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豆”和“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的” “又()又()”美滋滋”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4.能仿照写粽子的顺序说一说西瓜和月饼的样子。
教学重点:读好长句子和词语积累。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教法: 谈话引导法、想象法、诵读法等
学法: 读—想—说—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粽子玩夹粽子认读词语的游戏。(课件1)
端午节 粽子 箬竹叶 糯米 红豆 鲜肉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二、精读感悟,了解端午粽。
1.学习第2 自然段。
2.自由读第2 自然段。
(1) 粽子是怎样做的?指名读句子(课件2)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 颗红红的枣。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课件出示3)(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这里再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板书: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③作者介绍粽子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发现句子“由外到里再中间”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按照这样的顺序仿说:月饼和西瓜 的样子 (课件出示4月饼图和5西瓜图)
(2)外婆包的粽子好吃吗?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课件出示6)出示: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练习用“一……就……”写句子。
关注“掀开、飘出、剥开和咬一口“这四个动词,带上动作读一读这两句话。(课件出示7)
生吃粽子体会味道,并仿说又()又()的词语。(课件8)
(3)指导朗读第2 自然段:“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几个词读得重一些。后两句读出粽子的香甜。
3.学习第3 自然段。(课件出示9)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2)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棕子?(课件出示10)(出示:红枣粽 红豆棕 鲜肉粽的图片)
(3)我喜欢吃粽子吗?从那个词能看出来 (美滋滋)(课件11)你还知道哪些ABB式的词语。出示课件出示12读一读
(4)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给我们吃,还给谁吃了?(邻居)指导体会外婆的关爱,并学会分享
(5)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课件12 自由读一读
(6)注意“吃、装、带 、分”四个字的顺序再读一读这句话。
(7)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十分”重读,强调粽子好吃。“还会”重读,读出外婆的无私。
4.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对我们及邻居的爱,还包含着什么感情呢?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浓浓的爱国之情) (课件13)
5.课外延伸
(1)视频播放:屈原的故事。(课件出示14)
(2)端午节吃粽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15)
6.学习生字“豆”和“分”两个生字(课件出示16和17)
指导三看 并范写,学生练习强调坐姿和握笔姿势。
三、课堂总结及作业布置
1.搜集更多传统节日及故事,读一读。
2.做生字卡小报或思维导图积累本课学习知识。
3.亲自体验包粽子、编花绳、做香包。
(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选做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