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30 15:4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社会救济与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目录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01
02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03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
概念解释
加强人口管理
便于征发赋役
保障社会治安
维持统治秩序
目的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萌芽:我们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得知,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较单一。这种户籍登记制度被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最初来源。
2.形成:(1)战国时,秦国的户籍制度相比其他国家是最完备。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
(2)《商君书》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1)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2)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户籍上的中国》
3.确立
4.冲击: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5.成熟: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发展:(1)宋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
(2)元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著色户计”。
忽必烈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材料 东晋给予北方移民安置点一郡、县的建制,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形成了州中有州,县中有县的“插花地”,同一地区出现了不同行政区划,造成地名系统的大混乱。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晋成帝时下令土断,将白籍用里伍形式重新编制,便之固定在土地上,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改籍当地州郡县。许多侨州郡县也被省并。但直道隋朝重新划定政区,大举省并州县,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才根除掉侨置州县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分析东晋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
(1)当时南方远远落后于北方东晋时期因人口减少,为了招募流民进行生产,对流民给予免除赋役的优待。(2)户籍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主要依据,只有将南迁的人口进行了登记,才会将其纳入以后征收赋役的范围。
4.冲击: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5.成熟: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发展:(1)宋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
(2)元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著色户计”。
忽必烈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6.削弱:明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黄册”。
7.停编:清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
——《大明会典》卷二十
乾隆皇帝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总结
战国
编排民户,逐步确立。
秦朝
分类登记,加强管理。
汉朝
编户齐民,征派赋役。
隋唐
大索貌阅,管理严格。
宋朝
户分主客,主户纳赋。
元朝
职业定户,世代相袭。
承袭元制,里甲为基。
明朝
管理松弛,永停编审。
清朝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
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弛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
原因
地域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
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多重性: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
特点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交通要道十里设一亭
乡里制度
皇帝
中央政府




三公九卿
郡守
县长(令)
三老、啬夫、游徼
里正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十家牌法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里甲制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北宋
保甲制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特点: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作用: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保证了赋役征发,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原因: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②自然灾害发生,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作用:①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②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3)历代社会救济:①政府救济②社会力量救济救济
社会救济
地位 举措或组织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 宋朝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实施者
慈善组织 辅助, 明清兴起 善堂、善会
社会优抚
朝代 措施
尊敬、赡养老人 秦汉 鸠杖
明初 月供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唐朝 养病坊
宋朝 福田院
元朝 众济院
明清 养济院
鸠杖
古代政府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的差异
1.地位:
政府救济:掌握大量资源,处于主导地位。
民间社会救济:处于辅助地位。
2.重点:
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民间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等。
养病坊
材料:荀悦所言:“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基于此种认识,中国古代一切社会生活都被吸纳进以王权为核心格局内,……在古代统治者心目中,民众既是政治社群中必须由贤者统治和教化的群体,他们天然地处于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最底端,同时,精明的统治者们也没有把民众改变自身命运的通道完全关闭,通过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文官选拔、考核及奖惩制度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有效流动。除此之外,以士人为主体的乡绅阶层成为连接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于是,朝廷政令止于府、县而又不失之于民众的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图景的一大奇特象。……当儒学话语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外儒内法、兼及百家的治国形态在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德主刑辅、宽严相济的治国策略被统治者们运用得炉火纯青。——摘编自王光《中国传统国家治理及其近代变革》
★结合材料与所学,说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
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③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
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1.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
2.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
3.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
4.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
5.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
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1.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皇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这根本上反映了( )
A.书写载体影响户籍管理方式
B.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
D.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
B
2.唐代规定两京及州县郭(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它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即里正、坊正、村正,以司督察,负责“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等工作。由此可见,唐朝的基层制度(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拓展了地方的制度管理
C.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D.造成了地方藩镇势力割据
C
3.开皇15年,隋文帝下令在西北地区实行义仓管理试点:将这里的义仓改由州或县管理,义仓粮食由劝募形式变成按户等定额征收,即上户不过1石,中户不过7斗,下户不过4斗。后来隋朝中央政府逐渐在其他地区将其推广。这一变化( )
A.使得义仓管理的层级下移
B.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C.不利于义仓发挥赈济功能
D.社会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D
4.《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
B.贫苦无依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
C.真正解决了贫苦无依之人的温饱问题
D.《大明律》以严刑峻法维护其统治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