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预习检查
乘凉
蓊蓊郁郁
独处
袅娜
霎时
脉脉
梵婀玲
媛女
裳
敛裾
chéng
w ng
ch
ni o nuó
Shà
mò
fàn ē
yuàn
cháng
jū
弥望
踱步
煤屑
羞涩
倩影
酣眠
纤腰
mí
duó
xiè
sè
qiàn
hān
xiān
文/朱自清
荷塘月色
朱自清有四个值得骄傲、令人羡慕的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高度赞扬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
的英雄气概”;
4、散文秀丽朴素。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春》《绿》 《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其中《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一次夏夜独游,出行路线?
不静
得 静
淡
的
忧
求 静
失 静
愁
淡淡的忧愁
小 路
淡
行踪
心路
双环
结构
淡淡的喜悦
家门
小 路
荷塘
(1—3段)写夜赏荷塘的缘由
(4—6段)写荷塘月色的美景
(7—9段)联想江南采莲
全文思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是全文的文眼,不仅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文的思想感情基调。
从文本中寻找“不宁静”的原因,可以尝试从“得静”处入手。
荷塘——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文/朱自清
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 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第四段 月下荷塘
月下的荷塘
田田 亭亭
(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
(通感)
颤动(快)(比喻、拟人)
脉脉
(拟人)
静(远)
动(近)
意境:淡雅静美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 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时,写到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看看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
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叠词:音韵美
节奏鲜明 更传神地表现事物的情态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
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第五段 塘上月色
荷塘上的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画在荷叶上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意境:朦胧飘渺
1、作者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手法?
2、划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或特别精炼的字词,请作赏析,并思考总结语言的特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泻”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
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第五段 塘上月色
酣眠:满月朗照
小睡:月被淡淡的云笼罩不能朗照
【比喻,中庸之美】
荷叶上的“光影”若明若暗,并不均匀的和谐,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抑扬顿挫的和谐是相通的。
【通感】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 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意境:寂寞、冷清、朦胧】
意(情)+境(景)=意境(美)
第六段 荷塘四周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寂寞、冷清、朦胧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西洲曲》
《采莲赋》
南朝
《采莲赋》译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嫩花儿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包括荷塘、蝉声、蛙声,“采莲盛事”
探究阅读,倾听不同的声音:课本P121.1
关于情感主题:
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关于写作技巧与效果;
吴周文《谈<荷塘月色>》
余光中《谈朱自清的散文》
探究阅读,倾听不同的声音:课本P121.1
“(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 郁达夫
“鸿”飞何处?
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
既不满压抑的黑暗现实,又无法“超然物外” ;
既神往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自谴不安”。
其内心极为苦闷彷徨,就构成了朱自清“不平静”。
——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
欲兼济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
欲独善其身,身犹安而心不宁。
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举行“分共”会议,进行“七 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1927年9月17日)
下一页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哪里走》1923年2月)
荷塘——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功夫在诗外:
假如你羁旅他乡,假如你遭遇误解,失意彷徨……总之,心情“不宁静”,请你“醉眼看花”,将这段心情付诸一段风景。
要求:
1、不使得用表露该心情的词语,做到“音在弦外,情在景中”。
2、景物描写手法灵活多样。
咏荷诗
江 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越 女 唐
王昌龄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古风 (其二十六)
唐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江南曲
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拓展延伸
下一页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青阳渡
晋· 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拓展延伸
下一页
思考:
这里写江南采莲旧俗有何作用?
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对故乡的惦念、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以下为参考资料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李国平
苦闷彷徨与寂寞 吴周文
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程翔
有浓浓的哀愁 姚效先
不消沉,无哀愁 吴海发
主旨探讨
◆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
主旨探讨
◆ 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 《谈<荷>》
主旨探讨
◆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程翔《<荷>主题探》
下一页
主旨探讨
◆ 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下一页
◆ 不消沉,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外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 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
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
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