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5课《古人谈读书》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课外类文阅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_种意思。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
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二、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尝:____________; (2)专一:____________;
(3)漫浪:____________; (4)急:____________。
5.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 。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此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写一句和读书有关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完成习题。
古人谈读书
【甲】敏而好学,不耻(chǐ)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乙】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阅读链接】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8.“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B.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C.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D.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9.下面句子的“下流”与【乙】文中的加点词“下流”的意思相同的是( )
A.他居然连这种下流的话都能说出来,真是个无耻之徒。
B.此地位居长江下流,水势不可阻挡。
C.这种行径只能说明他们的卑鄙和下流。
D.这次比赛中,最下流的作品都比往年的好。
10.我们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往往还能衍生出一些成语,如从【甲】文中我们积累了:学而不厌、_________、_________等,【乙】文中有:_________、_________,【阅读链接】中讲的故事演变成一个成语_________。
11.关于【甲】【乙】两篇短文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不要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请教。
B.“诲人不倦”,是对学习知识的人说的。
C.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志”“识”“恒”缺一不可。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是知识。
12.【甲】【乙】两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就是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你从下面句子中选出无关读书的一项( )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C.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D.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13.古往今来,读书一直是人们恒久的话题,【阅读链接】中匡衡读书的故事就一直被后人传颂,你还能写出两个名人的读书故事吗?(提示:用一句话写明人物、事件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③ 2.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3.BC
【解析】1.考查学生对字词释义的理解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相关语境判断字词释义即可。
“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故”意思是:原来的,从前的,旧的。应选第③种意思。
2.考查学生句子翻译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②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3.考查学生对句子理解能力。
理解句子指的是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有时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表层意思就是指根据字面所表达的,深层意思是指句子所包含的感情,观点,议论或主旨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故选:BC。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 (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4. 曾经 专心致志 随随便便地读 重要 5.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意思: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6.学习了本篇文章,我明白了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认真,做到心眼合一,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有收获。 7.书犹药也,可以医愚。
【解析】4.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词语的理解,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完成。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尝:曾经。
(2)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专一:专心致志。
(3)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漫浪:随随便便。
(4)心到最急:心到最重要。急:重要。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反问句是: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思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6.本题考查了对主题的理解及表达能力。
结合对文言文的理解及自己的学习实践说说自己的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学习了本篇文章,我明白了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认真,做到心眼合一,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有收获。
7.本题考查了对修辞手法的应用。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可自己写一个关于读书的比喻句。
示例:读书像品茶,回味无穷。
【点睛】参考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8.C 9.D 10.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河伯观海 井蛙窥天 凿壁偷光 11.C 12.C 13.东汉的孙敬总是废寝忘食地读书,为了不让困意影响自己读书,他用一根绳子分别绑在房梁和自己头发上,这样一来,他打盹时就会被拉扯头发,马上就清醒了;战国时的苏秦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准备了一把锥子,困了就往自己的大腿刺一下,这样就可以继续读书了。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朗读节奏的划分,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能破坏相对独立完整的意思。
题目中句子的意思是:有恒心的人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恒者”是一个意思完整的词组,表示有恒心的人,需要在词组后断句。“则断无不成之事”也是一个意思完整的词组,指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这个词组是句子的结尾部分,不需要断句。因此,这个句子可断句为: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9.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1、联系上下文。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3、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让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4、拆分法。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可以先把词先拆开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
【乙】文中“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的意思是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这里的“下流”表示下等的意思。
A.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居然说出这种不正派的话,真是个无耻之徒。结合句意可知,这里的“下流”表示卑鄙、不正派。
B.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地方谓语长江的下游。这里的“下游”表示江河的下游。
C.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行径只能说明他们的卑鄙、不正派。结合句意可知,这里的“下流”表示卑鄙、不正派。
D.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次比赛中,最下等的作品都比往年的好。结合句意可知,这里的“下流”表示下等,与【乙】文中“下等”的意思相同。
10.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成语,能够根据句子写出相应的成语。
不耻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河伯观海:启发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盲目自大。
井蛙窥天: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
A.结合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可知,“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B.结合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可知,“诲人不倦”的意思是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由此可知,这句话是对教知识的人说的。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文言文中“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一句可知,作者认为读书人“志”“识”“恒”缺一不可。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其中,最后一个“知”通“智”,表示智慧的意思。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12.本题考查名人名言的理解与分析。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宋代朱熹所写的《观书有感》,全诗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后两句诗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与读书的内容有关。
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出自宋代朱熹所作的《读书有三到》,文章启示人们读书需要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由此可知,该句与读书的内容有关。
C.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出自宋代朱熹所写的《劝学诗》,全诗为: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古诗大意为: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古诗前两句强调了时光易逝,要珍惜每一段时光。由此可知,该句与读书无关。答案应选C。
D.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意思是读书的方法是在于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来,由浅入深,读熟之后再认真去思考。该句强调了读书的方法,与读书有关。
13.本题考查名人故事的积累。
根据题目要求,用一句话写明与读书有关的名人故事,例如“悬梁刺股”的故事:东汉的孙敬总是废寝忘食地读书,为了不让困意影响自己读书,他用一根绳子分别绑在房梁和自己头发上,这样一来,他打盹时就会被拉扯头发,马上就清醒了;战国时的苏秦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准备了一把锥子,困了就往自己的大腿刺一下,这样就可以继续读书了。
【点睛】【甲】文大意: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把所学知识默默地记载心中,勤奋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
【乙】文大意: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阅读链接】大意: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