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学情评估
一、读·书(12分)
1.请按照字体一致、整体和谐美观的原则,为下面对联的空缺处选择合适的一项。( )(2分)
2.诗文传情,诗文言志,诗文一直是文人用以传递情感的载体。请根据提示,默写句子。(10分)
情思 名句 出处
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在露水中劳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式微》
亲人团聚,热泪盈眶。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贺敬之《回延安》
从政心愿迫切,感叹无人引荐,因闲居而羞愧。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别后不胜相思,时光如此漫长!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衿》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读·思(38分)
(一)
今年端午,文学社打算开展线上“赏图斗文看龙舟”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看到的一张照片,小晋根据这张照片展开想象并模仿课文《安塞腰鼓》写了一段文字。请你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群龙进发!一划起来就kàng奋了,喧腾了,不可遏制了!领头的龙舟像离弦的箭,劈开水波,冲破羁绊,向前飞速划去。其他的龙舟紧随其后,不甘示弱。争渡,争渡!弹雨一样,是踊跃的水花;炸雷一样,是zhèn耳欲聋的鼓声;弓箭一样,是风驰电掣的龙舟。哗哗!隆隆!嗖嗖!这磅礴的气势撼动了岸上的每一位观众沸腾了,他们翘首而望,那数条龙舟在河道上迅速转弯,远去,消失,只在水面上留下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3.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段中“龙舟”“喧腾”“飞速”三个词词性相同。
B.开头几个感叹句,表现了龙舟的气势如虹,震撼人心,表达了作者的激动之情。
C.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节奏明快,语气强烈。
D.文段画横线部分有语病,可将“沸腾了”删去。
5. 小松认为我们常用“踊跃”来表现做事积极的态度,小晋在语段中用“踊跃”一词形容水花不合适。而小晋觉得自己在这里用“踊跃”,和鲁迅先生在《社戏》里说山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效果一样。你赞同谁的观点?请根据语段上下文和词典义项,阐述你的理由。(3分)
“踊跃”的词典义项:
①跳跃。 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6.读完名著《傅雷家书》后,同学们摘抄了自己感触颇深的句子,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总如下。
(1)从上面四个主题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个,简要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3分)
我选择的主题:________
启示:
(2)殷殷嘱咐、谆谆教诲,傅雷先生的家书是蕴藏着无穷人生力量的宝藏。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为《傅雷家书》撰写推荐语。(2分)
立家国情怀,一封封书信如同光明永恒的航标,指引着我们奋进之路的方向;明艺术追求,一封封书信如同晶莹剔透的明镜,照映着我们矢志不渝的初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8题。
树枝招摇,树根沉默
有一位弟子,总爱在人前炫耀自己。一日,师父把他带到一棵树前,问:“这棵树的枝头美吗?”
“当然,枝头开满的花朵是多么鲜艳美丽啊!”弟子说。一阵风吹过,枝头发出“唰唰唰”的声音。“你听见什么了吗?”师父又问。“当然听见了,枝头发出的声音是多么清脆悦耳啊!”弟子答。
“但你知道一棵树的枝头在汉字中叫什么吗?它叫‘末’!”师父指着树底说,“你看到树根了吗?你听见树根发出的声音了吗?”
