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学情评估
一、读·书(12分)
1.在北宋“熙宁变法”中,王安石与苏轼政见不同。他们在政策争辩中,坚持自我,寸步不让,但在私下交往中,却能洽守交友之义。元丰七年,两人重聚江宁,以诗相和,相谈甚欢。二人的“君子之交”展现了“和而不同”的磊落风范。同学们展示了两幅书法作品,对这两幅作品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作品用墨疏朗,是王安石现存于世的行书精品。
B.【甲】作品清劲峭拔,体现了王安石率意自如的一面。
C.【乙】作品结构整齐,获赞“苏楷书当以此帖为第一”。
D.【乙】作品蚕头燕尾,显露出苏轼坦荡从容的襟怀。
2.读下面文段,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10分)
(1)中国古代诗文灿若星河,有《式微》中“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质朴率真的情感;还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婉转含蓄表达自己希望得到举荐的心愿:“欲济无舟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有《北冥有鱼》中充满雄奇瑰丽景象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让我们感叹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与细腻。
(2)漫步先秦,咏唱《诗经》《楚辞》,我们能体会到古人那淳朴美好的情感。在《关雎》中,诗人以雎鸠鸟求偶起兴,引出了君子所心仪之人的美好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漫步唐朝,吟诵律诗绝句,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社会民生的关注。李白《送友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送别的环境;在《卖炭翁》的“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感动于白居易心系苍生的崇高境界。漫步宋朝,品鉴长词短令,我们能读出词人们对历史时局的思索、对独特个性的抒发。在《卜算子·咏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钦佩于陆游坚持正义、独立不倚的清高人格。
二、读·思(38分)
(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文化,走进“和”文化。七年级(1)班开展了“‘和’而不同,构筑和谐社会”主题班会,以下是同学们为班会准备的素材。
【活动一:文化探源】
3.结合“和”字字源的解说及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和”字的本义,补全下面的内容。(2分)
“和”字由“禾”与“口”组成。有学者认为,“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由此可知,“和”的本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讲述我们身边的“和”文化】
4.宣传组的同学撰写了一篇介绍“和”文化的短文。(4分)
①学校举办主题为【甲】“汇聚力量,传播文明”的公益广告征集活动。其中有一则广告让人倍感亲切【乙】—— 一个稚气敦实的泥塑娃娃拱手道【丙】:“和谐中华,雨露滋润,和为贵。”与此同时,屏幕上出现“和为贵”三字。
②“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便有“和实生物”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依一定秩序组成的共同体。“和”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使万物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③中华民族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若能按照礼的规范和谐相处,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丁】、良好的公共秩序,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④“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协和万邦”的主张以治理好本国为前提,通过协调异邦,达到化解冲突、和平共处的目的。“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
(1)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处使用双引号,表明“汇聚力量,传播文明”是特定主题,因而需要特别指出。
B.【乙】处使用破折号,表明破折号前后的话题发生了转换。
C.【丙】处的冒号用在表提示性的“道”字后面,对下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提示。
D.【丁】处使用顿号,说明“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并列关系。
(2)第④段结尾画波浪线语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活动三:感受和谐之美】
5.和谐之美用歌唱,小雅收集了歌曲《和谐之歌》,请仿照画线歌词,将横线处补充完整。(4分)
和谐之歌
和谐是那孔融的梨,
和谐是那六尺的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和谐日月明,
地和谐五谷香,
民族和谐大团圆,
社会和谐国富强。
……
(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6—7题。
心有常闲
①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成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无论走多久,都可以维持每天一百里的速度。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是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至完全走不动。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片面。
②很多人做事的通病就在怕站而不怕慢,慢条斯理地不死不活地做事,说不做而做着并没有歇,说做却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许多事就这样因循耽误了。不讲效率,就要落后。以同样的时间去做同样的工作,休息过的比没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
③世间有许多过于辛苦的人,满身是尘劳,满腔是杂念,时刻都为环境的需要所驱遣,如机械一般流转不息,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宰,呆板枯燥,没有一点儿人生之趣。这种人在事业和学问上都难有真正的大成就。
④我们需要时间工作,更需要时间对所做的事回头看一看。在紧张的生活中,我们“车如流水马如龙”地向前跑,不留下一点时光做一番静观和回味,岂不是浪费生命!
