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三:以小见大,一叶知秋》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要深入品读人物,需走进人物的生活。《红楼梦》中鲜明生动的人物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这些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情趣、性格、才华等,让人感到那么真实可爱;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情也在时间的磨洗中愈加鲜明,让人难以忘怀。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作品中对居室的描写和在居室发生的事件,深入理解人物性格。
2.理解作品中人物的不同性情志趣和审美修养。
设计意图
阅读《红楼梦》时,理解、感悟作品中对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场面、景物等的细节描写,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醒学生关注作品对人的居室描写的意蕴——因为居室是最容易真切体现日常生活的地方,居室布置也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曹雪芹就抓住了人物居室这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地点,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红楼人物的居室特点与人物的性格特点、志趣审美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红楼梦》描绘的庭院建筑、园林景观与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特色,体现出传统的审美趣味。下面我们将对大观园内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的住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课后希望同学们把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运用到理解其他人物上,这会让阅读事半功倍。
2.学习活动一:从怡红院入手去理解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1)学生查阅资料,阅读作品,思考“怡红院”的命名有什么含意。
①“怡红”一词,既有因宝玉的呵护与关爱,让诸位红颜感到欣怀、怡情的意思,又有宝玉因为被众多闺阁佳丽环绕而感到欢喜满足之意。
②宝玉曾将自己的住处取名“红香绿玉”,后来元春回来省亲,因为不喜欢香和玉,将它改为“怡红快绿”,赐名为怡红院。宝玉题诗云:“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清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③宝玉自诩为绛洞花主,是众位佳丽的保护者和倾慕者,他是大观园女儿国里的唯一男子,俨然护花者的角色。
(2)梳理相关情节。
第二十五回中的“隔花人远天涯近”,第二十六回中的“黛玉独立花阴悲泣”,第三十一回中的“晴雯撕扇”,第四十一回中的“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第四十四回中的“平儿理妆”,第五十二回中的“晴雯补裘”,第六十三回中的“怡红夜宴”,第七十七回中的“海棠预老”,第九十四回中的“海棠花妖”“宝玉失玉”……
(3)思考怡红院与贾宝玉的关系。
可细读原文第十七回、第二十六回,关注以下内容:怡红院与女眷们的居室不同,它设计精妙,结合了西洋的建筑风格。刚进门就能感受到花团锦簇,入院之后,各类奇花异草引人注目,游廊处还挂着众多的各色笼子,里面有很多的仙禽异鸟。在内部装饰上,怡红院更是远胜其他的屋子,室内的木雕图案与女眷们不同,满墙皆是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如琴、剑、悬瓶之类,俱悬于壁。在屋子里面像西洋钟之类的物件很多,这在园中是比较罕见的设计。怡红院原本就是为宝玉量身打造的,在这里他享受到了红尘繁华。
(4)教师小结。
宝玉的居室特点与宝玉这个人的特点及命运结局有密切联系,其他人物也是如此。从居室特点展示人物特点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请同学们在阅读时注意。
3.学习活动二:从潇湘馆入手去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1)梳理、介绍与潇湘馆相关的典故。
①潇湘馆之前的名“有凤来仪”,典出《尚书 益稷》中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这句话的意思是,箫韶之曲连续演奏,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用在这里有歌颂元妃省亲之意,所以宝玉说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传说凤凰以练实(竹实)为食(见《庄子 外物》),而这里题咏的地方正好有很多竹子(即后来的潇湘馆)。第二十六回写到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正是潇湘馆。”龙吟,常用来比喻竹管所做成的音调好听的箫笛,这里用来形容风吹竹林发出的悦耳声响。竹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的风骨,是用来暗喻黛玉的。黛玉居于此,又有称赞黛玉为“人中之凤”的意味。故脂砚斋在这里批:“果然,妙在双关暗合。”
