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6.1 质量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概念及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3.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概念及单位换算。
2.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步骤】
【自主学习案】
想想议议:我们的讲台、课桌是由什么构成的?讲台和课桌哪个含有的木材多?铁锤、铁钉呢?
【课堂导学案】
一、讲授新课
1.质量:
(1)物体和物质:讲台、课桌、铁锤、铁钉在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做 “物质”。
由上面观察得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2)质量: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m表示。
(3)质量的理解:①形状变了,质量不变。②宇航员到了月球,质量不变。③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
小结:一个物体的质量不因为它的形状、位置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4)质量的单位: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毫克(mg)、微克(μg),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t)。
(5)查阅教材上的质量表,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测量:
(1)认识生活中常用的测质量的工具:各种秤。
(2)托盘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
①教师出示托盘天平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
托盘天平的结构:分度标牌、指针、托盘、横梁、平衡螺母、称量标尺、游码、底座、砝码。
②托盘天平的原理: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同时,天平就会平衡。
③视频演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④教师通过实物进一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Ⅰ. 天平标尺的零刻线、称量、感量。
读数时以游码左侧所对的刻线为准。
称量(能测的最大质量) = 砝码盒内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最大的读数。
感量(最小分度值)即标尺上每一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Ⅱ. 天平的调节:
天平水平放置,游码先归零;调节平衡螺母,左偏右调。
Ⅲ. 天平平衡的判定:
静态平衡: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红线处;
动态平衡: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红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
Ⅳ. 天平的测量:
左物右码: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
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的办法,使天平平衡;
物体质量 = 砝码质量 + 游码示数;
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Ⅴ. 注意事项:
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3)想想做做:
①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比较这个物体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
②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把白糖溶于水,再称糖水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课堂小结
【拓展练习】
为测量 1 瓶酒精的质量,小红采用了如下步骤:
A.将天平及其他器材整理好;
B.空瓶放到左盘,称得瓶的质量;
C.瓶内倒入酒精后,称得瓶和酒精的质量;
D.将天平置于水平桌面上;
E.将游码置于标尺左端零刻线位置;
F.移动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G.计算酒精的质量。
(1) 请你将小红遗漏的步骤补充完整。
(2) 将正确步骤按顺序排列: D、E、F、B、C、G、A。
6.2 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谨慎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5.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的理解。
【教学步骤】
【自主学习案】
想想议议:
(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
(2)怎样知道矿石是什么物质的?
(3)怎样知道一卷细铜线的长度?
【课堂导学案】
一、讲授新课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想想议议:
根据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铁块的体积越大,它的质量越 大 。
②木块的体积越大,它的质量越 大 。
③体积相同的铁块与木块相比较, 铁 的质量大。
(2)想想做做:
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它们的质量相同吗?关于称量的结果,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能提出什么问题?
2.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问题与猜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进行实验:学生利用手头的器材进行实验,并记录好相关数据,注意分工协作。
分析论证:
根据记录的数据描出铝块和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得出: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成正比的关系。
小结:
(1)对同种物质来说,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2)对同种物质来说,质量跟体积之比不变,它跟质量和体积无关;
(3)对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跟体积之比一般不同。
3.密度
(1)物理意义: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所以它反应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2)定义: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即:ρ=m/V
(4)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也用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 =1×103 kg/m3
(5)单位的物理意义:如水的密度是1×103kg/ m3,表示:1 m3水的质量是1×103 kg。
(6)查阅教材上的密度表,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同时注意观察,从密度表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7)密度的理解:
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②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③密度与物质的温度和状态有关;
④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只是在数值上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4.密度的应用
例1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 m,由413块花岗岩石砌成。碑心石是一块整的花岗岩,长14.7 m、宽2.9 m、厚1 m,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它的质量有多大?
