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30 16:3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秦军氾南(sì) 夜缒而出(zhuì) 佚之狐(yì)
B.共其乏困(ɡòng) 若不阙秦(quē) 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 杞子(qǐ) 杨孙戍之(shù)
D.逢孙(fénɡ) 微夫人之力(fú) 失其所与,不知(zhì)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以:连词,因为
B.臣之壮也 之:结构助词,的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焉:语气词,表陈述,啊
D.吾其还也 其:表示祈使,相当于“当”或“可”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微斯人,吾谁与归
D.又欲肆其西封 吾其还也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吾不忍其觳觫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8、下列加粗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
A.郑既知亡矣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9、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军汜南 ②敢以烦执事 ③以乱易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军队 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③取代 ④替
B.①驻扎 ②执掌事务 ③交换 ④被
C.①驻扎 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③取代 ④给予
D.①军队 ②管理事务 ③交换 ④是
10、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1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1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姓联姻。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师”,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泛指军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13、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后,你一定为烛之武的事迹所感动。如果烛之武被推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代替组委会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14、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5、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没有
D.故愿望见太后 愿望: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17、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乙文燕后远嫁,赵太后思念她,并每次祭祀时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这说明赵太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
C.乙文触龙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戒备心极强的太后心情有所缓和。
D.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文本,内容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烛之武和触龙两位主人公出场的背景、形势各不相同,但都通过个人的努力达成了最终的目的。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19、烛之武从什么角度离间秦晋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2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2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氾”应读fán;B项,“共”应读gōng;D项,“逢”应读páng。故选C。
2、答案:B
解析:B项,“之:结构助词,的”错误,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A项,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代词,指晋国想得到的土地;B项,以:连词,表因果,因为/以:连词,表承接;C项,两个“微”都是“(假如)没有”的意思;D项,其:代词,它/其:语气助词,还是。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A项,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B项,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项,古今都指“因恐惧而战栗”。故选D。
5、答案:D
解析:D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之”也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之”是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之”是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故选C。
7、答案:D
解析:D.“厌烦”错误。“厌”,通“餍”,满足。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略微”错误。“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故选D。
8、答案:A
解析:A.亡:灭亡。B.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C.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D.军:名词作动词,驻扎。故选A。
9、答案:C
解析:①军:驻扎。句意: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②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句意: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③易:取代。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④为:给予。句意:并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故选C。
10、答案:D
解析:D项,“以乱易正,不武”为判断句,意思是“用混乱相攻来代替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故选D。
11、答案:B
解析:A项,“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郑伯”是“言”的状语,应在“言”的前面。B项,“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语意上,“何厌”是“有”的宾语,应在“有”之后。C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君”是“有益”的状语,应在其前面。D项,“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晋”是“无礼”的状语,应在其前面。故选B。
12、答案:A
解析:A项,“《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表述错误,《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细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故选A。
13、答案:示例一: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机智善辩。你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忘我、殒身不恤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天地可鉴。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
示例二:国家有难,你深明大义,挺身而出,不计较个人得失,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你不卑不亢,措辞得体,凭借机智与勇敢,保郑国一时平安。
示例三:面对秦、晋攻郑的定局,你力挽狂澜,在稳固的秦、晋联盟中找到缝隙。笃大志而不易,临强敌而无惧,凭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一人抵千军,你是国家的骄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后,你一定为烛之武的事迹所感动。如果烛之武被推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代替组委会给他写一段颁奖词”,这是以拟写颁奖词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先明确颁奖词的一般写法,包括哪些内容,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要注意的点是什么,然后回顾烛之武所做的事情,在这一事情中的表现如何,所做事情的价值如何,影响如何,表现出的精神是什么。事件是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兵,解除郑国的危难,而在这一事件中烛之武表现出的是一腔爱国热忱,是临危不惧的大义凌然,是力挽狂澜的惊人气势。考生要紧扣人物的典型性、表达的多样性、主题的感染性这三大方面来给颁奖对象“颁奖”,还要注意句式内在的一致性,能够综合运用各种修辞,同时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要,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14、答案:观点一:他是一个志士。“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观点二: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观点三: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观点四: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品质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熟知烛之武的事迹,通过他的事情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回答本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看法,认为他是“志士”、“勇士”、“辩士”或是这三种品质均具备都可以,然后结合他的事情分析是怎样一个人。如:一、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二、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三、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四、《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以上四种答案选其一即可。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媪”是主语,“尊”是谓语,“长安君之位”是宾语,句意和语法结构完整,应在“位”后断开。排除AD。“多予之重器”,“多”修饰“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愿望”,愿,想、希望;望,看望。句意:所以想来看望太后您。故选D。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说明赵太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错误,由文中“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可知不能说明赵太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故选B。
18、答案:(1)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共”,通“供”,供给;“行李”,使者。(2)“而”,转折连词,却;“挟”,拥有;“重器”,贵重的宝器。
解析: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左师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19、答案:两个角度:(1)晋曾经背信弃义,烛之武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2)晋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烛之武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分析,晋曾经背信弃义,烛之武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根据“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分析,晋国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烛之武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应对称,“厚”后面不应停顿,排除AC;“如涕唾”是像鼻涕唾沫,“涕唾”作“如”的宾语,其后宜断开,排除B。故选D。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故选C。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B.“烛之武反客为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晋国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将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并没有“反客为主”。故选B。
23、答案:(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2)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乏困”,缺少的资粮;(2)“东”“西”,名词状语,在东边、在西边;“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前“封”)把……当作疆界/(后“封”)扩充疆界;“阙”,侵损、削减。
参考译文:
(一)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二)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开,(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