②元春赐名“潇湘馆”。潇湘,即竹。“潇湘”原为湘江别称,在今湖南省。又传说尧有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舜为妻。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后世以潇湘指斑竹,泛指竹。
(2)探究潇湘馆这一居室的特点与黛玉性格有关的依据。
潇湘馆的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紧扣了翠竹的特点,不着一“竹”字而把竹写得神态毕现。这绿色的蒸汽,显然是翠竹遮映所致;这凉意,也是浓荫蔽日所致。可谓视角形象与触觉感知二者兼得。联中的“茶闲”“棋罢”用得绝妙,吟诵此联,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贵族家庭生活的闲情逸致似映人眼帘。
探春评黛玉:“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第三十七回)而舜的妻子就是在湘水边泪尽而亡的,这似也在暗示黛玉最终“泪尽而逝”的结局。
(3)教师小结。
同学们要注意潇湘馆的景物特点与黛玉的性格特点的关联:“潇湘馆”里最主要的景物就是湘妃竹。由于湘妃竹的典故,潇湘馆就有了凄婉哀伤的含义。竹子象征着林黛玉,与她从小成为孤儿,寄人篱下,与相爱的人分离,无人诉说的处境相合,更体现了她多愁善感、冰清玉洁、不屈不挠、志存高远的性格。以上是同学们阅读时应该注意的。
4.学习活动三:从蘅芜苑入手去理解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1)介绍蘅芜院命名的由来。
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上课时以学生汇报交流为主。
宝玉将此处居所题名为“蘅芷清芬”,元春则赐名“蘅芜苑”。这两个名出自两个典故:一是典出晋代王嘉的《拾遗记 五 前汉 上》“(汉武)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遂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清芬,即清香芬芳,喻高洁的品格。这一点可从晋代陆机《文赋》中的“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唐代黄滔《书怀寄友人》的“常思扬子云,五藏曾离身,寂寞一生中,千载空清芬”、唐代李白《赠孟浩然》中的“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宋代梅尧臣《读范桐庐述严先生祠堂碑》中的“至今存清芬,烜赫耀图史”、元代周德清《满庭芳 韩世忠》中的“闲评论,中兴宰臣,万古揖清芬”可知。二是典出王夫之湘西草堂的楹联“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
(2)引导学生细读原文,把握原著在“蘅芜苑”中所描写的重点景物(书中描写集中在第十七回、第四十回),体会与人物性格的关联。
①蘅芜苑的标志:进门处有一块插天的玲珑山石。
蘅芜苑最大的特点就是门口有一块玲珑山石,这块山石完全遮挡了蘅芜苑的内部房屋,因此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者庆元宵”中,贾政携众清客前来参观蘅芜苑,认为这所房子很无趣。曹雪芹用这块巨石,给蘅芜苑营造出了一种空间对比——让蘅芜苑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内部却精彩纷呈,仙藤异草的香气纷纷扑来,给人以深藏不露的奇异感。而这种欲扬先抑的效果,正符合读者对薛宝钗这个形象的理解进程。
②“蘅芜苑”的内部装饰崇尚俭朴。
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宜牙牌令”中,贾母带领刘姥姥等众人参观大观园,曾进入宝钗居住的蘅芜苑。看到薛宝钗的住处如此简洁,贾母忍不住叹息起来,还让鸳鸯去拿些古董来给宝钗。蘅芜苑的室内装饰如此简单,其实是跟薛宝钗的性情是有直接关系的。薛宝钗性情沉稳敦厚,不像一般女儿那样喜欢花花绿绿的装饰,这一点早在第七回“送宫花周瑞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就有提到薛宝钗素来不爱花粉,爱简洁,这跟她的人生观的过早建立有直接关系。
③蘅芜苑的植物以奇藤异草为主,寓意深广。
蘅芜苑的花草皆是奇藤异草,并且散发出香气,这股香气并非一般花香可比。曹雪芹此处乃是用“香草”这个意象来暗喻宝钗的高雅不俗。蘅芜苑的植被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都是蔓生爬藤植物。蔓生爬藤植物皆柔软曲卷,有随缘自适、攀附他物向上的特性,而这恰好符合薛宝钗的个性。薛宝钗初来贾府之时,“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可见宝钗虽然博学多才,却并不像林黛玉那般锋芒毕露,而是选择隐藏自己的实力,压抑自己的个性,并以此来作为融入新环境的手段。蘅芜苑处处生长的藤类植物,正是应了薛宝钗的为人处事法则。
(3)小结。
蘅芜苑与薛宝钗的命运紧密相连,不论是蘅芜苑门口的那块玲珑巨石,还是简洁的室内装饰、满园的藤蔓植物,其实都对应着宝钗的人生历程、性格、处事原则。宝钗处在封建时代,虽然她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来适应社会,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身边人,可她最终还是难以抵挡时代的倾覆,不亦悲乎。这种建筑与人物形象融为一体的描写方式,古往今来只有《红楼梦》而已,在此不禁再次感叹曹公的笔力深厚!
