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青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高青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3 16: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青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感喟/慰藉 盘桓/城垣 模样/模仿 悲恸/恫吓
B.媲美/包庇 回溯/塑料 转圈/圈养 大阪/皈依
C.纨绔/跨越 市侩/污秽 强迫/倔强 粳米/菁华
D.痉挛/靓妆 噱头/戏谑 开拓/拓本 档案/当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雍容 经典 韬光养晦 筚路蓝缕,以起山林
B.安详 遐思 薪尽火传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跨越 振辐 秘而不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坐阵 砥砺 学以致用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将下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台湾当局 下,所罗门群岛等极少数国家致函联大主席,要求将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问题列入第62届联大议程,中国政府对此坚决反对。
②中国历史悠久,一些旧的观念在有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然而在今天这个转型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开始 如何转换思维方式,以适应新的生活。
③王瑶先生为《中古文学史论》撰写《自序》时提及:“在属稿期间,每一篇写成后,我都先请朱佩弦老师过目,得到的启示和指正非常多。已故的闻一多老师,也曾给过我不少的 。”
A.唆使   捉摸   教正     B.支使   琢磨   校正?
C.支使   捉摸   校正     D.唆使   琢磨   教正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8日进入第二天。中方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苏伟表示,发达国家目前承诺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援助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B.景点涨价如果超过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将很可能是一种慢性自杀,景点则成了游客望尘莫及的“城市精品店”。
C.商务快车一直致力于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行业,十一年的栉风沐雨,商务快车已经足够的强盛,为众多的企业带商机,是企业应对金融寒冬最有效的利器。
D.《百佳专辑》主编马世芳说:“老实说当初真的是想抛砖引玉。结果我们1994年抛的砖,却成了秦砖汉瓦,还是没人接着做。”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金秋十月,常德市有关部门针对广大橘农柑橘销售难的现象采取了减免市场设施占用费、扩大柑橘宣传力度、组织客、减少申报环节等帮助橘农们打开销路。
B.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之声”活动,将邀请约百名自各经济体的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参加了活动。
C.最近,东北林业大学作出决定,号召全校师生向在危险关头舍己救人而身负重伤的大二学生刘家霖同学学习,并授予刘家霖“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D.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微电影的篇幅虽小,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深远立意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一些微电影在实现艺术追求的同时,也主动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
以“7·21”大雨为背景创作的系列微电影《大雨》的主要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面对大雨造成的备种困境,他们团结互助、共抗灾难,共同演绎了充满温情与关怀、责任与坚守的感人故事。影片融入纪实的风格,片尾对人物原型的采访,使得“微”中有内涵,“微”中有新意。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公益微电影中,《天堂忘记了》镌刻下自闭症少年的心灵界碑;《交易》中的小女孩儿主动找到人贩子,一句“叔叔,你把我卖了吧!我还差1800块钱给妈妈治病”,让观众为之动容;《亲爱的小孩》喊出“温暖2012”,呼吁对于弱势儿童群体的关注一刻都不该停止……这些微电影关注社会事件,从帮扶贫弱、关爱孤儿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多个方面,予以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以艺术的力量担当起社会责任,发出正义之声,温暖人心。
微电影的播放渠道正日趋多元化。微电影不仅通过网络、移动电话等新媒体呈现,传统的电视播放平台也为它大开“绿灯”。微电影传播平台的增加,微电影制作团队的日渐专业化都让微电影从“非主流”向主流过渡。未,微电影还可能打包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以更加成熟的姿态面向观众。
(《光明日报》,2012年12月3日,有增删)
6.下列关于“微电影”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微电影对观看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较传统电影要低,移动状态和短时间休闲状态下都可以观看。
B.放映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投资规模小是微电影的显著特征,但它的内容丰富,可单独成片,也可系列成剧。
C.最早的微电影是普通百姓用手机、相机、DV等拍摄的短片,它们仅仅是一些个人的随性表达。
D.近两年微电影发展迅猛,影响力日渐增强,催生了许多公益活动,带动了多个产业的发展。
7.不能说明微电影担负起社会责任的一项是 ( )
A.《大雨》融人纪实风格,在短小篇幅中展现了深刻的内涵,创作上有新意。
B.《天堂忘记了》展现了自闭症少年的心灵世界,启示人们应该关爱少年自闭症患者。
C.《交易》中的小女孩儿主动找到人贩子,要求把自己卖掉换钱给妈妈治病,让观众为之动容。
D.《亲爱的小孩》喊出“温暖2012”,呼吁社会要持续关注弱势儿童群体。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微电影只能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一般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
B.专业团队加入微电影的制作,不仅大大地增加了微电影的数量,也极大地提高了其质量。
C.微电影篇幅小的特点有助于其实现主题的立意深远和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D.微电影正从“非主流”向主流过渡,不久会打包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 当:对,面对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义
C.卿勿复言,吾已谕矣 谕:明白
D.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一举而下???????????????????? ?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上因晚朝????????????????????????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则《论语》二十篇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3分)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4分)
(3)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西江月·秋兴
程 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山翁”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简析。(4分)
?