⑤我生平最爱陶渊明在《自祭文》里所说:“勤靡余劳,心有常闲。”而现代人的通病是“勤有余劳,心无偶闲”。
(选自朱光潜《谈休息》,有删改)
6.文中说到“许多事就这样因循耽误了”,“这样”是指什么?(2分)
7.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学习和休息”为话题展开了讨论。
小强说:“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走进教室,马上学习。我们要和时间赛跑,适当休息即可。”
小轩说:“学习不能一味地抢时间,应该劳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小宇说:“不怕慢,就怕站,我们应该慢慢地学习,不能停下来不学习,那样浪费时间。”
小林说:“都说我脑子比较聪明,我应该多休息,少学习,这样应该也能考个好成绩。”
请从以上对话中选择你最认可的一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120字)(8分)
(三)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8—11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请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标注读音。(2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
(2)才美不外见
9.下列加点部分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 丰衣足食 B.策之不以其道 志同道合
C.执策而临之 临危不惧 D.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可或缺
10.请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3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11.归类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4分)
选文 重点句子赏析 抒发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三句中的“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1)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致死,也希望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达了诗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马说》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3)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柟梓豫章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②也。及其得柘棘枳枸③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释】①柟梓豫章:三种端直良木。②眄睨(miǎn nì) :斜视。表示轻慢。③柘棘枳枸:都是有刺的小树。
12.小正同学想要知道“未足以逞其能也”中“足”的意思,他在《古代汉语词典》里查出“足”的四项释义,他应该选( )(3分)
A.足够,充足,满足 B.过分
C.值得,配 D.人体膝盖以下的部分
13.文段寓理于事,刻画腾猿的形象时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借以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3分)
三、读·写(70分)
14.学校团委组织“倡导绿色出行,创建文明城市”的主题宣传活动,王明同学选择了下面这张公益宣传海报,请你向团委说明选择理由。(6分)
写作提示:①说明公益宣传海报的内容和设计特点;②不少于80字。
INCLUDEPICTURE"XT78.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八语 山西 未定稿\\XT7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课件\\八语 山西 未定稿\\XT78.tif" \* MERGEFORMATINET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15题。
老 屋
毛 毛
①老屋,在经年的风雨中寂寞地老去,可就是这样一座房子,让身在他乡的我多少个日夜思不能寐。年少时曾经梦想仗剑走天涯,老屋未曾埋怨过我离家远走、无知轻狂,而我如今总嫌老屋离得太远,但它从未埋怨过我迟迟未归。
②近两年的时间,我没回过乡下的老屋。秋天的一场大雨把我的心揪回了似近似远的故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兜兜转转地回到乡下已是晚上,村口年久失修的马房,也在这场大雨中结束了它真正的使命。穿过柏油路街道,街道尽头不远处便是老屋,唯一陪伴老屋的柿子树树梢上挂着一轮明月,像灯塔给远航的我照亮回家的路。这座近百年的建筑物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不见往日的辉煌。大雨冲刷后的墙体斑驳陆离,在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显得萧瑟和落寞。
③许久没住的原因,老屋显得越发清冷,布满尘土的桌椅安详地倚靠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主人回家。墙上的相册也挂满了灰尘,用手抹开尘封的记忆,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把我带回了那些难忘的岁月。
④老屋承载了太多的记忆,物资匮乏的年代,老屋把我的童年拴在了炕头,光着屁股蹭着竹席,倚靠在祖母的怀里,聆听那些古老的故事。母亲的针线筐,永远摆在炕头,时不时地拿出来摆弄。心灵手巧的母亲会在某个清晨,变戏法似的给我和妹妹变出一双漂亮的鞋子,或是一身合体的衣服。记忆中的父亲从四轮车到货车,从货车到客车,从客车到大货车,为了这个家永远在不停地奔波着。岁月的无情使父亲本就不健硕的身体更加消瘦,我们却无能为力。
⑤父母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青石板地面的院子里没有破败不堪,虽陈旧但井然有序。那时,别人家的空地里都是种蔬菜瓜果,父母居然在房前屋后养起了月季花。春天的时候,月季花和屋后林地里的果树花,相互照应着,远处望去,屋在花中,屋在画中。
⑥东屋对面是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厨房,那些年放学回到家里,在大门口吼一嗓子“妈”的时刻,也是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饭菜的香气会从厨房门缝里挤出来,飘满整个院落。早上的小米饭、煮疙瘩,中午的浆水菜饸饹面、南瓜卤面,还有晚上的米琪子……远走他乡的日子,我不止一次地寻找过家乡的美食,却从未找到过那种味道,原来有一种美食叫作乡愁。
