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3 13:59:41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轼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写月的古诗导入。
1、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背景简介
二、 疏通文意
1、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2、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中庭:院中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3、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三、研习课文
1)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
5)板书:绘庭中景色:------- 抒闲人情怀: --------
四、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五、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表转折但是,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无所事事的人   
户:古义:多指门;今义:住户、人家   
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 
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在器物上起遮盖作用的东西。
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
? 六、课堂练习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其父_____________。
? 苏轼、苏辙、苏洵
?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
?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 ③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 ①考虑,想到 ②就 ③睡觉 ④共同,一起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 4. 阅读理解。
?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