(2)这首词的下阕描绘了哪几幅图景?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面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 ,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 。 (《诗经·氓》)
(2)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 ???,术业有专攻。 (韩愈《师说》)
(3)或因寄所托,??? ???。 (王羲之《兰亭集序》
故不积跬步, 。 (庄子《劝学》)
(4)开荒南野际,?????? ? ??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五、(12分)
1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当代艺术博物馆今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 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展出的作品大部分都体现出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想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答: 。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 ①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 ② ,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③ ,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足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18.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20字以内)(4分)
正在起草中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修改稿)》倡议:机动车驾驶员在
停车3分钟以上时熄灭发动机。对此,不少人认为,提倡停车3分钟熄火能够使车主充分了解停车熄火的必要性,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从而使停车熄火变为自觉行为。不过,也有人对这一条款的可操作性表示怀疑。出租车公司安全总监高鹏说,对停车熄火的时间地点不应该一刀切,比如早晚高峰和拥堵路段,车辆频繁启动也无法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此外,出租车在酷热或寒冷天气时需要开启空调,如果严格要求停车熄火,就有可能招致乘客的不满甚至投诉。
母亲是大地上最伟大的诗人,庄稼就是她最美的诗,因此,母亲的庄稼地容不下半棵草。
我真正赞美草、依恋草也是进入城市之后的事。在我的城里,建筑每天都在疯长,其速度远远胜过草的生长;马路年年都在扩建,只是越来越难见到草的陪衬,缺少了草的路边,总感觉眼睛里少了点儿什么。我的城在轰鸣的街道边日夜经受喧嚣的折磨,那些被铲除地面的草儿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它们是穷人,它们是不幸者,它们在城里没有可靠的朋友,它们总是被搬来运去,最后连根也生不稳,就因为它们的名字叫草,所以最容易被拔掉;在高空的梦中,窗外的风暴常常将我惊醒,我听见草们的呻吟、无助、哭泣、呼喊,它们仿佛在向我招手与草相依,是我脱不掉草根的唯一气息,草是这个城里我最核心的朋友。
因此那一盆野草突然有一天被连根拔起,晒在阳台上,奄奄一息的模样,足足让我惆怅了许久。在我眼里。没有了青草的花盆,泥土顿时变得苍白、空虚、像被捣碎的心脏,光秃秃的,光景衰败又无力,掏空了绿色的花盆又成了死花盆。似乎原本在草的沉浸中获得的宁静又被推向了旷野的城市。我想这样的事,也只有闷在家无事可做的母亲干得出来。因为母亲看不顺眼草,她不愿被草占据她的生活,在母亲眼里,草就是荒芜,草就是灾难,草就是一无是处,她不知道她儿子正需要草一样宁静的生活,她更难理解草对于一个出生于农家却被困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理想者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我丝毫没有责怪母亲的意思,只是在几天后的一次谈话中,若无其事地提及了此事。我说,嘿,妈你把那草扯了哈!母亲说是我扯的呀,这些天天乱长的草,一天比一天长得多,害怕以后不好收拾哟。我说,扯得好,扯得干干净净的,妈,你还是改不了勤快的老家习性。坐在一旁看电视的父亲听我难得夸赞母亲,转过头,乐呵呵地笑。我笑不出来,我在想草。想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是一棵草,或许大家都有开花的机会,只是总有些人根本等不到花季来临,他们总是倒霉、纠结、运气不佳,被人算计,最终夭折——多年以来,正是那些不开花的草让我看清了大自然最本质的生活。同时,我看清的还有我自己!当古典的一切被机器碾碎,宁静便显得极其珍贵,当人被卷进城市的速度之后,那些仍然渴望返身向慢的人,就有了草的气场。我常常提醒自已,面对纷繁的生活,要像草一样冷静,不要忘记地平线,草就是“慢”,草就是乐趣,草就是底蕴,草就是宁静。而这种贴着地平线思考的慢和这种宁静中的乐趣,正是草的精神气节。城市越大,人心越被挤压,是大城里的小时间和快速度剥夺了人的兴趣和宁静,人不知不觉成为快的追随者,也成为信息时代的抵押者。何为慢生活?就是懂得品味一棵草的心情。或许,这种心情只会赋予给那种认真和孤独的人,赋予给那种让自己慢下来的人。
当人的灵魂被野草塑造,得到的或许就是整个春天。
