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考古发掘表明,良渚古城四面城墙上各有2个水城门,城内由二纵二横相交的水路组成近似“井”字形路网,把宫殿区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已经形成规范的“井”字形道路网,宫城位于“井”字形道路网的中部,这种样式的道路网后来成为古代都邑道路的规制。这说明( )
A. 古代城市起源于良渚文明 B. 礼制思想影响古代都邑建造
C. 古代路网均为“井”字形 D. 早期城市建设初显国家特征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主张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 )
A. 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 B. 选拔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C. 推行不别亲疏的严刑峻法 D. 施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B. 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 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 D. 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有学者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强调( )
A. 七国之乱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 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 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 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
A. 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 B. 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
C. 说明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D. 指出了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
在古代,“佛教对中国的哲学、艺术和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不像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 佛教教义很难得到普通百姓的接受 B. 佛教的传播受到历届统治者的压制
C. 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D. 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抵制
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 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 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 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 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正朔(历法中一年的第一天)的发布与接受是关系到王朝治权能否实现的问题,自古就为王朝统治者所重视。宋初,高丽一直奉中原正朔;辽圣宗时打败高丽,高丽被迫奉辽的正朔;后来高丽打败辽国,请求复奉宋朝正朔;宋真宗天禧年间,辽再次征服高丽,以后百余年高丽都奉辽的正朔。高丽不断改奉正朔的历史反映了( )
A. 高丽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 高丽自身无力制定历法
C. 高丽政权动荡更迭频繁 D. 辽宋争夺历法的主导权
“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侵,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这一史料可以佐证( )
A. 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 B. 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
C. 南宋前期的失利与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 D. 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
陆羽《茶经》在评价浙东茶叶时认为越州茶为浙东最佳,不过与浙西及宣歙(安徽南部)茶相比,越州茶质量明显低许多。然而到了北宋,越州“地产茶最佳,其芽纤白而长”。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代( )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农业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C. 城镇经济的高度繁荣 D. 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实现
宋代东京的富人们“衣不肯著布缕细绢、钠絮组敝、洗灌补绽之服,必要绮罗绩毅、绞消靡刚、新鲜华架、缔增绘画”,即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到了节庆日亦“新洁衣服,把酒相酬”。这反映了宋代( )
A.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动 B. 城市消费市场较为活跃
C. 理学观念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D. 积贫积弱局面得以改观
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更为突出,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
A. 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B. 推动了理学官方哲学地位的确立
C. 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D. 反映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的缓和
“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
A. 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 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C. 积极缓和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 D. 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材料反映了( )
A. 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 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 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 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掌的密奏,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 )
A. 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B. 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
C. 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 D. 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某学者认为,清代朝廷屡施“海禁”,即使允许海外通商,也把它当作“朝贡贸易”或是“恩及夷邦”的皇威体现。官方控制的外贸只是被动的待客上门交换,非官方的私人贸易成为“非法”的走私行为或限量限品种的有限交易。这反映出,清代“海禁”( )
A. 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B. 旨在维护国内正常的商业贸易
C. 以稳定农业为根本的出发点 D. 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徐霞客游记》中的《粤西游记三》记载:“既而又南一里,过按察司……转而西向后宰门内。靖藩方结坛礼《梁皇忏》,置栏演《木兰传奇》,市酒传餐者,夹道云集,静闻果在焉”这一记载有助于了解明代( )
A. 昆曲艺术的产生发展 B. 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C. 地方监察体系的完善 D.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清朝中期,市场中出现了一些帮派性质的劳动力群体,如典当司柜(保管当品)大多是徽州人,镊工多为句容人,绍兴人大多是银匠或师爷(官府幕僚),江西人多是漆匠,后高人善于养蚕,南浔人则更加擅长缫丝。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表明手工业生产区域分工显著 B. 限制了市场的竞争理念的发展
