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30 11:0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实族交融等基本史实
3、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目标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分布图
北方
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图
(前秦)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氐族政权
汉族政权
战前前秦的实力:强在的前秦,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东晋对峙
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1.背景:
2.时间:
3.交战双方:
4.经过:
5.兵力对比:
6.成语典故:
7.过程:
8.特点:
9.影响: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
南下进攻东晋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
东晋PS前秦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8万对87万
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氐族VS 汉族
投鞭断流何雄壮,
风声鹤唳究可哀。
草木皆兵成一梦,
东山再起新局开。
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你知道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吗?
从前秦方面看
从东晋方面看
分析淝水之战胜败的原因?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1)骄傲轻敌。
(2)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太长,分散兵力。
(3)军队内部有很多其他的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1)长江有天险,易守难攻。
(2)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3)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前秦拥兵80万,却不能统一江南,为什么?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
鲜卑族
迅速崛起
噶仙洞—鲜卑拓跋部
先祖所居石室。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鲜卑族 游牧为主 居无定所 原始落后
汉族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二、民族交流中的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1、鲜卑族的兴起;
2.建立: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
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鲜卑族的发展:
二、民族交流中的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建立后,逐步由放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社会制度也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北魏统一北方后,广大汉族臣服于北魏,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生产方式上的差距日益明显。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二、民族交流中的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4、背景
(1)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
(2)是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
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
5、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
6、措施:
(1)、迁都洛阳;
(2)、实行“胡汉融合”的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用汉制、崇儒学
8、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7.实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二、民族交流中的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洛阳
平城
494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1)目的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迁都方法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洛阳的自然条件优越;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能更好地接受汉族文化;
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为什么要迁往洛阳?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用汉语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鲜 卑 姓 汉 姓
拓 跋 元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 兰 贺
独 孤 刘
贺 楼 楼
穿汉服
下列材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
改汉姓
材料二
胡服俑
汉服俑
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穿汉服
说汉语
改汉姓
结汉亲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学习与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学汉制用汉礼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找一找:
言语:
服饰:
姓氏:
婚姻:
政治:
迁都后的汉化措施
缩句游戏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缩句要求:1、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
2、而且中间有个“汉”字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选自张金龙:
《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用汉制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
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汉人胡食
汉人胡服
汉人骑马
胡人牛耕






胡人汉服








汉人席地而坐——胡床、胡椅、胡凳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胡风汉韵续交融
1 、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以至民族差别缩小,趋向一致,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民族。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游牧
农耕
生产方式的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境汉人《放牧图》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2.民族交融的表现
经济、习俗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乐器受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地域方面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3、民族交融的特点:
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4、民族交融的出现: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5、影响:
①民族隔阂趋于消除,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北朝后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活习俗: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
高起高坐
椅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①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
②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③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④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⑤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问 题 思 考: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背景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经过
对北方的影响
背景
措施
意义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有困难重重
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措施
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表现
意义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公元383年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C
B
D
C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