“树根埋在地下,怎么能看见呢?树根是静的,又怎么能听见它的声音呢?”弟子说。
“但你知道一棵树的树根在汉字中叫什么吗?它叫‘本’!”师父说,“招摇在树木顶端的是末节,沉默在树木底层的才是根本。”
从此以后,这位弟子再也不在人前卖弄自己了。
7. 为什么“这位弟子”听了师父的话后就“再也不在人前卖弄自己了”?请你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8. 读了这篇短文,同学们不由得联系到自身,就此展开了下面的讨论。请围绕“少年说”这个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7分)
旭峰说:“我认为尽情张扬才是少年本色。”
佳颖说:“我认为默默奋斗才是少年最美的模样。”
志鹏说:“我认为善于反思才是少年成长的秘籍。”
(三)
经典诗文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9—12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 读准字音,叩开诗文的大门。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2分)
提携玉龙为君死
入则无法家拂士
10. 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部分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百里奚举于市 门庭若市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势均力敌
C. 困于心,衡于虑 权衡利弊
D.发于声,而后喻 不言而喻
11. 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2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使他的筋骨劳累。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文中恰当引用前人事迹,常有发人深思之效果。请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3分)
选文 前人事迹 作用
《雁门太守行》 诗中的“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时荆轲的《易水歌》;(1)“______________”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将士(2)__________精神的称颂和对君王礼贤下士做法的赞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均是在忧患中被任用。 以古代六位圣贤的事例来证明(3)________的观点。
INCLUDEPICTURE"创新题.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八语 山西 未定稿\\创新题.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课件\\八语 山西 未定稿\\创新题.tif" \* MERGEFORMATINET 五 月
[宋]吴自牧
杭都风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①,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②。或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杭城人不论大小之家,焚烧午香一月,不知出何文典。其日正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有删改)
【注释】①伏道:即伏道艾,宋人认为伏道艾为艾草极品。②白泽: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辟邪神兽。
13.请你和小晋整理《五月》中的文言词句,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3分)
词句 方法借鉴 加点词的解释
又并市茭、粽 课内迁移法:愿为市鞍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隔宿及五更 句式勾连法:自初一日至端午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街不绝 查阅词典法:(1)断绝,竭尽;(2)灭绝;(3)极,非常;(4)拒绝。 (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
14.小晋在阅读时产生了疑问,请你进行解答。(2分)
小晋:我们收集的文章和清代手抄本,有几处不一致的地方,如下所示的一处,到底哪一个更好呢?
《五月》: 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
《梦粱录》清抄本: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除。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写(70分)
15.参观农业基地时,大家看到了“翻车”(龙骨水车),请你结合下图,简要解说该水车是如何抽水的。(6分)
小贴士:水槽中有木轮,轮上套有许多木节片,形似龙骨,木轮轴上有脚踏板。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16题。
地菜记
舒飞廉
①【A】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1561次火车,由武汉到南宁探视住在我弟弟家的父母。祖孙三代十余口人在弟弟的新居聚会,这令父母既忙碌又兴奋,母亲跳五行健身操给我们看,父亲钻研二胡,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了。
②过去几十年,我们都是在湖北的故乡过年。腊月腊,正月正,天寒地冻,风雪之中,频密的鞭炮与祝福馨香带来浓厚的年味。吃过了大鱼与大肉之后,大家的兴趣转向了田埂上的野菜,地菜当然是首当其冲。有时候,大年初一的午后,姐姐和妹妹都会不顾初一不能动刀剪、不能干农活的规矩,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提着提篓,提篓里放着小镰刀,去野外挖地菜。还远未到“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地步,田园里,去年的积雪都还未消融,在麦苗与油菜的缝隙里找到一棵一棵的地菜,将一点儿一点儿的喜悦汇聚起来,总得花小半天的工夫。往一桌的年菜里加上一盘麻油炒地菜的愿景是如此强烈,能够将穿得花花绿绿的小丫头们引出来,羊群一般,放到春风多厉的田野上。
③我们所说的“地菜”,其实就是荠菜。王磐编《野菜谱》,提到荠菜时,他的介绍是:“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配上他自作的谣曲:“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地菜大概就是在腊月的霜雪里“出土眼”的,【B】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搭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灰姑娘。
④立春雨水之后,田野很快就会变得百草丰茂、千花万卉,如此繁多的植物,为什么人们单单将“地”这样皇天后土般朴实而有力量的名字赋予荠菜呢?以我的猜想,大概是因为它是冬去春回、岁月更新之后,除越冬作物之外,田园里出现的第一种菜蔬,所谓一阳来复,这生命的“阳气”就包含在它纤弱的外形与清韧的滋味里。乡下人将之加入到饺子、春卷、春盘这些春天的食物里,恐怕也是为此。等到“花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薹(tái)、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不堪食用,但还是会被母亲们由田头地脑里扯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们吃。地菜也好,鸡蛋也好,都象征着生命的“阳气”与“热力”。我老家的方言说到地菜,一般还会加一个修饰词,叫成“麻地菜”,由“麻雀”“麻子”(那些聪明而脸上有麻子的人)“麻城”(我们将梦乡叫麻城)那里得来的“麻”字,也有一种只可言传、不可意会的乡土活力。
⑤民谚又讲:“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本草纲目》说地菜明目益胃。问题是,又好吃又有用的地菜,为什么没有与白菜、萝卜、菠菜等一道,列入菜园种植的时序,而一直被列入“野菜谱”呢?我觉得这可能与王磐讲的“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有关。太多的地菜种子,被风吹至田畴与陂塘边,来年生长出密密麻麻的地菜,乡下的丫头们再勤快,也不过是“采之一二遗八九”,【C】有如此强大的存在感的地菜,又何必与白菜、萝卜去争粪壤呢?