母亲不懂这些,她只懂比草更难的永远是生活。她害怕重蹈覆辙,她不让草耽误孩子的生活,因为孩子是她一生不离不弃的庄稼。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9.联系全文分析,母亲为什么要拔掉花盆里的草?(4分)
20.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草就是她和朋友亲密的敌人,草就是庄稼藏匿的毒。(2分)
(2)我听见草们的呻吟、无助、哭泣、呼喊,它们仿佛在向我招手。(2分)
21.文中说,母亲“更难理解草对于一个出生于农家却被困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理想者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试分析草对作者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4分)
22.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不喜欢草的母亲”与文章主题不符,对这一看法,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观点与理由。(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山东省高青一中2012级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
1.【答案】A【解析】A.kuì/wèi huán/yuán mú/mó tòng/dòng B.pì/bì sù quān/juàn bǎn/guī C.kù/kuà kuài/huì qiǎng/jiàng jīng D .jìng xué/xuè tuò/tà dàng
3.【答案】D【解析】唆使:指使或挑动别人去做坏事。支使:命令人做事。捉摸:猜测,预料。琢磨:思索,考虑。教正:指教改正。校正:校对订正。
4.【答案】B【解析】望尘莫及: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A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C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D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5.【答案】C【解析】A项,成分残缺,谓语“采取”缺少宾语,可在“等”后加上“措施”。B项,时态错误,“将”与“参加了”矛盾。D项,搭配不当,应将“改善”改为“改变”。
二、
6.【答案】D【解析】“催生”的不是公益活动,且“带动了多个产业的发展”无据。
7.【答案】A【解析】该项是对影片艺术风格的肯定,不是思想内容上担负起社会责任。
8. 【答案】B【解析】A“只能在……播放”不对,从最后一段“传统的电视播放平台也为微电影大开‘绿灯’”可知;C原文说的是“微电影篇幅虽小,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深远立意和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有助于”的说法没有根据;D“微电影还可能打包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而不是“不久会”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误将或然当做必然。
三、
9.【答案】B【解析】道,方法。
10.【答案】A【解析】连词,表承接( B.因,介词,趁机:介词,经由C.介词,凭;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以致”等。D.连词,表结果,原是;连词,表并列,就。)
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抓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采纳了他的意见,后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四、
13.(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向南北征讨,现在正是时候。(2)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3)刑法是用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共同的道理。
14.(1)①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塑造了“山翁”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②“招” 与“笑” ,可见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 “笑指菊花开遍” ,可见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作者正是通 过对“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
(2)①描绘了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②叠词:“重重”写出“竹树” 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 “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的清幽、静谧之美。远近结合: “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15.(1)工欲善其事 如履薄冰 (2)挟飞仙以遨游 闻道有先后
(3)放浪形骸之外 无以至千里 (4)守拙归园田 万里悲秋常作客
16.④⑤②①⑥③(连续排列正确4处得2分,排列完全正确得4分)
