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30 12:0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名句参考】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碧云天,寒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落日故园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垒萧萧芦荻秋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其中也饱含了深切的思念、眷恋之情。“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解题: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期间,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23年至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与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者简介:
*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风格。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传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
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
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
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
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
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有时
流露出颓废的色彩。
作者简介: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他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写作背景:
思考题:
1到2段用对比手法写了北国、南国之秋怎样的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景图




















赏秋景、品秋味:
1.结合你的想象,用4个字给每个画面命名。
2.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归纳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秋晨院落
*
秋槐落蕊
*
秋蝉残鸣
*
*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解读秋景:
牵牛花
槐 蕊
秋 蝉
秋 雨
秋 枣
牵牛花
*
槐蕊
秋蝉
*
秋雨
秋枣
一.秋晨院落
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
欣赏第二幅画面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描写景物:
人的感受:
槐树、落蕊
扫帚的丝纹
极微细极柔软清闲、落寞
视觉触觉
二.秋槐落蕊
槐树落蕊
“微细”
“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悲凉
秋蝉的残声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
衰弱、啼唱、嘶叫
1、这三幅图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蝉声、秋雨、都市闲人、果树(枣树)
寒蝉凄切;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三.最后三幅图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2.第7段中写到北方的秋雨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述秋雨的这一特殊之处的?
3、作者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4.第11段秋果的描写是否多余 作者通过秋果来描写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
“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
芦花
柳影
夜月
碧天
牵牛花的蓝朵
枣子
槐树的落蕊
青布衣
秋色
冷色调

白色
暗绿
暗灰
青绿
淡蓝
白里透黄
淡绿微黄
青蓝
破屋
暗灰
虫唱
钟声
扫帚声
蝉声
雨声
人声
风声
秋声
反衬无声

秋味
冷清
寂静
悲凉


以景显情
以情驭景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感情基调:悲凉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