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欧洲曙光:
【单元时空定位】
476年
1500年
中国: 南北朝 大明朝
欧洲中世纪黑暗: 封君封臣、庄园下的封建格局; 基督教笼罩; 天主教区和拜占庭俄罗斯区;
1054年
城市
大学兴起
民族国家
议会雏形
法律成熟
6
世纪
13
世纪
7
世纪
中古亚洲: 阿拉伯兴起 阿拉伯灭亡
奥斯曼帝国兴起
4世纪笈多帝国兴起 德里苏丹兴起
14
世纪
12
世纪
10
世纪
中古非美: 加纳王国 马里 桑海
津巴布韦兴盛
前两千年玛雅文明兴起 印加国家崛起/阿兹特克兴起 毁灭
646大化改新 幕府统治
新罗统一 高丽王朝 朝鲜建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唯物史观】认识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所体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显示的新时代特色,形成对欧洲“中世纪”的辩证认识。
【时空观念】把握中世纪的历史分期【史料实证】了解城市居民构成、城市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中世纪基督教的强大经济与精神力量;把握城市与宗教对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
【历史解释】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正确理解“中古”等历史概念
【家国情怀】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论述;感悟中世纪欧洲区域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古今相映,在学习拜占庭帝国的“盛”与“衰”中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特别提示】
远古: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
上古: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 这个时期。世界史的奴隶社会为上古时期。
中古: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220—684)这个时期。西方指5-15世纪。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西欧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9世纪
14-15世纪
古代史
近代史
395年
476年
6世纪
罗马帝国分裂
西罗马灭亡,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继续发展
《查士丁尼法典》
基辅罗斯建立
文艺复兴
中古时期(中世纪史))
时空观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西欧封建社会
1、特征:封君封臣制度、 庄园与农奴制度。
(1)封君封臣制度
①基础: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②内容:
权力: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
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
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
是服兵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探究学习】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①以土地关系为组带,层层分封;
②封君与封臣是臣属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
③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自已封君,封君的封君则没有臣属关系,易产生分裂。
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通过一套特定的仪式明确
和维持,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探究学习】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
①封主有责任保护封臣,封臣必须忠于封主,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加强。
②采邑的封赏使一些农民沦为封建主的依附农民,促进了西欧封建土地制的发展和封建主阶级的强大。
③采邑制推行之后,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他们构成了新型的骑兵,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
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使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加剧了封建主之间的争夺和冲突。这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但也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内在因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材料:“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 《西方社会史》上卷
阅读材料回答:
封君封臣制度的纽带是什么?这与我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何不同?
契约关系,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西周分封制 西欧封君封臣制
相同点 条件:权利与义务统一 目的:维护统治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影响:易导致分裂割据 不同点 时间不同 公元前11世纪 奴隶社会兴盛时期 公元5世纪以后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维持方式 血缘,宗法制来维系 土地,靠效忠来维系
维护的 制度不同 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
(2)庄园和农奴制度
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庄园居民均是佃户,分为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土地分为“自营地”和“份地”,庄园周围是“公用地”。
耕地构成、经营、产品分配 领主自营地 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 自由农份地 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自耕自收
农奴份地 庄园周围是“公用地”。(林地、牧场、道路和建筑) 劳动者地位(权利和义务) 农奴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自由农民 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农奴和自由农民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实物地租) 庄园法庭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直接生产者以每周的一部分……在这里,财产关系必然同时表现为直接的统治和从属的关系,因而直接生产者是作为不自由的人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古西欧庄园的基本特点:
实行封建制度
庄园主在领地内拥有较大统治权
庄园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
基本自给自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在封建庄园制经济体制之下,其实农奴和贵族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贵族需要这些农奴来为自己劳作,甚至从中选取骑士为自己作战。同时,失去土地的农民需要依靠贵族领主的土地来获取生存资料,在乱世之中保证生产活动能够有序的进行。
原本这种依附关系是互相的
......
可是频繁的战争造成大量的奴隶......
