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陈桥驿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新乡市封丘县的东南部,在黄河北岸,与七朝古都开封隔河相望
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宋史·太祖本纪》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 9 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宋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宋时期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论证宋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宋代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解决了唐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也造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的弊端,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认识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一)背景: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兵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2)建立: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
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
宋太祖赵匡胤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4)巩固: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3)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
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
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第一课时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旧五代史》
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欧阳修《本论》
思考:从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更替简表中可以得出宋初面临 哪些“弊”?(提示:政权建立者身份、政权存在时间)
(1)前代之弊:①方镇太重②君弱臣强③武将专权
2、宋初面临的政治之弊
在边境压力之下,宋代的内政选择空间有限,往往是在外交压力之下的一些不得已的选择。宋代的政治比较谨慎,比较因循,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面临的外部压力很大,生怕内部会再出问题。
——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淳化二年(991)宋太宗: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2)为抵御外忧需先防范内患
时间 建立者 政权
916 耶律阿保机 契丹国
960 赵匡胤 北宋
1038 元昊 西夏
赵匡胤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赵普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思考:赵普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央收权
3、制弊之策
《雪夜访普图》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前代之弊:方镇太重
(1)行政(夺其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二)措施
文官担任
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基本政策是一年一考,三年一任,任满三年就要换地方(也有很多由于当地父老强留朝廷恩准的时候)
(3)设置通判行监察之责,与知府、知州共同管理。
财赋
(2)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通判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的副官,与知州共同掌管户口、钱粮、赋役和诉讼等行政事务,并且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分化了知州的权力,与知州形成制衡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前代之弊:方镇太重
(4)军权(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兵权,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外重内轻
宋初20余万禁军京师附近驻扎10万地方要冲驻10万边境只有少数
守内虚外
(二)措施
②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③守内虚外的布兵策略,禁军护卫京师,并老弱残兵组建成厢军驻守边防,导致边防军备薄弱。
④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分散机构的权力 前代之弊:君弱臣强
地方之臣
唐中后期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县
府(州)
道
中央
尹(刺史)
县令
观察使
(节度使)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县
府州军监
路
中央
知县(县令)
知州
通判
帅司
漕司
宪司
仓司
(兵工民事)
(财赋)
(司法)
(救恤)
思考:对比唐代的“道”,北宋“路” 的设置有何独特之处?
(军储)
(财政)
(用人)
(1)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方镇太重—削弱地方
行政
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定期更驻
财政
军政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四监司
—监控各州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收 权
分 权
中央集权加强
三衙
(统兵权)
(调兵权)
副相
二府
三司
2、分散机构的权力 前代之弊:君弱臣强
中央之臣
相权三分(二府三司制)
各权再分(财政三分;行政、军政二分)
(2)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宋代的官职分官、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官”就是官衔,“职”就是职务。 “差”,临时“差遣” 某项具体任务,“有官无权”,“有职无权”。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君弱臣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唐:程序性分工(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事权性分工(权)---行政、财政、军政
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提高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县
知县
府州军监
知州
通判
路
三司(财政)
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军政)
台谏(监察)
御前会议
皇帝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提举常平司
提点刑狱司
转运使司
安抚使司
地方
中央
.
