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21:2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精卫填海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重点
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韵味,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学习理解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感受精卫的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用A4纸打印类文白话文的《精卫填海》。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山海经》的资料。
2.熟读课文,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猜图导入,走进《山海经》
1.激趣: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读书,现在,我来考考你们!
2.教师课件依次出示《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羿射九日》等神话故事的图片,学生看图片猜故事。
3.过渡:这些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出自《山海经》,课件出示《山海经》这本书的图片。
(1)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2)教师简介《山海经》。(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4.导入: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精卫填海》,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相机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操作指导:教师要从猜图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然后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块二 初识古文,读文识字
活动1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识字、读文的方法。
2.教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教师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检测生字词。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学习多音字“少”。
(2)定位朗读词语中的生字,相机学习“帝”。
(3)小组赛读生字。
(4)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区别形近字识记:曰——日 衔——街
4.指导写字。
(1)教师动漫展示生字书写,重点指导:
“帝”字最后一笔是“丨”。
“曰”要写得略扁,不要写成“日”。
“溺”要注意“弓”的笔顺。
(2)学生书空,重点练写“帝”字。
(3)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5.学生自由练写剩余的字,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活动2 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然后教师领读。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
课件展示: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赛读。
操作指导:中年级识字仍是重点,可以运用多种识字方法,灵活指导学生识记和书写,提高识字效率。文言文的结构与现代文不同,朗读是学习课文的一大难点,所以教师要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还要给学生大量的朗读时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理解内容做好铺垫。让学生赛读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效果。
板块三 再读古文,解析文义
活动1 小组合作,读文析义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
活动2 展示交流
1.引导学生交流: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对哪个词或哪句话不理解?
2.学生交流质疑。
句1:
课件展示: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1)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
(2)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少女”古今意思的不同。
(3)男女生赛读。
句2:
课件展示: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
(2)教师相机导学:
①出示词语:溺而不返 堙于东海
②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③导思: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问题及答案)
(3)指导朗读。
3.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古文。
4.指名互讲,教师相机点拨。
5.鼓励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
6.小结方法: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理解文言文并不难,可以借助注释,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展开联想。
操作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要先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块四 阅读链接,感知形象
活动1 回顾文言文,体会精卫的形象
1.导学:精卫因“溺而不返”,故“堙于东海”,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呢?这是一只怎么样的精卫鸟?
2.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教师适时点拨:仅仅有决心够吗?还需要什么?(引导学生感受精卫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活动2 链接白话文故事,体会精卫的精神
1.课件出示白话文的《精卫填海》。
2.学生读故事,边读边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简单写写感受。
3.导思: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文中哪个词能够体现这种精神?
4.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5.导思: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精卫填海”这个成语?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活动3 朗读全文,拓展延伸
1.学生小组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个人读、同桌互读、齐读课文。
3.小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成诵有收获,比一比看谁最先把课文背下来。
4.作业:(1)推荐阅读《山海经》。
(2)背诵课文。
操作指导: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以及与白话文的对比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古文言简意赅的特点,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推荐学生读《山海经》,将学习引向课外,可鼓励学生有计划地读整本书。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不屈不挠
教学反思
1.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时时刻刻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学,自己发现,自己体验。
2.文言文的学习,要指导学生充分朗读,把课文读准、读通,并熟读成诵。所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初读课文,因为学生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对它的语言结构不了解,朗读起来就感到十分困难。教师就从范读开始,绘声绘色,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逐句让学生跟读,无形中指导了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节奏。接着又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轻声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使学生逐步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对课文的理解,教师逐步推进。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借助注释让学生在组内自学讨论,再由学生质疑,解决难点,紧接着理解其他句子的意思,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原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
4.结束时推荐阅读《山海经》,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这样不仅把课内外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加了阅读量,还丰富了教学资源,构建了开放的语文课堂,使《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