⑦记忆的门扉,总是绕不开门口的柿子树,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柿子,像一盏盏红红的小灯笼挂在枝头,让人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和温暖。盛夏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邻家叔婶们,聚集在老屋大门口的柿子树底下,下着象棋,家长里短的笑声,洒满了整个山坳。童年的玩伴,无忧无虑地追赶着萤火虫,在门口的晒谷场、屋后的林地,累了随便席地一躺,休息一会儿后,一骨碌地爬起来,继续追逐着、嬉闹着……
⑧大雁南归,牛羊归圈。老屋显得越发温暖,一家老小围坐在北方特有的炉子跟前,烤几个红薯,嗑一把南瓜子,逍遥自在地看着喜欢的电视节目,胡吃海聊。“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了冬天就是年,腊月小年二十三开始,父亲从外地回来,便和母亲零零碎碎开始张罗着过年,打扫,蒸煮,贴对联,架蒸火。和谐、温馨、甜蜜充满了整个老屋、整个院落、整个童年……
⑨老屋似歌,多情、悠远。
⑩老屋似酒,醇厚、回味。
夜已深,独自漫步在老屋的院子里,轻抚着院子里的每一寸记忆,月季花已经枯萎,墙外的柿子树上零星地挂着几个柿子,只有屋檐下的燕子窝,能让人添少许欣慰。老屋真的老了,岁月的年轮,终究会有一天,让老屋永远留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有删改)
15.班级文学作品荐读课上,老师推荐了散文《老屋》。
(1)阅读选文,请你说说对“只有屋檐下的燕子窝,能让人添少许欣慰”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50字)(5分)
(2)美文荐读环节,请你现场发言,向同学们推荐这篇文章。(10分)
写作提示:①请从语言表达、主题思想方面,任选一个角度;②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6题。
【材料一】
什么是心理韧性?清华大学某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心理韧性就是从逆境、矛盾、失败甚至是积极事件中恢复常态的能力。人生,其实就是一场马拉松,有时候你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唯一能够让自己走得更远,走得更久,并且走到最后的,是你的心力,也就是“心理韧性”。心理韧性赋予我们三种能力:
第一种是抗挫力,也就是逆商。所谓逆商,是人们面对逆境和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面对逆境,一个人的掌控感、担当力、影响度和持续性决定了一个人逆商的高低。逆商高的人,面对困境时,能保持冷静、就事论事,不会因为别人的一个批评而否定自己,更不会因为一次挫折就放弃努力。
第二种能力是坚韧不拔的能力。这就是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所说的像“小沙粒”一样,无论你怎么碾压,它都不变形,“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经历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作坚毅”。
第三种能力是创伤后的成长力,即反脆弱力,反脆弱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多东西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是风起云涌的前奏。接受无常,提高反脆弱能力,才是人一生最大的稳定。任何时候,机遇和挑战都是并行的。一个人面临危机,越是沉着应对、迎难而上,越能收获丰厚并不断成长。
如何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呢?一是与大脑合作,提升自我效能感。一个人自我效能感强,他就一定能够扛住各种压力、挫折和打击,甚至他会把各种压力、挫折、打击当作一种证明自己的机遇。二是培养成长型思维。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投入热情、教育、努力和坚持来发展自己的品质才能。他们的心理韧性更强,愿意迎接挑战,越是在困境里做得越好。三是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去挑战心理控制能力和自己的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同时也就提升了我们的心理韧性。
(根据《三联生活周刊》等编写)
【材料二】
国内研究发现,疫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呈现出“短期紧张、长期平稳”的态势。“那些没有将我们击垮的,终将使我们更强大”,疫情之后,其实我们的心理韧性提升了。
从生物学意义来说,心理韧性是一种人们出于生存需要,在环境变化中进行自我保护、自我调节的本能。心理韧性不是少数幸运儿才有机会获得的天赋,而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反应能力。它会在逆境中展现出来,推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促进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某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74%的人因疫情改变了生命观,他们更多地将“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心理健康”排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的前列。这些观念的改变也意味着人们对自我价值、生命意义等的内涵得以深化,外延得以拓展。人们没有被疫情的惊涛骇浪淹没,而是主动走出舒适区,内外兼修,直面挑战。国内外研究均发现,伤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创伤性事件除了给人们的身心带来消极影响,也可以使人们发展出强大的内心力量,实现积极的个人成长,这种成长不仅可以恢复原有的心理功能,甚至能激发出超越创伤前水平的表现。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4月22日)
【材料三】
《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发布,对2021年国民健康状态做出回望与总结。在“被疫情偷走的第二年”里,相比起疫情刚刚到来时的手足无措,人们从心态上开始变得平稳,看待健康的方式也愈加成熟。当被问及“你认为什么是健康”时,大多数人给出的回答是:身心健康。相比前两年大众将健康单一地理解为“心理健康”和“不生病”,2021年,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对于人们而言变得同等重要。
(摘自《澎湃新闻》,2022年3月29日)
16.班级召开“关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同学们搜集了上述材料。