⑥是的,风吹着地菜的种子,吹到哪里,地菜就在哪里生长。以我的猜想,第一粒地菜的种子,多半是远在四五千年的文明社会之前,被季风由中亚的草原上吹来的,陪伴着它的,是形成黄土高原的亘古风尘。随后,繁衍生发的更多的地菜种子,被季风吹往中国的东南西北,地图上地菜分布的路径,大概就是季风吹拂的路线。
⑦季风在南方的山岭前停下了脚步,任由中国的热带发挥出另外一番风土,这也许就是我姐姐在她居住的地方找不到地菜的原因吧。看来风的脚步,还是不如火车,它花了千万年,也还没有将细羽般的地菜的种子吹入南国,而我们乘着火车,日夜之间,就由北方的冰雪地来到了温暖的南方。我弟弟一家人,他们开枝散叶,马上也会将南宁变成他们的新家乡。晚上酒席间,我对父亲讲,他与母亲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故乡的村庄,我们兄弟姐妹,辗转到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等到他的孙子一辈,恐怕就会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遇到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他们是否也会想念麻油炒地菜、地菜馅饺子?(有删改)
16.阅读课上,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这篇文章,并布置了以下任务。
(1)“关键词”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这些“关键词”可以涉及文中的事、物、情等。请仿照示例,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6分)
关键词 理由
地菜 全文都围绕“地菜”展开
①____________ 用眼前的“过年”引出回忆;回忆儿时“过年”时关于地菜的往事;又借眼前的“过年”阐发关于亲情、乡情的感慨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请从文中画横线的【A】【B】【C】三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3分)
(3)语文老师将这篇《地菜记》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外阅读推荐篇目,请你根据第一单元的提示语和目录,说说老师这样安排的合理性。(6分)
单元提示语 第一单元目录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社戏2.回延安3.安塞腰鼓4.灯笼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7题。
材料一:【“劳动”知多少】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教育是对人们(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的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观),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材料二:【今天你劳动了吗】
INCLUDEPICTURE"XT64.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八语 山西 未定稿\\XT6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课件\\八语 山西 未定稿\\XT64.tif" \* MERGEFORMATINET
材料三:【劳动有“领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2021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把“劳”写入党的教育方针。
材料四:【__________】
山西省实验中学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包括生活劳动、校园劳动、志愿者服务劳动、农业劳动等六大类课程。在农业劳动课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常见农业劳动的种类和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农业劳动实践,探索现代农业的改良方案,真正做到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有所收获。
2021年10月2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中,处于闹市区的石笋街小学竟然在屋顶打造出3 000余平方米的“天空农场”。这里有拽耙扶犁、耕稼陶渔、盈车嘉穗、岁丰年稔四个绿道。孩子们在学校里就能亲手劳作,体验“春种、夏耘、秋收、冬藏”。
17.近年来,“劳动教育”成了热门话题,你们班召开了以“让青春在劳动中闪光”为主题的班会,同学们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请你为材料四拟一个小标题。(2分)
(2)从材料二的图(“您的孩子在家做家务吗?”)中,你得到了怎样的结论?(2分)
(3)围绕班会主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劳动是大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有人认为劳动就是做家务;有人认为青春就应该奋斗,好好学习,而劳动会耽误学习。你作为班长,针对大家的发言,应该说些什么?请结合以上材料,把要说的话写下来。(10分)
提示:①可从材料中筛选有用的信息;②思路要清晰;③语言要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18.校报要出一期主题为“情系家乡”的专刊,设置了“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四个栏目(见下表),特色美食、绝美风光、独特风俗等家乡符号的背后,有故事,有情思……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35分,含书写分5分)
栏目 内容举例
家乡风味 老鼠窟元宵,刀削面,老陈醋,太谷饼……
家乡风光 汾河公园,双塔寺,崛围红叶,五台山……
家乡风俗 (正月十五)闹红火,晋祠庙会,生旺火,剪纸……
家乡风尚 全民健身,邻里互助、文明诚信,绿色出行……
提示:①任选一个栏目,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有真情实感;②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1. C