C. 有利于区域间技术的交流融合 D. 促进了地域性商帮的迅速崛起
福建巡抚徐继畬在1848年完成的《瀛寰志略》中有这样的叙述:“华盛顿,异人也……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据此可知徐继畬( )
A. 具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B. 对美国侵略我国的野心认识不足
C. 批评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D.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启蒙意识
1843年,中英双方议定了《过境税声明》,依据《南京条约》中关于协定关税等多项规定,声明“中国内地关税定例本轻,今复议明内地各关收税,洋货各税,一切照旧轻纳,不得加增。”这一声明( )
A. 使英国资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B. 使英国商品完全不受内地控制
C. 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D. 提升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口,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洪秀全曾将洋人过境说成是“兄弟团圆”,言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衷心归顺成藩属,替爷替哥杀妖魔”。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
A. 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愿望 B. 与英法合作共同反抗清朝
C. 继续秉持传统宗藩观念 D. 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相同
1853年,杨秀清致英国公使的诰谕赋予外国人自由出入经营商业的权利;洪秀全也曾发布诏令,任命美国人罗孝全为太平天国的外务丞相,管理对外事务,但都没有得到西方列强的正面回应。这说明( )
A.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走向 B. 太平天国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 西方列强与清政府已经勾结 D. 外交政策受到外交理念影响
1902年成立的《大公报》对当时的学堂体育教学给予极高的关注。如,广泛报道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也针对性地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这反映了当时有识之士( )
A. 积极倡导“尚武救国”的精神 B. 主张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C. 为推动维新变法进行舆论宣传 D. 批判传统的“轻武重文”旧观念
日俄战争(1904~1905年)后,中国的立宪运动风起云涌。立宪派与工商业关系密切,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多为立宪派发动。文化领域的学堂、报刊、著译等新型文化事业,立宪派也比革命派影响大得多。这反映了当时( )
A.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 君主立宪理论在全国深入人心
C. 新文化运动已经揭开了序幕 D. 西方民主观念的影响日益扩大
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 )
A. 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B. 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
C. 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 D. 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其次是权力集中。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而采取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在清代,冰嬉是大型宫廷冰上活动的统称,每至冬日,皇帝亲自阅视大规模冰上射箭和冰嬉表演。满族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善于北方冰雪条件下的骑射、滑雪冰等,逐渐强大后入主中原、一统中国。乾隆帝曾言:“冰嬉盖以肄武习劳,隐寓练戎之意,不徒供岁时娱玩也。”可以说清代的冰嬉属于一种军事体育的性质。冰嬉仅供皇家娱乐,不允许民间观赏,后随清政府国力日衰而中断……
——摘编自叶榕《弋射、马术、蹴鞠……传统艺术中的竞技与体育》
材料二
溜冰新潮是在清末中西方文化冲突碰撞中形成的……溜冰打破长幼、男女尊卑界限,向所有人开放了一个转向自由、平等、共情、共融的文化秩序。在国势衰弱的背景下,“体格落后的民族”与善于溜冰的西洋各国进行对比,溜冰与否成为民族兴衰的“明证”,被社会精英看做“保国保种”的途径。1922年北洋政府将滑冰(溜冰)等现代体育项目陆续纳入体育课程。“身体——国家”的身体观实则是儒家“修身——治国”的身体观的转译,个人与家国观念从儒家转向了近代民族主义,溜冰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推进了民众日常生活,逐步形成了国家、社会精英与民众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秩序和现代国家建构的文化实践。
——摘编自杨宇菲、张小军《文化共融:中国近代冰雪大众文化与社会转型》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朝初期与晚清民国时期冰上活动的不同之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时期溜冰新潮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在琅琊台石刻中写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公元前214年,秦征服百越,增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秦朝在岭南驻守50万兵力,与土著杂居。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以守为战要与走精兵之路相结合,实行内守与外攻相结合的海防战略,“内守既固,乃御外攻”。1868年,丁日昌在《海洋水师章程》中指出:自从中国海疆受到挑衅,中国水师无御敌能力,水师的船不及西方的轮船,沿海的炮台也无所用,沿海兵制散而无统。洋人游弋海上,由一路伺隙进攻。中国必须处处设防,不能互为援应,所以不能取胜,应该变通旧制。丁日昌建议清政府:购置兵轮;创立三洋海军,分区设防;在沿海改筑西式炮台;设机器局,不但制造轮船、枪炮,还要发展民用工业。
1907年,时任练兵处提调的姚锡光奉命拟制海军复兴计划,他提出海权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国家主权。之后,他在《筹海军刍议》中指出:当今各国激烈竞争的关键是海军。以前我国只有海防而没有海战,而当今“寰球既达”,我国不能“长驱远海”,就不能控制近洋。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秦朝保障海疆安全的措施,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梳理晚清时期海洋安全意识的演变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和解析
1.D【解析】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主旨,也不符合史实,故不选A。
B.材料未体现礼制思想,故不选B。
C.“古代路网均为‘井’字形”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故不选C。
D. 根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城“井”字形道路网成为古代都邑道路的规制,体现了早期城市建设初显国家特征,故D正确。故选D。
2.B【解析】B.题干“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现了“尚贤”思想,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故B正确。
A.墨子主张兼爱,是小生产者代表,维护等级秩序与其立场不符合,故排除A。
C.严刑峻法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故排除C。D.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故排除D。
3.D【解析】D.题干指出竹简与细绢的不足,指明了改进造纸术的原因,故D正确。
A.蔡伦是改进造纸术,而不是“发明”造纸术,故A错误。
B.题干中未涉及选项描述的信息,故B错误。
C.题干中未对原料选择与成本计算之间的关系进行叙述,故C错误。故选D。
4.C【解析】C.题干的意思是“君主不做君主的事情,臣子不尽臣子的本分,藩镇不听话,有权的大臣很嚣张,唐朝灭亡后有五代之乱”,故强调的是由于伦理纲常的破坏,才导致天下混乱的局面.故C项符合题意。
A.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排除A。
B.本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排除B.