解:由题目知道,碑心石的体积
V=长×宽×高=14.7 m×2.9 m×1 m=42.6 m3
查表得到花岗岩的密度
ρ=2.8×103 kg/m3
将数据代入公式m=ρV,得到m=2.8×103 kg/m3×42.6 m3=119×103 kg=119 t
所以,碑心巨石的质量是119 t。
(1)这道例题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等于它的密度与体积的乘积。因此,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查出组成物质的密度,就可以算出它的质量。
对于不能直接称量的庞大物体,这是求质量的很方便的办法。
(2)求体积:由V=m/ρ计算不方便测量的物体的体积。如人体的体积。
(3)求密度:由ρ=m/V求密度来鉴别物质。如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
(4)想想议议:一卷细铜线,怎样做能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
例2 江西省富“硒”的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如果要将其开发为瓶装矿泉水,且每瓶净装550 g,则:
(1)每个矿泉水容积至少要多少 mL
(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装满后至少能装多少mL的酱油?(ρ矿泉水=1.0×103 kg/m3,ρ酱油=1.1×103 kg/m3)
解:(1)由公式ρ=可得,矿泉水瓶的容积是:V水===550 cm3=550 mL;
(2)因为矿泉水瓶的容积是一定的,故所装酱油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能装液体的体积是相同的,所以:V酱油=V水=550 mL。
二、课堂小结
1.密度
(1)物理意义: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所以它反应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2)定义: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应用
(1)求质量:由m=ρV计算不方便称量的物体的质量;
(2)求体积:由V=m/ρ计算不方便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3)求密度:由ρ=m/V求密度来鉴别物质。
【拓展练习】
1.一块均匀的正方体铁块,若截去一半,则剩下的一半铁块的质量和密度分别为( B )
A.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B.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不变
C.质量和密度均减少一半
D.质量不变,密度减少一半
2.一枝正在燃烧的蜡烛,它的( A )
A.质量不断减少,密度不变
B.质量不断减少,密度也减小
C.质量不变,密度也不变
D.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3.平时所说的 “油比水轻”,它的实质是( C )
A.油的质量比水小 B.油的体积比水大
C.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D.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4.从资料中查找冰的密度。1 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解:冰的质量为
m冰=ρ冰V冰=0.9 g/cm3×1 cm3=0.9 g
水的质量等于冰的质量,即m水=0.9 g
水的体积为V水===0.9 cm3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6.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步骤】
【自主学习案】
143根假金项链骗倒9家典当行
这款做工精美的“18K白金项链”不含一点金,却连续骗倒省城9家典当行。
一根表面刻有英文字母“意大利制造”、 看起来做工精美、闪闪发亮的“18K白金项链”,实际上不含一点金的成分。但143根这种“白金”项链接连骗过上海9家典当行,造成典当行损失45 000余元。
看来光凭外观是无法知道真伪的,有时还必须要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堂导学案】
一、讲授新课
1.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原理:ρ=m/V
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
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或量筒(量杯)测量。
2.体积的测量
(1)规则形状的固体
根据数学公式进行计算:刻度尺。
(2)液体,形状不规则的固体:
量杯或量筒。
(3)量筒的使用方法:
视频演示量筒的使用方法。
小结:
①观察单位、量程、分度值:
②读数方法:
量筒里的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底部相平;如果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液面顶部相平。
3.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
②用量筒或量杯测出液体或固体的体积。
(2)如何测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
下图给出了用量筒测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的方法,请同学们描述一下。
4.探究:测量盐水的密度。
(1)视频演示测量盐水密度的方法。
(2)学生根据刚才给出的方法分组实验,来测盐水的密度,注意分工协作,同时要记录好数据。
(3)各组派出代表进行展示,教师适时纠正错误。
5.探究: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的密度。
(1)视频演示测量塑料块密度的方法。
(2)学生根据刚才给出的方法分组实验,来测塑料块的密度,注意分工协作,同时要记录好数据。
(3)各组派出代表进行展示,教师适时纠正错误。
6.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汇总。
(1)石块:注意体积的测量方法:V=V2-V1
(2)液体:注意质量的测量方法:m=m1-m2
(3)木块:注意体积的测量方法:V=V3-V2
(4)想想议议:你会用密度知识来鉴别一块奖牌是什么金属做的吗?怎样做?这种鉴别方法是不是绝对可靠?为什么?
