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经纬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经纬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30 15: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经纬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30*2=60分)
1.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
A.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B.神农氏画像石刻
C.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D.西汉的耧车模型
2.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 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 D.凝聚家族亲情
3.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郭希汾认为当时体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C.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 D.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
4.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在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的行为时,需要对“礼”赋予“法”的刚性。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
A.以法治国 B.兼爱尚贤 C.礼法并重 D.以民为本
5.“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6.“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西周卿大夫 B.秦朝御史大夫 C.明朝锦衣卫 D.宋代参知政事
8.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为消除由此带来的威胁中央权力的因素,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派卫青、霍去病等带兵出击匈奴 B.推行盐铁官营
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
A.刘秀建汉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10.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1.如果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和果树栽培方法,最好查阅(  )
A.《九章算术》 B.《尚书》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12.东晋庐山贾姓士人“博通六经,尤善《庄子》、《老子》”,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慧远。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是(  )
A.士族制度逐渐衰落 B.社会舆论环境较为严酷
C.三教融合趋势加强 D.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13.如表为两宋时部分朝臣对唐代藩镇的论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均认为藩镇( )
论述 论者
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尹源
皆赖方镇相与掎角以定其乱,则方镇之兵不得谓无功于唐。 李纲
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藩王室,较之弃之夷狄,岂不相远? 范宗尹
A.起到了维系唐朝统治的作用 B.形成了内外相制的局面
C.扩充了中央政府的统辖范围 D.抵御了北方契丹的入侵
14.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三省,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B.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民主性
15.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即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该制度是(  )
A.租调制 B.两税法 C.租庸调制 D.均田制
16.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7.《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18.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9.十二世纪后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  )
A.南北对峙 B.大定之治 C.猛安谋克 D.康乾盛世
20.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因此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的均衡。据此可推知(  )
A.南方学子更加聪明 B.科举制的弊端渐显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八股取士制度僵化
21.宋元时期,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其中,郭守敬的科学贡献是(  )
A.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
C.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指南针 D.对南北方的农业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
22.下列属于元朝时期维护统治的措施是(  )
①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②吐蕃由宣政院进行管理
③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 ④中央仍然执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据《史记》记载:因为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被迫逃到吴国,后引吴军攻破楚国而复仇。宋代以后,批判伍子胥不忠的观点愈演愈烈。这是主要因为(  )
A.血缘宗法观念的削弱 B.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C.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24.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宋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  )
A.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 B.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
C.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缓慢 D.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
25. 以下为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26.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因为丞相被裁撤而得以解决,裁撤丞相是在 ( )
A.明朝 B.北宋 C.唐朝 D.清朝
27. 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并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农业。这表明雍正帝主张 ( )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海禁” D.“闭关锁国”
28. 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禁民众私自与外国往来,但在这之中却也保留了一处口岸以供通商,该口岸为( )
A.宁波北仑港 B.南京下关码头 C.上海吴淞口 D.广州十三行
29. 明朝中后期开始,在江南苏州的一些手工业部门,机户(老板)出资,机工(工人)出力,机户按照日薪给机工发放工资。这能证明明朝( )
A.已经出现资本主义 B.商人活动活跃
C.城市人口密集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0.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否定 B.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对传统儒家思想补充完善
二.材料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
31.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
材料二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45《百官志一》
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
(3)材料三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4分)
32.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在地方实行怎样的制度以及该制度的影响。(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二 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 ——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相同弊端及启示。(4分)
(历史答案)
一、单选题(30*2=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C B A B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B B D C C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C A D A A D D C
二.材料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
【答案】
(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2分)
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答出两点即可得分4分)
(3)政策:南北面官,分管南北。(2分)
原因:不同民族地区间经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2分)
32【答案】
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6分)
制度:行省制 (2分)
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4分)
33.【答案】
(1)特点:以人丁、资产及田亩缴纳税赋;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4分)
历史意义: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4分)
(2)弊端:官员在执行改革法令时,执行不力,腐败贪婪,增加了农民负担。(2分)
启示:要注重减轻人民负担;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