D.本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故选C。
5.B【解析】A.题干主旨并非强调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故排除A。
B.根据题干信息“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可知,贫家子弟也有可能通过科举制做公卿大官,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此项结论,故排除C。
D.题干信息并未体现世家大族对选官权的垄断,故排除D。故选B。
6.D【解析】D.根据“它并不象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可知,这说明佛教不能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儒家思想的抵制,故D正确。
A.佛教在中国传播,被很多普通百姓接受,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故A错误。
B.南北朝时期,历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故B错误。
C.结合所学,隋唐时期出现儒佛道三教合的局面,故“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表述错误,故排除C。故选D。
7.A【解析】A.从题干可以看出最早的塔是源于印度,形似一个半圆的土堆,后来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技术,才形成了后来的佛塔,说明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建筑艺术,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故A正确。
B.佛教并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B错误。
C.题干中并没有反映出中国墓葬形式的特点,而是强调塔的特征,C错误。
D.题干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宗教信仰对民众生活的影响,D错误。
8.A
9.A【解析】A. 材料表明金军不能有效南侵,同时南宋不足以打败金国,此后一年,绍兴和议签订,故可以说明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故A正确。
BCD.此三项表述材料未体现,故不选BCD。故选A。
10.A
11.B【解析】B.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在宋代的东京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表现出强烈的消费欲望,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城市消费市场较为活跃,故B正确。
A.消费行为不一定受政府控制或影响,题干无法体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故A错误。
C.题干与理学无直接关联,故C错误。
D.此项不符合宋代史实,故D错误。 故选B。
12.C【解析】材料反映了南宋初期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文人士大夫的忠君爱国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庙堂”情怀和“义理”倾向在文学创作愈发成为突出特色,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排除。
最高统治者对理学的重视成为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主要原因,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
宋代内忧外患的局势并未缓和,而是越来越严重,D项错误。故选C。
13.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的意思是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这是人的正常情感;“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的意思是如果富贵是可以求取的,即使去做地位低下的工作去求取,也在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的意思是遵循天理,则不追逐利益,却没有不得利的。遵从人的欲望,则追求利益不得,而祸患已跟随而至。综上可知,朱熹主张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未体现“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未体现“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除D项。
14.C【解析】C.根据题干“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在加强君主专制的程度上比内阁制更进一步,军机处设置之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皇帝掌握决策权和行政权,这是古代政治的一大变革,故C项正确。
A.明代的内阁不是官方正式机构,其职能只是皇帝在决策时进行咨询,因此内阁制不是宰相制的继承,故A项错误。
B.清代设立军机处,一切大事均由皇帝独断,大臣不得参与决策,因此成为“私下的秘密”,但这并不是说军机处是私密行政,它的机构设置是公开的,故B项错误。
D.从“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军机处在加强君主专制的程度上比内阁制更深,选项说法无误,但是并非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故选C。
15.D【解析】D.题干中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并成为内阁的特权,与明代中后期政治变化有关系,由于密揭涉及内容多且重要性强,故显示了内阁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A.密揭是内阁一贯拥有的权力,不能说明职能发生重大转变,排除A项。
B.项不符合内阁制的特征和属性,排除。
C.“政治体制僵化”一般指拘泥旧制,缺乏灵活处置权力,导致政治运转丧失活力,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项。
16.D【解析】A.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不选A。
BC.海禁政策旨在维护封建统治,也是其出发点,故不选BC。
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代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故D正确。故选D。
17.B【解析】B.据题干“靖藩方结坛礼《梁皇忏》,置栏演《木兰传奇》,市酒传餐者,夹道云集,静闻果在焉”可知当时粤西地区的市井生活,所以这一记载有利于了解明代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故选B项。
A.昆曲产生于江浙地区,与粤西地区无关,故排除A项。