纵向集权
横向分权
收其财
三分相权
二分兵权(与三衙)
收其权
收其兵
精锐部队
财权
3、崇文抑武 前代之弊:武将专权
①以文制武: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宋太祖)“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真宗准备让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
统治时间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
唐 290 266 6603 23(进士)
宋 320 130 正奏名42588+ 314+(进士)
总数10万余
特奏名50352
元 98 16 1139 12(进士)
明 277 93 24624 89(进士)
清 268 114 26888 97(进士)
(据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整理)
3、崇文抑武 前代之弊:武将专权
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逐渐形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传统“家法”。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特奏名:多次落第的举人,达到规定的举数和年龄,即另立名籍奏申朝廷,参加殿试,称“特奏名”。经过简单考试,授予一定的出身。
②重视文治、重用文人: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③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
措施: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实行糊名法,科举更加公平公正。
宋太宗在位22年,举行8次科举考试,共取中6000余人。任用的宰相9人,科举出身的占6人。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
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州学、县学,传授儒学。私人创办的书院在两宋时期迅速发展。
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市嵩山南麓)并称宋朝四大书院。
意义: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文人治国——宋代的文官制度
原 因 ①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②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阀士族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③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④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表 现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
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的基本国策
影 响 ①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②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
收归地方权力
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地方
崇文抑武
1.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
1.分割宰相权力(行政、军政、财政);
2.行政军政财政又再次分权:增设副相、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下设三司;以台谏监察宰相。
1、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
2、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1、制定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夺其权(行政)
制钱谷(财政)
收精兵(军政)
祖宗家法的创建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太祖
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先朝庶政,书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
凡百机务,书有成归,谨当奉行,不敢失坠。
在于庶政,悉有成规,惟谨奉行,罔敢废失。
宋朝初年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祖宗之法”对宋朝的发展有何影响?
(三)影响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范祖禹《范太史集》
1、积极: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强化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散。 —《朱子语类》
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2、消极:①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使行政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②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北宋长期积弱局面。
③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边防危机、财政危机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 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宋真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统兵权与
调兵权分离
杯酒释兵权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四)特点:
1、宋辽关系:①早在北宋建立之前的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疆压力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 986年(雍熙三年)宋太宗派遣24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即雍熙北伐。杨业一部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满门忠烈杨家将
第二课时
③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大臣主张避敌,宋真宗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真宗御驾亲征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宋真宗
第二年,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议和赢得了政治安定,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争之苦。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 使辽兵安然脱险,得到了岁币。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①1038年,党项族的元昊称帝,国号大夏,
建都兴庆(今银川),史称西夏。
2、宋夏关系
赵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王朝,用宋人的话来说,“天下大势分为南北”,事实上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相对于宋朝来说,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党项民族建立的夏、女真民族建立的金,都不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已经成长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够与赵宋长期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
——邓小南
1044年,庆历和议(宋夏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称为“岁赐”。 1045 年,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恢复贸易往来。
②战:元昊脱宋自立,希望宋承认。宋朝出兵讨伐,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等三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
③和:战争破坏了双方的贸易,影响了西夏的社会生活,元昊主动提出议和。北宋软弱无力没有统一中原的雄心,也同意议和。
军力不振的关键在于最高统治层的战略决策失误,也可以说是太宗以来“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政策以及猜忌方针带来的严重后果。——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控制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更戍法
分散权力:枢密院、三衙二分军权
崇文抑武:罢免宿将兵权,重用文官
积弱
将不专兵
守内虚外
武将位低
3、边疆压力大的原因
(1)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弊端
(2)契丹族、党项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
4、“以钱财换和平”的认识
有一种想当然的看法,以为宋代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观点一:不可取:屈辱求和、财政受损。
观点二:有可取之处:受损有限;社会安定;榷场贸易;民族交融;生产发展。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44宋夏庆历和议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东京
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辽、夏对宋的战争只是兄弟之战,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但属于非正义战争(以劫掠为目的)
辽宋夏并立,是唐代以来各族之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的结果,也是边疆开发的体现。
1、冗兵: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北宋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二)财政危机