5.学习活动四:从秋爽斋入手去理解贾探春的性格特点。
(1)体会秋爽斋的外景描写与贾探春性格的关联。
对于秋爽斋的外景,小说只是提到了秋爽斋的院内种有芭蕉和梧桐,而且是一笔带过,但其中却预示着在这里居住的主人的性格和命运。在我国古代,芭蕉和梧桐都是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喜欢使用的意象。芭蕉直立高大,体态粗矿潇洒,蕉叶则碧翠似絹,玲珑人画,所以在芭蕉也就兼有了北人的粗豪和南人的精细。这就恰如《红楼梦》中贾探春的性格,既具有北方人的豪放又有着南方人的婉约。贾探春更是自称“我最喜芭蕉”,并在开设诗社后将自己称为“蕉下客”。可见,芭蕉实际上是贾探春的一个性格符号。
(2)体会秋爽斋的室内装饰风格与贾探春性格的关联。
小说第四十回对秋爽斋的内部布局和装饰给予了一些简单的描写,也是全书对贾探春住所唯一的描述。由此,我们不难窥见秋爽斋居住者贾探春的一些志趣、追求以及性格特征等。
①大空间、大物件体现了贾探春的大志向。
贾探春喜欢开阔,这是小说中之前就已经交代过的。她把三间房子的隔断全部除掉,将其变成了一个大空间。室内没有了隔断,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了任何的约束和牵绊。无拘无束,也是贾探春心之所向。秋爽斋内的布置多是男儿所喜欢的物件,如大理石案上“笔如树林”“宝砚数方”,墙上的“大幅字画”,案上的“大鼎”,架上大观窑的“大盘”等。秋爽斋所透露给我们的意境正是如此古香古色。它不像大家闺秀的闺房,更像一位志向远大的公子书房。贾探春曾经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贾探春是一个有着男儿志向和豪迈气概的女子,正因局限于自身的性别,局限于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的秩序的约束,才不得不守在闺房之内。
②室内气派的装饰显示其不同凡响。
秋爽斋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气派”。其所显现的大气、壮观的景象和姿态,我们能从诸如花梨大理石大案、紫檀架等一一看出。这些陈设样样都是精品,有的更是无价之宝。贾探春尽管为庶出,但品质高洁、志向远大。从她追求气派装饰的表现,也可见她的内心是向往高贵,不甘平庸的,这与秋爽斋外所种植的芭蕉和梧桐及它们所代表的意象遥相呼应。
(3)教师小结。
贾探春与她的秋爽斋是浑然一体的。秋爽斋也如同贾探春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显露出犀利、高阔、开朗的气势。作者无非是借秋爽斋的室内装饰,来反映贾探春喜读书临帖、阔朗豪爽的性格特点。两者既相互补充又浑然一体,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了一个真实的贾探春。
6.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五六人一组,人数不宜太多),探究“稻香村与李纨”“栊翠庵与妙玉”“寥风轩与惜春”“缀锦楼与迎春”等内容。可以联系其他章回,以“我看……”为题(可以有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人物的理解。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由组内其他成员提出修改意见并自行修改。
自主修改文章时考虑以下几点:
(1)再次阅读原著中与人物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后完成写作。
(2)在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
学生习作示例:
我看妙玉(原稿)
——欲洁何曾了尘缘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是“金陵十二钗”中妙玉的判词。妙玉是来自苏州带发修行的尼姑,她原是富家小姐,住在大观园中的栊翠庵,依附权门,受贾府供养,却又自称“槛外人”。妙玉是书中的一个特殊人物——她虽生于富贵之家,但因自幼多病,父母早亡,被迫遁入空门。