(1)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知识?(6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二画线句中的加点词“更多地”强调并不是所有因疫情改变了生命观的人都把“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心理健康”排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的前列。
B.疫情暴发之后,人们没有被疫情的惊涛骇浪淹没,而是主动走出舒适区,内外兼修,直面挑战,这说明人们的心理韧性提升了。
C.伤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创伤性事件除了给人们的身心带来消极影响,也可以使人们发展出强大的内心力量,实现积极的个人成长。
D.《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字云图显示,所有的人都将“身心健康”作为对“你认为什么是健康”这一问题的答案。
(3)阅读材料和下面的链接案例,请依据材料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神兽”现象,并给这些同学提出两点合适的建议。(6分)
【链接案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地中小学延期开学,只能居家上网课。在这期间,因为没有老师的监管和同学的陪伴,有的同学感到孤独、焦虑不安、悲观消极,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有的同学则不能自我管理,常常拖延,或者乘机上网玩游戏。家长们使出各种招数管控孩子,感觉犹如跟“神兽”相斗。由此,“神兽”便成为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难以管控的那些孩子的代称。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片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请以《心灵,是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5分,含书写分5分)
写作提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
一、1. D 点拨:【乙】作品为楷书作品,并非隶书,没有“蚕头燕尾”的特点,D选项表述不恰当。
2. (1)胡为乎泥中 端居耻圣明 鹏之徙于南冥也
(2)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两鬓苍苍十指黑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二、(一)3. 不同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
4. (1)B (2)“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
5. 示例:和谐是那画中的莲 和谐是那手留的香
(二)6. 怕站而不怕慢,慢条斯理地不死不活地做事,说不做而做着并没有歇,说做却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
7. 示例:我认同小轩的观点,学习应该劳逸结合,不能一味地抢时间。虽然努力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不要为追求成绩而漫无目的地死学,那样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学习效率。学习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拥有清醒敏捷的头脑,适当的休息、娱乐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8. (1)háo (2)xiàn 9. C
10. (1)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 (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11. (1)肆虐(破坏) (2)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
(3)设问 (4)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12. A
13. 对比 万物的活动是有所凭借
【参考译文】大王难道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吗?它们生活在柟、梓、豫樟等大树之中的时候,把持藤蔓似的小树枝自由自在地跳跃而称王称霸,即使是神箭手后羿和逢蒙也不敢轻慢它们。等到它们生活在柘、棘、枳、枸等有刺的树丛中时,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还是内心震颤,恐惧战栗,这并不是筋骨紧缩有了变化而不再灵活,而是所处的形势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它们的才能啊!
三、14. 示例:这张公益宣传海报的主题是“绿色生活,低碳出行”,画面主体是一片树叶,树叶的上半部分由公交车、风车、楼房、白云、小鸟以及周围的花草装饰而成,意指人类在绿色环境中低碳生活,下方是树叶的另一半。整幅作品构思精巧,使人沉浸在生机盎然的环境中,能很好地引导人们主动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创建文明城市。
15. (1)示例:燕子窝意味着有燕子居住,意味着热闹有生气。这给无人看守、终年衰败萧条的老屋添了一丝生机,令人欣慰。但老屋毕竟终年衰败萧条,即便有燕子筑窝,所添生机也只是少许。
(2)示例:同学们,老屋似歌,老屋似酒,老屋承载着醇厚的记忆。本文主题思想耐人寻味。文中有远去的情怀,无论是老屋炕上的竹席,还是房前屋后的月季花、柿子树,过去的画面都成为作者的精神寄托;文中有难忘的情思,记忆中的父母、记忆中的美食、记忆中的过年,文章用“老屋”这一看似简单的意象,将逝去的时光串联;文中有永远的乡愁,“老屋永远留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是传统乡村文明在新文明、新生活面前的无奈和必然,也是人生一段独有的风景。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主题思想蕴于《老屋》,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16. (1)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心理韧性、心理韧性赋予人们的能力和如何提升心理韧性三个方面的知识。
(2)D
(3)从被称为“神兽”的孩子的行为来看,他们的心理韧性不强,主要表现为缺少抗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他们面对逆境或困境,应变能力不强,不能自我管理。建议:一是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抗压能力;二是培养成长型思维,实现积极的个人成长;三是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尝试挑战心理控制能力和自己的意志力;四是培养平稳、积极的心态,追求身心健康的生活。(任意答对两点即可)
17. 略。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