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12-23 11:0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CO2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我们继续学习氧气后第二次系统学习到的物质性质。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CO2作为学习素材,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CO2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从中学生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CO2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混合物、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最基本的化学概念。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形象直观,适合初学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CO2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②了解CO2在自然界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③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②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③关注身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强化环境意识。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CO2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难点: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四、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五、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某晚报曾以《半个西瓜三条人命》为题报道了某农村发生的悲剧:一个男孩将半个西瓜放入自家久未开启的菜窖,半个小时没见男孩出来,其父母又先后进入菜窖查看。结果无一人生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展示课题:奇妙的二氧化碳 [展示]一幅幅绿水青山的图片。 [过渡]:那么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呢?一、自然界中的CO2(投影)CO2的循环图,说说你已经知道大气中CO2产生和消耗的途径。播放“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录像(播放视频)讲述:根据气象学家的主流观点分析。“飓风”的频繁活动与“温室效应”有关,而影响“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是空气中CO2含量的高低。为了今后能有效地控制“温室效应”,减少其造成的自然灾害,我们有必要学习CO2有关性质 倾听、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课本P39表格)观看、听讲、相互讨论、交流体会 真实事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二氧化碳、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为后面深度挖掘其教育功能做好铺垫。让学生初步见证CO2的“奇妙”,认识CO2是自然界美的塑造者之一。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震撼的灾难场面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起来,此时指出二氧化碳的双面性,
二、CO2的状态变化[多媒体动画]“舞台烟雾,人工降雨”[教师讲解]介绍干冰(一)CO2的物理性质设疑:我们身边哪些地方存在CO2,你们看到的CO2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展示一瓶CO2观察颜色、状态、闻气味。演示实验:将CO2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纸袋中,观察是否保持平衡[提问]:我们打开汽水瓶,就有二氧化碳逸出,能不能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呢?同学们能否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结论呢?[提示] 可以利用气体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减小的原理设计实验。[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并给与适当的指导。 分组讨论、交流观察、交流、讨论、纪录无色 无味 气体不平衡,右边向下倾斜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观察、交流、讨论、记录 一、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学生交流合作设计实验并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装置草图,讲解原理,教师给予评价。 学生动手实验,快速向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半体积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并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部分学生如果实验失败,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实验。 书上有相关介绍,根据物理学知识是能够完整地叙述出二氧化碳的三态转变并总结出“干冰易升华”这一性质的让学生独立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二)CO2的化学性质(演示实验)将一瓶CO2倒入盛有阶梯式蜡烛的烧杯内,描述实验现象,归纳结论。1、通常CO2不能燃烧;2、也不支持燃烧。创设问题:出示一瓶“可口可乐”打开,让学生听到声音,确定它的真实性,并阅读标签上的成分。提出问题:如何证明可口可乐冒出的气泡是什么气体,如何设计实验探究。1你会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吗?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展示实验成果,讲解板书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质疑:桌上摆放的“可口可乐”其“配料表”说的是什么?CO2溶于水发生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向学生解释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色)。设问,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该现象。结合前面所学知识你对探究活动三得出的结论有哪些疑虑之处。师生共同交流后,设计探究实验验证猜想,得出正确结论。探索活动如下:取四朵用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a.取一朵纸花,并向纸结合花滴稀醋酸。b.另取一朵纸花,并向纸花上喷蒸馏水。c.取一朵纸花放入装有干燥的CO2气体的集气瓶中;d.另取一朵纸花喷水后放入装有干燥的CO2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分析结论:探究CO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后,引导学生概括出CO2的用途: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2、学完这节课后,你有何感想和体会?(五)学以致用(多媒体投影)1、为了使石灰浆抹的墙壁尽快干,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2、有三瓶无色气体,它们分别是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请用最简单的实验方法将它们区别开。3、地球大气中CO2含量增多,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若继续增加,后果不堪设想,请回答下列问题:(1)空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是 (2)自然界消耗CO2的途径是 (3)为了防止地球大气中CO2含量继续增加,请你提出至少两条合理的建议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学生大胆设问,碳酸是什么?放出的气体是什么?学生讨论,设计简单实验方案,选出最佳方案。二、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学生实验一]1、用一支小试管,倒入几毫升石灰水。2、打开可口可乐瓶盖塞上单孔橡皮塞,将导管伸入到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3、晃动可口可乐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原因。[学生实验二]用干净的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并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活动探究三:CO2溶于水发生什么变化。 1、在盛有2毫升稀盐酸的试管里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2、在小试管中预先取2ml的石蕊试液在大试管中装入约1/4体积的可口可乐,塞上单孔橡皮塞,将导管伸入石蕊试液中,加热大试管。3、把第2步试管中的液体取一半加热,另一半作对比观察。观察实验现象,相互交流讨论,并纪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CO2和水反应生成H2CO3,H2CO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交流、讨论、回答猜想:1.H2CO3不一定就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2.H2O也有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3.CO2有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活动现象结 论a变红色稀醋酸有酸性b不变色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不变色CO2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d变红色碳酸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液态CO2主要用于灭火器,固态CO2用做致冷剂,冷藏食物,人工降雨,舞台制景等,还可制汽水,制尿素、温室肥料等。交流、讨论、回答课堂练习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同时加深认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将课本P41的【观察与思考】改成学生实验,让学生结合课本自主设计实验,加强实验设计的体验,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初步学会检验人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 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2、3 奇妙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1.977克/升)
3、干冰—固态CO2,易升华。
4、能溶于水(1:1)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 + 水 → 碳酸
CO2 H2O H2CO3
碳酸 → 水 + 二氧化碳
H2CO3 H2O CO2
2. 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3、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 + 水
CO2 Ca(OH)2 CaCO3 H2O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温室肥料。
干冰人工降雨、人造烟雾、冷藏食物。
灭 火。
二氧化碳可制汽水、纯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