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03《现代诗二首》备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03《现代诗二首》备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21:2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现代诗二首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1.内容简说
本课精选了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是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美景。诗题中的“秋”字呼应诗中“头白的芦苇”,点出了季节;“晚”字呼应诗中的“归鸟”“斜阳”,点出了时间;“江上”则交代了地点。《花牛歌》则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生动的画面和美的感受。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本课的两首诗是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的典范。
2.写作特色
《秋晚的江上》共两节。第1节中“归鸟”“斜阳”构成了一幅晚归图。“斜阳”原本只是倦鸟归巢的背景,然而“驮着”一词却把“倦鸟”与“斜阳”紧密联系到了一起。“驮着”既赋予画面动感,又让画面充满情意,给人想象的空间。诗的第2节是第1节的继续与发展,“归鸟翻翅,斜阳掉落”的动感画面,极富想象力。最后两行“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画面色彩的迅速切换,既充满神奇,又透着生机。诗的句式长短不一,使诗歌富有很强的节奏感。简洁的勾勒,夸张独特的想象,修辞的妙用,让倦鸟、斜阳、芦苇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
《花牛歌》由四节组成。每一节就是一幅画: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这四幅画面中,花牛“坐”是动景,花牛“眠”是静景,花牛“走”又是动景,花牛“做梦”又是静景。四幅画面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诗的每一小节,语言形式相同,韵脚却不断变化,一节一韵,韵随情生,朗朗上口。其不拘一格的风格,将花牛自由、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3.插图说明
本课共有两幅插图。《秋晚的江上》的插图画了一轮西下的红日,三只归巢的鸟,头白的芦苇,展示了诗歌描绘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结合诗歌的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花牛歌》的插图画了一头坐在草地里的花牛,它闭目小憩,四周围绕着美丽的剪秋罗,其中的一穗被花牛压扁了,展现了花牛的可爱、顽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花牛的悠闲,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认识6个生字。
可指导学生结合口诀记忆字形。也可以组词识记、理解。
2.朗读指导
这两首诗歌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教学中,要将朗读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3.阅读理解
教学《秋晚的江上》时,可先让学生找找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说说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然后想象归鸟、日落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歌》层次清晰,画面感强,教学时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想象花牛不同的活动画面,想象画面上出现了哪些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草地中花牛的活动画面,感受花牛的自由、悠闲。
4.类文迁移
教学时,在最后一个板块“总结课堂,课外拓展”的回顾方法后,可迁移类文徐志摩的《雁儿们(节选)》。指导学生运用本课的学习方法阅读诗歌,在潜移默化的练习中内化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备教学资源
1.作者简介
刘大白(1880—1932),本名金庆棪,又名靖裔,字伯贞,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他在浙江第一师范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并与三人一同被称为“四大金刚”。他早期的诗作表现了同情弱者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诗风质朴。有诗集《旧梦》《白屋说诗》《中国文学史》等。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初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芦苇的植物文化
我国古代,人们通过芦苇来抒发春去秋来的时序之感、江湖流转迁徙的漂泊之感,还通过芦苇来寄托江湖逍遥的隐逸情趣和蓬户苇壁、清贫自守的志节,因而芦苇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意义,如相思、平凡、自由等。
3.剪秋罗的植物文化
剪秋罗产自我国,日本、朝鲜和俄罗斯也有分布,常生于低山疏林下、灌丛草甸阴湿地。剪秋罗在园林中常自然式布置,或丛植或作背景材料,亦可作切花。
剪秋罗的花语:机智,孤独的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