无疑就抬高了贵族的地位。贵族地位提升,隶农和战俘的地位自然随之下降,并最终丧失人身自由权,成为封建贵族的私产。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1.中古西欧的王权强化
(1)背景:中古后期,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2)王权的强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法国 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加强。
英国 自15世纪晚期,都铎建立后,英格兰王朝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西班牙和葡萄牙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腓力四世(1268—1314),法国卡佩王朝国王。他在位期间,致力于扩大王室领地,统一法国,但在诸侯顽强抵抗、英国干涉的情况下成果有限。他为了有足够财力支持战争,没收了法国教会财产并强征十一税,因此与教皇发生冲突。为了支持同教皇的斗争,腓力四世于1302年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1309年他派兵将当时的教皇绑架到法国,软禁于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此后一百年间,教皇一职持续由法国的傀儡担任,教皇国从此由盛转衰。史称此一事件为“阿维尼翁之囚”,而没有了教皇约束的意大利,则开始了文艺复兴的时代。腓力四世入选影响世界的100位帝王排行榜。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中古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法国等级君主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英国议会君主制
13世纪初,英王约翰不断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
约翰死后,继任的亨利三世撕毁《大宪章》
1264年孟福尔领导贵族,依靠骑士,击败国王,控制朝政。次年,孟福尔召集僧侣、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这是英国议会的开端。
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会议,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国王拥有召集、解散议会和批准议会法案的权力。
15世纪晚期,英国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拓展】(理解,理解不了不要死记硬背)
英国、法国的封建等级制(封君封臣制度)、等级君主制和君主专制三个阶段,是西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9~13世纪等级君主制是王权由弱到强的转折点,其以君主借助议会(英国)、等级会议(法国)等机构加强君主专制为典型特征。
13世纪议会和等级会议人数较多的是市民,为反对地方封建贵族,多支持君主专制。
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由于专制王权逐渐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其由支持君主专制变为反对君主专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史学理论】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哪些进步影响?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稳定。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④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⑤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2.中古西欧的城市
(1)兴起的条件:
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发展,人口增长。
②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有效使用;
③剩余产品增加及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时间:10—11世纪。
(3)基本特征
①经济形态: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作为谋生手段。
②政治斗争——争取自治权
主要方式: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追逐自由的城市
(1)城市的“自治”。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西欧城市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封建社会进入发展时期。
(2)市民的“自由”。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拥有司法自由;但是市民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决定权掌握在领主手中。
【要点点拨】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自治形成的原因
(1)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居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了影响。
(2)西欧政治分裂,法律不统一,大小封建主割据独立,为城市自治提供了条件。
(3)城市往往与王权结盟,取得特许状,以对付当地封建主。
(4)农村公社的传统,市民也组成公社,成为团结斗争的现成组织形式。
(5)古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遗产的影响。城市公民群体和公民权的观念,公民大会制度和城市议会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4)影响:(城市的影响)
①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旧的自然经济的领地庄园制度瓦解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
②市民阶层壮大,探索新型政治制度、社会管理和法律建设,较早踏上民主宪政的实践道路。
③一些城市兴办大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和科学文化的传播,逐渐冲破教会的思想控制,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④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促使王权加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加强了君主专制,客观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市民文学主要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室的贪婪。适应市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愿望。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赞扬市民的才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骑士文学(世俗封建主义文学)大多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抒情诗的爱情主题是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叙事诗主要颂扬国王的伟业和骑士英雄的传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教会文学:主要体裁包括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英雄史诗:歌颂封建时代理想英雄人物的长篇史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诗中的英雄具有忠君爱国、英勇善战的高尚情操。
中世纪四大文学
3.基督教会
地位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现 (1)经济: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2)政治:基督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
第一阶段:5世纪至10世纪,王教合作时期
典型
事件:
丕平献土。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加洛林王朝,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国王废立的先例。丕平为报答教皇,将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领地赠给教皇,成立教皇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丕平献土。
查理曼加冕。开创了教皇为皇帝加冕的先例,再次强化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此后欧洲历任皇帝都需要罗马教皇的正式加冕才算合法。奠定了欧洲教廷与王廷双重统治的政治体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
第二阶段:11世纪至13世纪,教权高于王权
典型事件:
卡诺莎之辱。1076年教皇宣布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取消其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治权。德国内部反对势力趁机联合起来,宣布如果亨利四世一年内不恢复教籍,就废黜其帝位。亨利四世,冒着满天飞雪来到阿尔比斯山的卡诺莎城堡乞求教皇的宽恕。亨利四世赤脚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得到教皇谅解,史称卡诺莎之辱。
教皇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
第三阶段:13世纪至15世纪,教权开始衰落。
典型事件:
阿维尼翁之囚。1309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派兵将当时的教皇绑架到法国,软禁于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此后一百年间,教皇一职持续由法国的傀儡担任,教皇国从此由盛转衰。史称此一事件为“阿维尼翁之囚”。
【史学理论】中古西欧文明的特征
1.多元的社会结构政治: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
2.封君封臣封土的体制: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封土制,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3.相对独立的庄园: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中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拥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在自己的庄园中,行使某种程度的统治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黑暗时代的曙光:
①从12世纪起,西欧出现了民族的观念,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②英国出现议会雏形,创始人西蒙·孟福尔;
③城市自治,市民阶层形成;
④城市里大学兴起;
⑤法律成熟:罗马法律进入完备阶段。
材料1: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1)为什么作者这么说?请运用所学史料论证。
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时间跨度 约5世纪——1453年 公元前221年——1949年
形成背景 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民族, 基督教影响 小农经济,地大物博,法家思想
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阶级矛盾 领主与农奴 地主与农民
经济制度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发展 自治传统,起步较晚 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
思想文化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
中西封建社会的对比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一)拜占庭帝国
1.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帝国东部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
2.社会发展状况:
(1)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篡》《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扩张:6 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但连年战争严重消耗自身资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材料1: 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 ——美 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2: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拜占庭帝国的特点。
政治上延续罗马帝国的专制;依法治国,法律成熟;
经济上工商业发达;
文化上承袭基督教正统,独具一格;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3.灭亡
(1)原因:①帝国的征服消耗了资源;②游牧民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使帝国陷入混乱;③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军事占领。
(2)过程
①6 世纪中期之后,游牧部族冲
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②7 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
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
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③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
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要点突破】拜占庭文明的影响
1.政治(1)拜占庭帝国严密的社会组织、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对阿拉伯帝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2)《罗马民法大全》不仅是《拿破仑法典》的范本,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法律的依据。
2.经济:拜占庭商业活动的繁荣不仅推动了它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物质进步,而且促进了整个地中海乃至整个欧洲范围内的商业复兴。
3.文化(1)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2)它保持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3)拜占庭文化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加速了斯拉夫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世界的逐渐形成,奠定了近现代东欧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知识深化】罗马法的发展过程
三个阶段 转变(发展)原因 作用
习惯法—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 (BC5世纪) 习惯法的随意性; 平民反对贵族斗争 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护
公民法—万民法 《卡拉卡拉敕令》 (BC3—AC3世纪) 商品经济发展; 疆域扩大政治统治需要 巩固帝国统治,促进帝国繁荣
民法大全 (AC6世纪) 皇帝支持; 法学家编纂; 内容繁杂,使用不便 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体系最终完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公元前450年左右
①地位:是罗马的公民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②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
③评价
A.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
B.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C、内容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成文法的产生:《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万民法(帝国时期)
1、背景
(1)疆域广阔;不同民族的交往增多;商品经济和贸易的繁荣;
(2)皇帝重视法律编写;法学家的解释;
2、范围: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
3、影响:逐步取代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212年《卡拉卡拉敕令》,授予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6世纪,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最高的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罗马法完备阶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对社会影响:
1、对罗马统治——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 罗马法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2、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①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②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价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成了法治建设价值观。