二、课堂小结
1.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ρ=
2.体积的测量:注意量筒的使用方法;
(1)量筒是测量体积的仪器,测量液体体积可以直接测量,测量固体的体积时要用差值法。
(2)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面相平,特殊情况有时是凸面,其实还是视线与液面的中间部位相平。
3.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
(2)用量筒或量杯测出液体或固体的体积。
(3)测量盐水的密度时,为了减小误差,应尽可能减小因为容器中有盐水残留造成的误差。
(4)测量固体的密度时,测量质量时固体不能有水分,测量体积时固体中不能有气泡。
【拓展练习】
1.实验室里有 4 种不同规格的量筒,下列每组答案中的前一个数据是量筒的量程,后一个数据是它的分度值,想要尽可能精确地一次量出 100 g 密度为 0.8×103 kg/m3 的酒精,应选用的合适量筒是哪个( C )
A.500 mL 50 mL B.100 mL 2 mL
C.250 mL 5 mL D.400 mL 10 mL
2.在“测定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了如下几个步骤:
A.在量筒内倒入一定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
B.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m;
C.将天平置于水平台上,调节平衡;
D.将金属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记录水同金属块的体积V2;
(1)合理的顺序应该是CBAD(填字母);
(2)观察水的体积应该注意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相平;
(3)金属块密度的计算式是 ρ= 。
3.小明要测量某贝壳的密度,操作步骤如下:
(1)用天平称出贝壳和烧杯的质量,测量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烧杯质量为 20 g,贝壳的质量 m = 54.6 g。
(2)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 V1 = 110 mL。
(3)将贝壳轻轻放入量筒中,读出此时贝壳和水的总体积 V2 =130 mL。
(4)根据 V1、V2 可算出贝壳的体积是 20 cm3。
(5)将上面算出的m、V 代入公式中,算出贝壳的密度是 2.73 kg/m3。
4.请用天平、空瓶和水,设计一个测量牛奶密度的实验。写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推出牛奶密度的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答:根据空瓶体积不变来测密度:
1.用天平测量空瓶质量,记作m1;
2.将空瓶装满水,测质量记作m2;
3.将水倒干净,装入牛奶测质量,记作m3;
4.牛奶的密度为1 000×(m3-m1)/(m2-m1)(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2.知道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3.理解和掌握用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
2.理解水的反常膨胀,知道水的反常膨胀的应用。
【教学步骤】
【自主学习案】
观看视频,了解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在农业、工业、航天、勘探、鉴别等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课堂导学案】
一、讲授新课
1.密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勘探队员在野外勘探时,通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
(2)在麦场上,人们利用风力来扬麦,对饱满的麦粒与瘪粒、草屑进行分拣……
(3)商业中鉴别牛奶、酒的浓度,农业生产中配制盐水选种的问题等,都要用到密度的知识。
视频了解盐水选种的知识。
(4)在工业生产中密度的应用也很广泛,人们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如汽车、飞机以及航天器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材料、玻璃钢等复合材料。
(5)在产品包装中,常采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防震、便于运输,价格低廉。
2.密度与温度
(1)想想做做:
①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②做一个纸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洒精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你知道是什么推动了风车吗?
(2)温度影响物体的密度:气体体积受热膨胀,根据ρ= m/V 知道,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3)风的形成: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风。
(4)视频了解风力在生产中的应用。
(5)风力的利用和风的危害:
图片了解风车王国荷兰的风车和龙卷风的危害。
3.水的反常膨胀
(1)想想议议:为什么在北方寒冷的冬天,水管结冰的时候,常常会被冻裂?
(2)水和冰:相同质量的冰比水的体积大。
(3)水的反常膨胀:事实表明 ,4 ℃的水的密度最大。温度高于4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越来越小;温度低于4 ℃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也越来越小。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人们把水的这个特性叫做水的反常膨胀。
(4)认识冬天河水温度分布图。
4.密度与物质的鉴别
(1)想想议议:有一枚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1 g,体积为1.8 cm3,试求制成这枚纪念币的金属密度,是何种金属?
(2)应用密度的知识可以对物质进行鉴别。
(3)鉴别方法:先求出密度,再查密度表与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
(4)注意事项:这种鉴别方法有局限性,要准确的鉴别物质,通常要多种方法并用。
二、课堂小结
1.密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密度与温度:温度影响物体的密度;
3.水的反常澎胀:4 ℃的水的密度最大;
4.密度与物质鉴别:利用密度可以鉴别物质,但要准确鉴别物质,常要多种方法并用。
【拓展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所有的矿石的密度都是一样的
B.浓度不同的酒,密度不同
C.制造飞机的材料,密度越大越好
D.密度小的材料在生活中没有一点用处
2.用相同质量的铝和铜制成体积相等的球,已知ρ铝=2.7×103 kg/m3,ρ铜=8.9×103 kg/m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铜球不可能是实心的
B.铝球是实心的,铜球可能是实心的
C.铜球是空心的,铝球一定是空心的
D.铝球和铜球都是实心的
3.某钢瓶内所装氧气的密度为 8 kg/m3,一次电焊用去其中的3/4,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2 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