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她变得孤僻清高,但她依旧无法割舍掉尘世间的人情世故,这在书中多处均有体现:如宝玉过寿时送一张帖子以表情怀,雪后赏景送去梅花助兴。但最能体现她性格的是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书中写道“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的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从这段描写看,妙玉不像尼姑,而是个懂得世故的大家小姐。
妙玉亲自捧给贾母的茶所用的器皿贵重,水也特殊。因为她知贾母在贾府的地位,所以她懂得去了解贾母,清楚贾母的喜好,以博取贾母的欢心。除了感叹她的世故外,我也有些同情她,她从大家小姐变为尼姑,从别人看她脸色,投她所好,到她看别人颜色,讨别人欢心,这有很大落差。
在贾母走后,妙玉又留下林黛玉和薛宝钗喝茶,她也给她们用了极名贵的茶器。她给宝玉用的则是自己所用的茶杯,可见她对宝玉是有感情的,可谓“云空未必空”。此外,妙玉不要刘姥姥用的茶杯,这种过度的洁癖甚至清高使她看起来不近人情,但我认为她却有着自己的一片柔情。
我看妙玉(修改稿)
——欲洁何曾了尘缘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历来人们似乎总是在争论妙玉是真“洁”真“空”,还是假“洁”假“空”。有人说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喝茶是真心赏识这几人,凹晶馆外为黛玉、湘云联诗更是体现出她的才情。可也有人说“喝茶”一回看出了妙玉看人分三六九等,可见世俗心重,与惜春下棋也是意在宝玉,可见本心不正。
我自己是这样想的。曹雪芹写妙玉这个角色,不是为了让人关注此人的好坏,而是想借妙玉“槛外人”的身份,传达一种乱世之中任谁也逃不得的无奈。
妙玉一生都常伴着青灯古佛,却终没逃脱“终陷淖泥中”的命,在我看来,她的一生有三个“错”。这三个“错”都不是她有心犯的,却要她来承担后果。
第一错,心性之错。既是出家人,理应心性平和,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心悲天下,感怀世人。妙玉错在她太过孤傲了。栊翠庵众人品茶时,妙玉的确是觉得刘姥姥这样的配不上用她这儿的瓷杯,这是她清高的一种体现,事本无错,只是搁在出家人身上便错了。还有她赏识宝钗、黛玉,也是觉得只有她二人的才情才配与她同品茗,但佛门讲究一视同仁,此时妙玉已犯了忌。
第二错,心愿之错。皈依了佛门,却唯爱庄子之文。她下帖子给宝玉,自称“槛外人”,可不是表明了对于庄子之道的向往?“槛外人”由“畸人”演化而来,邢岫烟的解释很到位。《庄子 大宗师》中有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妙玉希望自己远离污浊尘世,像天上之人一般看世间万物,像庄子所言一般与造化同在。可如此心愿早已背离了佛门的宗旨,也是难以达成的。
第三错,心动之错。第八十七回中与惜春对弈,却因宝玉的到来而心神不宁。惜春多冷漠的一个人,妙玉却和她说得来,足以体现妙玉的孤傲。可这样一个人,还是对宝玉动了心,而且几乎入魔。人有七情六欲,这本非错,可妙玉的命让她不该有凡情。旧时她师父让她留在京城,必是看出了她有一段剪不断舍不下的尘缘,需要她自己看破,可惜妙玉到底是没能逃脱一世情债。
仙境之曲《世难容》也是对应了“三错”。“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心性之错;“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心愿之错;“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心动之错。
“凹晶馆”联诗中,从“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的蓬勃之意,可见妙玉心中的那种光明。只可惜浊世中容不下这白玉红梅,容不下这如兰似仙。
设计意图
阅读《红楼梦》中期,学生之间的交流研讨很重要,在同组成员的共同帮助下見成一篇文章的修改,是修改者与被修改者共同提高的过程。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