制成连环画。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删减、概括的过程,这也为“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这个语文要素的习得做好准备。
让学生说说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重在理解内容。
四年级
教材分析
引导品味语言,通过导语,词句段运用,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特色。
五年级
重在引导阅读时,分清内容主次,体会详略。
六年级
在讲故事的要求上随着年段增长,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01
02
03
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做到边
读边想,了解故事的结局。
2.借助给故事绘制连环画的形
式,提炼主要信息,并创造性
地复述、缩写故事。
3.感受民间故事的美好。
明确目标
教学重难点:快速默读课文,借助给故事绘制连环画的形式,提取主要信息,并进行创造性地复述、缩写故事。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牛郎织女(二)》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能快速默读课文,做到边 读边想,了解故事的结局。 1.能提炼出关键词并能概括出契合主题的小标题;能完整梳理出故事中的全部人物;利用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结局。
2.借助给故事绘制连环画的形 式,提炼主要信息,并创造性 地复述、缩写故事。 2.复述保持了语言的流畅性、情节的连贯性、故事的完整性;复述时遣词造句有新鲜感、文章结构有新意、叙述有创意;能“长话短说”,对故事内容进行删减、概括、提取,最后定格最主要的画面。
3.能表达出民间故事的美好 3.能大方的扮演,能享受其中。
教学过程的实施
板块一 :读——快速默读,一度提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初读文本之后,能提取多少信息,达到什么程度,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提取信息。这一板块,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学习:
1.回顾方法:同学们,还记得第二单元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吗?有哪些?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学到的方法:如集中注意力,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遇到难懂的地方跳读等方式。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牛郎织女(二)》。请大家用第二单元学到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有哪几个主要情节,以小标题的方式概括。主要讲了什么?
3.理清内容:学生交流故事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借助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简单说说这个传说故事的结局。
板块一 :读——快速默读,一度提取
出示学习任务单:
板块二: 说——回顾故事,二度提取
这一板块我主要通过以下两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
1.借助导图,回顾内容
同学们,学到这,我们已经把《牛郎织女》这整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牛郎织女(一)》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
2.有效整合,自然衔接
现在,你能否借着这些小标题,快速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将《牛郎织女》这个完整的故事进行简单复述。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先跟同桌一起说一说。
板块二: 说——回顾故事,二度提取
【设计意图】统编新教材在不同的文体、内容、阅读习惯和方法分册排布都非常讲究,且呈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趋势,就这个单元来说也是如此。《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在编排时,分别以一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排布,意味深长。通过回顾上节课《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与本节课进行自然衔接,使学生对《牛郎织女》这个故事从整体上把握其主要内容,同时也练习了对《牛郎织女(一)》这部分内容的复述,将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
板块三 : 绘——绘连环画,一度创造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了解连环画
同学们,你看过连环画吗?老师小时候可经常看,你知道连环画有什么特点吗?有没有兴趣我们也来绘制连环画?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这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
简单的说,就是故事内容以图画配文字的方式展现。
2.梳理故事情节
联系刚才梳理的故事情节内容,说说如果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你想画哪些内容?现在把牛郎织女整个故事连起来,你的脑海当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与学生一起梳理出六个画面。
3.绘制连环画
结合任务单,引导学生把下面的连环画补充完整,并试着配上简短的文字。能用“人物+事件”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讲故事。当然针对绘画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板块三 : 绘——绘连环画,一度创造
板块四: 演——角色扮演,二度创造
1.发挥想象,创编故事
让我们也来做一做“民间故事“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讲一讲其中的一个画面,让经典永远流传。要求:四人小组,选择其中一幅画面,根据情境给每一位角色编写台词,创编故事。(根据学生发言选取本课重点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
2.角色扮演,情景再现
四人小组分角色,用上学过的方法进行表演。此环节,要充分给予学生时间。巡视时,遇到对表演有困难的学生,要鼓励参与其中并相机辅导,使其真正融入故事中,亲身体验、感受民间故事的美好。即便学生们的扮演都很稚嫩,也谈不上表演,但只要能享受其中,就是一种收获。
板块五: 拓——拓展延伸,传承经典
1.紧扣“民间故事”,单元整合教学
课内拓展不是无原则的增加,而是紧紧围绕本课教学内容,精选有益于帮助学生认知的拓展点。针对这一“民间故事”单元,我们可以有效利用本单元出现的“阅读链接”“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等板块,进行板块整合教学。
(1)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牛郎和织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出示资料袋“阅读链接”,了解古代传统节日——七夕节。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吗?充分利用资料袋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
(3)关于这个节日,古代的诗人们创作了很多的诗,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首《乞巧》,去感受感受。
2.推荐民间故事,拓宽阅读视野
中国的民间故事源远流长,绚丽多彩,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达了人们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生生不息。但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的飞速发展,正逐步冲击着这些传统的民间文化。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间故事数量有限,光靠几篇课文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故,采用“以篇带类”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的拓宽学生们的视野。这一环节我选取了《梁祝化蝶》的经典片段,以激发学生们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板块五: 拓——拓展延伸,传承经典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