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29张PPT)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29张PPT)部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1 09:3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芣苢
课前导入劳动最光荣
劳动是最美的,
是因为辛勤的劳动
绽放了嫣然的花朵,
结出了累累硕果;
劳动是最美的,
更是因为那辛勤的劳作中的痴痴执着,
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
以及它所带来的希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
走进杨万里的《插秧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节奏,体会不同诗歌的形式特点。
2、通过诵读,描摹劳动场景,鉴赏诗歌语言、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中的劳动热情,理解劳动精神,感悟劳动者的勤奋乐观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在朗读中把握诗歌思想上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体会诗歌中的劳动热情,把握劳动精神的内涵。
作者作品简介: 国风.周南.芣苢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车前草)是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 ,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插秧歌》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代表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
学习活动:诗歌诵读
这两首诗歌诵读重点应注意什么?
1、读准字音
2、把握好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3、注意轻重音
助词适当轻读
动词适当重读
4、读出劳动的欢欣和内心的热情。
一、自由诵读诗歌
二、全班齐读诗歌
三、诵读大比拼
女生诵读《芣苢》男生诵读.《插秧歌》
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
学习活动三:文本研习
分组探究,思考问题
1、你觉得《芣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主要表现一个什么样主题?
1、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出了劳动成果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力热情。
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几个字体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2、不能。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一个手提起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一个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
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雨中插秧图
一、
3、《插秧歌》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3、全诗围绕一个“忙”字来描绘。首联以极其通俗生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了雨势之猛,上下两句表现也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忙碌精神。
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一会,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唤”与“不答”,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抢插还没结束,种下的秧苗也尚未挺拔,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他们糟蹋庄稼。”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的形象。
4、这首诗是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有人认为是游离诗外,你怎么看?
4.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暗示抢插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再一次朗读两首诗歌
习主席寄语
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在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
课内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