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师说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30 11:4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第10课
韩愈
一、导入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知人论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即只讲形式不重内容(无文不骈,无文不偶)、华而不实(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文风,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故称作“古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二、知人论世
古文运动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二、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句读 ( ) 或不焉 ( ) 经传( )
近谀 ( ) 老聃 ( ) 传道( )
李蟠 ( ) 苌弘 ( ) 郯子( )
无少( ) 择师而教之 ( ) 不耻相师( )
dòu
fǒu
zhuàn

dān
chuán
pán
cháng
tán
jiāo
xiāng
三、诵读感悟
正字音
shào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三、诵读感悟
翻译第一段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到最后都无法被理解。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以他为老师;
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因此,无论地位是贵是贱,无论年纪是大是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随他学习,以他为老师。
三、诵读感悟——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古今异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成就的人。
古义: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今义:表结果。
三、诵读感悟——文言知识积累
2、古今异义
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
古义:不一定。
古义:固定的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今义:平常;一般;普通。
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三、诵读感悟——文言知识积累

2、古今异义
小学而大遗
今之众人
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今义:许多的人。
三、诵读感悟——文言知识积累
3、一词多义
01、作名词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
吾师道也——“学习、效法”(师道,动宾关系)
则耻师焉——“从师学习”
02、作动词
03、意动用法

以+宾+为+动
三、诵读感悟——文言知识积累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词 以……为耻



名/形
译作
名/形
三、诵读感悟——文言知识积累
3、一词多义
01、作名词 zhuàn
作七十列传——传记,一种文体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达,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02、作动词 chuán

三、诵读感悟——文言知识积累
3、一词多义
01、作名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义身——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正
津津乐道——动词,谈论,说
02、作动词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位卑而足羞,官盛则近谀
吾未见其明也
则群聚而笑之
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地位低的人、官职高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明智
三、诵读感悟——文言知识积累
4、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诵读感悟——文言知识积累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直接表示判断)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否定判断)
被动句
不拘于时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宾语前置)
三、诵读感悟——文言知识积累
5、特殊句式
倒装句
惑之不解。“不解惑”(宾语前置)
学于余。“于余学”(状语后置)
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于弟子贤”(状语后置)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马说》
周敦颐的《爱莲说》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四、文本研读——解题
四、文本研读
小组探究,理清作者的论辩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教师的职能、从师的原因和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2.文章的第一个分论点是什么?第二段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3.文章的第二个分论点是什么?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4.文章第四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师说
提出论点
师者职能
从师原因
从师标准
分析论证
论证
纵比
自比
横比
论证
引用
古之学者
必有师
四、文本研读——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教师的职能
从师的原因
从师的标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提出论点
师者职能
从师原因
从师标准
分析论证
论证
纵比
自比
横比
论证
引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
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对象 从师态度 结果 对比方式 对比作用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之
耻师
不耻相师
耻师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大遗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纵向对比
横向对比
自身对比
论证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解析:提出分论点1
师说
提出论点
师者职能
从师原因
从师标准
分析论证
论证
纵比
自比
横比
论证
引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不传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对自己与对孩子
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
对比
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四、文本研读——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
解析:提出分论点2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
提出论点
师者职能
从师原因
从师标准
分析论证
论证
纵比
自比
横比
论证
引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不传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对自己与对孩子
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众人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对比
举例
举例
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说
提出论点
师者职能
从师原因
从师标准
分析论证
论证
纵比
自比
横比
论证
引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不传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对自己与对孩子
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众人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对比
举例
举例
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交代写作缘由
激励后学(李蟠)
五、语言特色
结构严谨,论说层次清晰。
运用对比、举例进行论证,增强表达效果。
文章气势雄壮,语言错综往复,变化无穷。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后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对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气盛言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语言特色




对比论证有两个要点:
(一)在于一正一反(具体可分为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二)在于对比的双方共同、整体地服务于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真的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五、语言特色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尊师重道的风尚。
六、文章总结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韩愈《师说》一文不仅是写给李蟠的,也是写给时代、写给社会、写给后世的,时刻提醒我们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提升,有着跨时代的重要意义。作为学生,应该尊师重道、谦虚好学,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但也记住: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六、文章总结
现代社会中,你的身边有没有存在类似《师说》中的反面现象呢?
学完本篇课文后,你觉得这些反面现象应该如何改善?
七、拓展思考
例如:读书无用论、迷信名人话语、耻于下问
·韩愈《原道》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拓展阅读
1.完成《优化方案》中《师说》的“语言自主梳理”部分
2.完成《优化方案》中P109和P110的题目
3.以上作业均写在练习本中。
八、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