2. (1)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2)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3)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4)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5)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二、(一)3. 亢 jī 震 qiáo 4. A
5. 示例:我赞同小晋的观点。在词典上,“踊跃”一词有“跳跃”的意思,在文段中用来形容水花飞溅起来的场景,是十分生动形象的;同时它又可以体现龙舟队员们的“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6. (1) 示例:个人修养 挫折与苦难对人生有积极的意义,身处逆境时要用“尖锐的痛苦”磨砺自己的意志,把“辛酸的眼泪”变成培养心灵的酒浆,让自己成长为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的人。
(2)示例:述父子情深,一封封书信如同温暖绵长的丝线,牵连着我们潜藏心底的亲情
(二)7. 因为“这位弟子”明白了师父的教导,也想像树根那样,深深扎根在地下,默默不语,吸取大地的养分来滋养自己,使自己更加强大;而不是像树枝那样招摇,哗众取宠,华而不实。
8. 示例:我认为时时刻刻磨砺自己才是少年走向成功的秘籍。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司马迁遭受宫刑,却仍写出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霍金被困轮椅,但他的思想却带我们看到了宇宙深处;苏轼一路被贬,仍唱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心声;贝多芬患有耳疾,但仍阻挡不了激昂澎湃的《命运交响曲》的现世。面对中外这些伟人的经历,我们更应该相信,没有谁的人生一路平坦,只有披荆斩棘,跨越艰难险阻,才能走向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那些没有将我们打倒的,终将会成为我们的铠甲,护我们前行。
(三)9. xié bì 10. C
11. (1)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2)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2. (1)黄金台 (2)舍身报国
(3)“生于忧患”(意思对即可)
13. 买 到 (1)
14. 示例:“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更好。因为这两句更押韵,更有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另外,这两句更符合“士宦等家”的身份,清抄本有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参考译文】杭州的风俗,从初一到端午这一天,每一家都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艾,一起买的还有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对着门供奉祭祀。从前一天到端午当天五更,沿着门唱卖的声音,整个大街都是,一直不断绝。有的用艾草和多种草捆绑成天师的样子,悬挂在门额上,有的悬挂虎头、白泽。有的士宦人家用鲜艳的朱红色,在午时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的语句。这一天采集百草或修制药品,作为驱辟瘟疾等的用品,储备这些东西果然很有效果。杭州城的人不论大小人家,都用一月时间焚烧端午制造的香,不知道出自什么典故。那一天,确实是葵花、石榴争奇斗艳,栀子花、艾草争着散发香气,粽子里包裹着金灿灿的米,菖蒲亭亭玉立,如玉一般,来酬谢佳节美景。不只是富贵大户人家是这样,即使是贫穷人家,也将根据时令消遣娱乐。
三、15. 示例:该水车以人力为动力,人们用力蹬脚踏板,使木轮轴转动,带动槽内的木节片刮水上行,从而灌溉地势较高的田。
16. (1)①过年 ②示例:故乡
③示例: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恋
(2)示例:【A】句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写三家人回弟弟家,交代写作缘起,引出下文。
(3)示例:本文以地菜为对象,写了作者故乡正月挖地菜、吃地菜的习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民俗风情画卷”(跟民俗相关)。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重在展现各地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习俗,阅读本文和《社戏》《灯笼》等文章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故乡风土人情、民俗风尚的深情眷恋,这些文章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17. (1)示例:“劳动课”面面观(围绕“劳动”,意思相近即可)
(2)示例:有30%左右的孩子在家会经常做家务;50%左右的孩子偶尔会做家务。
(3)示例:同学们,劳动是光荣、崇高、伟大且美丽的事情。首先,它不仅是大人的事,也是我们的事。2021年,“劳”已经被明确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劳动素养将成为我们升学的重要依据。其次,劳动也不仅仅是做家务,目前,很多地方的学校都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如,生活劳动、校园劳动、志愿者服务劳动、农业劳动等。而且,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还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劳动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增长我们的阅历,在劳动中我们可以收获很多。总之,我们要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崇尚劳动。
18. 略。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