③近代欧洲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如《德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为法律蓝本。
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与罗马法。 ④世上公认的法学理论、法制民主原则也均发端于罗马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自然法的产生
概念: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如人人平等,基本权利等
代表人物:西塞罗(主要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
观点:民族法律之上有一种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的自然法;自然法代表理性和正义;是普遍使用、永恒不变的
意义:自然法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升华,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西塞罗首先认为:“自然是最高的善”“依照自然而生活,一切都会尽善尽美”,自然状态是一种理性的、和谐的状态,这就是自然法。自然法既然源于自然,那么它就是永恒不变的、先于国家之前就有的、普遍存在的一种至高无上的法则和最高的正义。遵从自然法即是遵从自然、理性和神。
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是人定法制定的基础和依据,人类的实在法是从自然法中产生出来的,要受自然法的指导和制约,“宇宙服从神,海洋和大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服从至高无上的自然法的法令”。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法律,自然法是最高法,人定法只是自然法的摹本。因此,自然法是评判人定法善或恶的唯一依据,是衡量其正义与否的唯一尺度。只有符合自然法的自由、平等、正义、理性等原则的人定法才是真正的法律。
(2018·高考全国卷Ⅱ·T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高考真题】
根据材料“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C选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二)俄罗斯发展概况
6-9世纪,东欧平原斯拉夫人,进入原始社会解体阶段,逐渐形成一些公国。
9世纪,基辅罗斯形成。政治和文化上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一度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13世纪,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并向周围扩张。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建立起俄罗斯帝国
(1)对内: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2)对外:继续扩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特辖领地制
全国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
将工商业发达的富庶地区和军事战略要地,有国军直辖。
特辖区的土地分封给小贵族。组成特辖集团,与大贵族斗争。
大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拜占庭、俄罗斯文化概念: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拜占庭帝国灭亡后,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而形成了俄罗斯文化。
①传承东正教:拜占庭式建筑(西欧是哥特式建筑);
②传承法律:法律成熟,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文明的发展与多元
材料一:西欧的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其中政治上的教俗二元制现象尤为典型。人们对封建原则(既是相互的契约关系、又是隶属的主从关系)和宗教信仰的认同,掩盖了对统一民族亲和性和作为最高政治实体国家的认同。中世纪晚期,西欧正值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封建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二元制的经济特征正在消退,主要表现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摆脱依附关系而获得人身自由,而同时,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纳入了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二元制政治特点逐渐褪色,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种发展趋向已势不可挡。
——姜守明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制》第71页
材料二:在王权和教权关系上,两者截然不同……拜占庭皇帝不仅是国家首脑,同时也是最高宗教领袖,有权颁布神学理论、钦定教会法规、召开宗教会议、任命高级神职人员;此外,皇帝甚至有权剥夺教产。
——武寅主编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第270页
思考中世纪东欧、西欧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不同?
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其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
东欧继续强化沙皇专制统治与俄国农奴制,并且对外扩张,固守封建制度,因而也成为整个西方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堂小结
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封建庄园
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拜占庭与俄罗斯
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形成条件、内容、影响
庄园与农奴制度:领主自营地、农民份地、庄园法庭
王权
基督教会:政治,经济,思想
中世纪的城市:兴起条件、自治城市
拜占庭
俄罗斯
建立与发展
《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新法典》
衰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2022年浙江卷6月)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D.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根据“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可得出原来的公民法已经不适应罗马发展的需要,再结合“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可得出罗马万民法更适合罗马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成文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排除B项;习惯法已经被淘汰,排除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高考真题】
(2021年湖南卷)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根据“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可得出罗马法的调整是为了适应当地罗马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商业纠纷,因此法律也要适当的调整,C正确;材料只说债务关系转移,但私产的观念没有动摇,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出是保护谁,排除B;D项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D。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高考真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高考真题】
【2022年山东卷】如图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根据材料可知,法王支持城市自治运动来打击封建诸侯、改组御前会议加强王权、借联姻来扩充领土,都是为了加强国王的权力,B项正确;法王的这些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崛起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但不是其目的,排除AC项;庄园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王权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