北宋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一个士兵募了来,轻易不脱行伍,直养到六十岁,还在军队里,其间只有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可用。三十岁到六士岁这三十年,他己老了。而且在军伍十年,精神也疲了。这样的军队,有名无实,于是只有再招新的。因此军队愈养愈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冗官:另外,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二)财政危机
(3)冗费: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加上岁币等支出,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复有恩荫。……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即一家兄弟子孙可出京官二十人,乃接次升朝。——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 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边防压力+养兵政策
冗兵
冗官
政府机构设置重叠
+
官僚子弟入仕泛滥
冗费
积贫
控制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更戍法
分散权力:枢密院、三衙二分军权
崇文抑武:罢免宿将兵权,重用文官
积弱
将不专兵
守内虚外
武将位低
加强中央集权
范仲淹
“庆历新政”
军队素质低
抑侥幸
三、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战争不断。
2、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3、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一)背景:
(1)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为
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2)新政主要内容:【条陈十事】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抑
侥幸(限制官僚滥进)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
(3)结果: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宋史·范仲淹传》
(二)基本概况
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等的管理与控制
3、目的:富国强兵
拗[niù]相公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果出现强制贷款)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结果与民争利)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果与民争利)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强兵效果不佳;加重民众负担。)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三)主要内容: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
王安石·熙宁变法
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王安石变法前后历时九年,支持变法者被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者被称之为“元祐党人”。
哲宗去世,太后向氏主政,旧党复起 。
向太后卒,徽宗亲政,重用蔡京,又行新法。
1、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作用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军队战斗力得到提升,北宋国力有所增强,扭转边防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2)弊端: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危机。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利用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2)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与破坏。
(3)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4)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宋神宗变法决心动摇,他去世王安石失去保护伞。
(四)评述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不 同 点 背景 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
目的 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统治危机
实质 一场封建化的改革 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相同点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有最高统治者支持;都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措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一)两宋的更迭:
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四、南宋的偏安
2、南宋的建立:1127年5月,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 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 后来高宗又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明人临摹南宋人画反映康王赵构受命为大元帅并梦见钦宗授予龙袍的图卷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到金国都城后,被令穿丧服,去谒见完颜阿骨打的庙宇,辱封为昏德公,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享年54岁
玉京曾忆旧繁华,
万里帝王家。
琼树玉殿,
朝喧弦管,
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
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
忍听羌管,吹彻梅花!
——这是宋徽宗(赵佶)写的
一首亡国蒙尘词。
(二)宋金关系:
1、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1)背景: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2)概况: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1140年的郾城大捷等重大战果。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金家营
北宋末年,金兀术率兵30万侵犯中原,一直杀到新乡。听说金兀术欲渡过黄河直取汴京,岳飞带领岳家军抢先渡过黄河,在金兵的眼皮底下,扎下18个营盘,构成了一道阻击金兵南渡黄河的强大防线。岳飞在新乡13年,打败了金兵。岳飞班师武昌后,他的大将王贵在此驻守。岳飞被害后,新乡人修建 “宋忠武穆王庙”(全国最早的三座岳飞庙之一)
饮马口
所谓饮马口就是岳家军平时放马饮水的地方。
(3)结果: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下令岳飞班师,以“莫须有” 的罪名将其杀害。
岳飞庙塑像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如何看待岳飞之死?
高宗当然不可能将岳飞释放,因为第一,他怕和议没法坚持下去;第二,释放岳飞意味着当初的兴狱即为有意制造的冤狱···第三,他怕岳飞怀恨在心,留下后患。 ——龚延明《岳飞》
从深层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团的集体迫害。
——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
岳飞之死,象征着宋朝建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
岳飞之死,既是宋初以来防范武将政策的延续,也是将从中御的绝妙注释。
宋朝皇帝对在外统兵的将领几乎一直存在不信任和猜忌,并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制度和办法制约、削弱将帅的指挥权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从中御”方略。所谓将从中御,就是皇帝和朝中大臣牵制和干预前线将领的军事指挥权。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势》
(1)时间: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2)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结果: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稳定后,将都城定在临安,偏安于江南;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3、南北对峙: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宋帝世代尊金帝为叔父或伯父,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2、绍兴和议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地方权重
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外部压力
防弊之政
控制地方
分散权力
崇文抑武
加强中央集权
“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南宋偏安
前代之弊
旧弊未除
新弊又起
解弊未成
循弊至亡
课堂小结
1.(2021·全国乙卷高考·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2.(2020·全国Ⅱ卷高考·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3.(2020·上海高考·5)右侧是哪
一朝代的疆域图
A.西晋 B.东晋
C.北宋 D.南宋
4.(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5.(2020·北京高考·5)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①实行均输法 ②兴建水利工程 ③鼓励百姓养马 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20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7.(2019·全国Ⅲ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8.(2018·全国Ⅲ卷·25)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9.(2017·北京高考·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