C.题干反映的是市井生活,和监察体系无关,故排除C项。
D.题干反映的是粤西地区市井生活,并非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故排除D项。
18.B【解析】由材料“帮派性质的劳动力群体”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劳动力垄断现象,而垄断性的组织不利于竞争观念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垄断性的劳动力,而且典当司柜和师爷并不是手工业生产领域的,.故A项错误;材料仅强调劳动力的垄断并没有强调这些劳动力怎样进行技术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言及地域性的商帮,故D项错误。
19.D【解析】A.该项“崇洋媚外”的说法错误,故A错误。
B.题干与美国侵略中国的野心无关,故B错误。
C.徐继畲属于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维护的是清王朝的统治,故C错误。
D.根据题干“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可知徐继畲赞扬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一定的启蒙意识,故D正确。
故选D。
20.C【解析】A.英国资本在中国的地位在材料中未体现,故不选A。
B.英国商品完全不受内地控制的说法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故不选B。
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侵略者在控制了五处通商口岸的货物进出口税率之后,又利用《过境税声明》对中国内地关税强加干涉,从而使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受到损害,故C正确。
D.《过境税声明》使中国产品失去了关税的保护,严重削弱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出口,故不选D。故选C。
21.C【解析】A.从题干可以看出太平天国仍然把西方列强看成是藩属国。这不是平等的外交观念,故排除A。
B.太平天国并没有和英法合作,故排除B。
C.题干明显反映了太平天国仍然秉持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和思想。体现了传统的宗藩观念,故C正确。
D.题干看不出太平天国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完全相同,故排除D。故选C。
22.A【解析】A.题干反映太平天国希望靠走亲西方的外交路线,但却末得到西方正面回应,说明西方国家的外交利益决定了外交政策,故A正确。
B.题干“管理对外事务”说明太平天国具有一定的近代外交观念,故B错误。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公开勾结,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
D.题干未涉及外交理念的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23.A
24.D【解析】A.立宪派在20世纪初很活跃,他们属于资产阶级,希望改革内政,发展工商业和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他们并不赞同武力革命,认为循序渐进的改革更好(立宪派的人数和影响力都超过革命党)。故A错误。
B.君主立宪理论在清末并没有在全国深入人心,故B错误。
C.新文化运动大约是在1915年到1920年代初期,故C错误。
D.20世纪初的立宪派,创办工商业和新式学堂,发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报刊书籍,发起立宪运动、抵制洋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都反映了他们深受西方民主观念的影响。故D正确。故选D。
25.B【解析】AC.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故不选AC。
B.题干中清政府既照顾到新学堂毕业生,又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有利于社会稳定,故B正确。
D.清政府尽量安排原有举贡生员,不能体现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故不选D。故选B。
26.(1)主要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掌控地方赋税;等。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积贫积弱埋下了隐患。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7.(1)清初冰嬉活动是封建国家自身历史和现实发展的结果;晚清民国溜冰新潮深受列强侵略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清初冰嬉为政府主导;晚清民国溜冰为政府、社会精英、普通大众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清初冰嬉服务于儒家道德体系;晚清民国溜冰体现近代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清初冰嬉具有军事体育性质;晚清民国溜冰属于大众文化活动。
(2)影响:促进近代中国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推动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转变;推动思想解放、推动民众救亡图存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发展;推动向近代社会转型。
28.(1)措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明确宣示东海、南海以及北方的统治范围,并在东海立界碑,在沿海地区设郡,派军队驻守,加强对海疆的管辖。意义:实现国家对沿海地区的统一管理,初步奠定了我国海疆的地理范围。
(2)梳理历程:晚清对于海洋安全观念由以守为攻到加强海防到捍卫海权的演变过程。
原因示例:鸦片战争后,列强以“船坚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海防的重要,魏源主张海防要以守为主的思想,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再一次从海洋侵华,中国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的洋务派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并接受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轮船,北洋、南洋等三支近代海军,加强海防的建设。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失败,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随着清政府与西方往来增多,国家主权观念传播。20世纪初,清末新政过程中筹划重建海,进一步认识到海权是国家的领土主权,提出捍卫海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