17.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②固定植株的位置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每写出一句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三处都写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北京“停车三分钟熄火”倡议引争议。(“北京”1分、“停车三分钟熄火”1分、“引争议”2分)
六、
19.①常年的乡下生活使母亲视草为敌人,她的眼中已容不下草。
②母亲认为生活比草更难,她不允许草耽误孩子的生活,也理解不到草对“我”的意义。(每点2分)
20.(1)运用比喻,将草比作敌人、毒品,形象生动地体现母亲对草的憎恨之情。
(2)运用拟人,通过“呻吟、无助、哭泣、呼喊”“招手”等拟人化的描写突出作者对草的遭遇的痛心与关切。(手法答“想象”也可)
(每句2分,表现手法与效果各1分)
21.①草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是作者城里最核心的朋友,温暖着心灵。
②草启示作者:要具有贴着地平线思考的慢,要学会享受宁静生活中的乐趣。(每点2分)
22.观点一:同意。
①从内容上看,文章绝大部分篇幅写“草”,“草”是作者议论抒情的对象。
②从主题上看,作者借“草”来阐发自己在生活方式与态度上的思考与见解,“草”是文章主题的载体。
③母亲因不喜欢草而拔草这一情节仅是后文作者议论抒情的引子,而非主题。
所以,现标题“不喜欢草的母亲”确实是与文章主题不符。
(每点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不同意
①是母亲拔草这件事引发了作者思索,而非单纯草本身。
②本文的主题在自己与母亲对待草的不同态度对比中得以深化,现标题能更好地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③“母亲不让草耽误孩子的生活,因为孩子是她一生不离不弃的庄稼”,饱含了浓郁的母子深情,升华了主题。
(每点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七、
23.审题提示:将鸡蛋论中的相关因素联系社会现实社会生活人生经历等,解读其内涵或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确定立意。 ??? 鸡蛋自己(个人),集体,国家,民族…… ??? 蛋壳艰难困苦,曲折坎坷,挫折失败,误解打 击…… ??? 打破直面战胜,不屈不挠,顽强拼搏…… ??? 从内积极主动,毫不畏惧,敢于拼搏…… ??? 从外消极被动,畏惧退缩,得过且过……
立意提示 一、从内从外打破 ??? 1.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与被动); ??? 2.突破束缚,才能不断成长; ??? 3.活出自我(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 4.内因决定外因 二、蛋壳 压力、困境、挫折、失败…… ??? 1.冲破人生的“蛋壳”才能看到广阔的天地 ??? 2.人生的“蛋壳”可以让人重生,也可以让人毁灭。 三、从内打破是重生冲破“蛋壳”才能重生
例文
李嘉诚的“鸡蛋论”
亚洲首富李嘉诚,有一段关于鸡蛋的理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着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李嘉诚用一个鸡蛋做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是的,人生就像是一个鸡蛋,外表看上去毫无吸引人的地方,而且还极容易破碎。可是,如果这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实现一种自我的突破,那么最终就能打破包裹自己的这层蛋壳,不但可以就此看见外面的世界,而且将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相反,有些人惧怕外面的世界,觉得外面的世界变幻莫测,处处充满了危险,远远没有躲在鸡蛋壳里更安全,更惬意,于是就躲在蛋壳里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出。可是,一旦错过了鸡蛋的孵化期,不是变为“臭蛋”,就是像李嘉诚说的那样,成为别人的食物。这样的人生,岂不是遗憾,岂不是悲惨???
其实人生就像鸡蛋一样,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很多时候必须小心翼翼才能躲开这些压力,必须依靠别人的帮助才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但是一旦获得了重生的机会,进入了人生的“孵化期”,就一定要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别人打破蛋壳之前,主动出击,自己打破蛋壳,脱离束缚,获得新的生命。?
当我们的人生获得了重生,就像鸡蛋变成小鸡一样,我们就会发现,不但束缚我们的蛋壳没有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狭小的空间,而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再也不用束手束脚,而是可以大展拳脚,做出一番属于我们自己的事业。?
由此可见,人生在很多时候需要突破的,就是这么一层薄薄的蛋壳。从内部打碎这层蛋壳,就是人生的一个关键,就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愿意也能够打破这层蛋壳,但遗憾的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却让这层蛋壳成为了一生的束缚和羁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