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18-2019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18-2019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16 14:08:11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18-2019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娄底)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这个学校是(  )
A.京师大学堂 B.时务学堂 C.黄埔军校 D.京师同文馆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由此判断这是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选项B时务学堂,是维新派最早一批建立的新式学校;选项D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结合所学可判断该学校是黄埔军校。
2.全国人大决定将12月13日作为国家公祭日,与之相关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
A.旅顺大屠杀 B.卢沟桥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济南惨案
【答案】C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2014年2月,我国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长达六周的时间内,共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C项南京大屠杀是与全国人大决定将12月13日作为国家公祭日相关的主要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及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能够再次合作,共赴国难的原因是(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中美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国共两党的矛盾消除了
D.中日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危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社会主要矛盾,为维护民族利益,国共两党能够再次合作,共赴国难。
D项中日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赴国难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
4.(2018八下·武邑开学考)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有段文字描述了1935年底的一件大事:“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他的这一记录见证的是(  )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 九运动 D.西安事变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时间提示:1935年底。还有“青年团体”、“游行示威”等关键词,结合课本所学,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请愿,他们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在北平学生的影响下,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学生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 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C符合题意;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A不合题意;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B不合题意;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一二 九运动的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5.(2018八下·河东开学考)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迷梦的战役是(  )
A.第三次长沙会战 B.武汉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淞沪会战
【答案】D
【知识点】淞沪会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淞沪会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淞沪会战的时间、结果和意义。
6.(2018八上·濮阳开学考)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图片所示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与抗击外来侵略无关;
B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与抗击外来侵略无关;
C项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体现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与题意相符;
D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与抗击外来侵略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另外向学生说明,中日双方在卢沟桥的反复争夺时,日本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激战中,佟麟阁腿部负伤,仍坚持率部作战,壮烈殉国。二十九军师长赵登禹也英勇牺牲。师长赵登禹指挥部队奋起反抗,先后为国捐躯,为了纪念两位民族英雄,在北京设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本题难度适中。
7.(2018八上·姜堰期末)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歌曲中的历史。下列歌曲与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义勇军进行曲》——抗日救亡
B.《卢沟桥歌》——国民大革命
C.《十送红军》——红军长征
D.《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
【答案】B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歌》一首反映“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歌曲;因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民族抗战的起点,所以《卢沟桥歌》并不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而选项ACD这三组的歌曲与史实搭配是正确的;因此歌曲与史实搭配不正确的只是选项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卢沟桥歌》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国民革命是1924年—1927年。
8.(2018八上·潮安期末)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国民政府北伐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谈判
【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A项国民政府北伐和抗日战争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局部抗战爆发,不符合题意。
C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符合题意。
D项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9.(2018八上·沭阳期末)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两次联手,共御外侮,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八路军新四军改编完成
C.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
D.淞沪会战的爆发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联手,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对比学习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有关知识。
10.(2018八上·郑州期末)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①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②八一三事变爆发
③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④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通电,疾呼“平津危机!华北危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②八一三事变爆发1937年;③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④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通电,疾呼“平津危机!华北危机”1937年;因此只有选项④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二、材料分析题
11.(2017八上·洪泽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材料二:“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材料一是什么事件后“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蒋介石的这个命令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2)“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什么?
【答案】(1)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2)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知识点】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方针,密电张学良不抵抗;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蒋介石密电张学良不抵抗的这个命令造成东北三省沦陷;
(2)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抗日战争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旨在通过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培养考生史料实证意识。
12.(2017八上·临清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材料二: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蒋介石1937年庐山谈话
材料三:危机一发,万不能坐以待毙。
——1937年7月24日北平24位教授通电
(1)材料一为何时何组织的通电引文?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布的?通电表明了什么态度?
(2)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状?
(3)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日态度基调上有什么区别?
(4)在此之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答案】(1)1937年7月8日,中共抗日通电。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通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和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诚意。
(2)武装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映了当是中日民族矛盾尖锐,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中,解决矛盾退居其次的社会现状。
(3)中共坚决,蒋介石尚存疑虑,犹豫不决。
(4)国民党发表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建立,全民族抗战开始。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的抗日通电;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布的抗日通电;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通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和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诚意。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万不能坐以待毙可以判断,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武装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尖锐,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国共矛盾退居其次的社会现状。
(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坚决抗战,蒋介石尚存疑虑,犹豫不决;
(4)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建立,全民族抗战开始。
【点评】本题看考查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抗日战争时期,西安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是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
1 / 1部编版2018-2019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娄底)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这个学校是(  )
A.京师大学堂 B.时务学堂 C.黄埔军校 D.京师同文馆
2.全国人大决定将12月13日作为国家公祭日,与之相关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
A.旅顺大屠杀 B.卢沟桥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济南惨案
3.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能够再次合作,共赴国难的原因是(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中美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国共两党的矛盾消除了
D.中日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2018八下·武邑开学考)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有段文字描述了1935年底的一件大事:“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他的这一记录见证的是(  )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 九运动 D.西安事变
5.(2018八下·河东开学考)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迷梦的战役是(  )
A.第三次长沙会战 B.武汉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淞沪会战
6.(2018八上·濮阳开学考)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图片所示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A. B.
C. D.
7.(2018八上·姜堰期末)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歌曲中的历史。下列歌曲与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义勇军进行曲》——抗日救亡
B.《卢沟桥歌》——国民大革命
C.《十送红军》——红军长征
D.《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
8.(2018八上·潮安期末)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国民政府北伐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谈判
9.(2018八上·沭阳期末)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两次联手,共御外侮,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八路军新四军改编完成
C.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
D.淞沪会战的爆发
10.(2018八上·郑州期末)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①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②八一三事变爆发
③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④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通电,疾呼“平津危机!华北危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二、材料分析题
11.(2017八上·洪泽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材料二:“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材料一是什么事件后“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蒋介石的这个命令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2)“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什么?
12.(2017八上·临清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材料二: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蒋介石1937年庐山谈话
材料三:危机一发,万不能坐以待毙。
——1937年7月24日北平24位教授通电
(1)材料一为何时何组织的通电引文?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布的?通电表明了什么态度?
(2)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状?
(3)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日态度基调上有什么区别?
(4)在此之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由此判断这是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选项B时务学堂,是维新派最早一批建立的新式学校;选项D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结合所学可判断该学校是黄埔军校。
2.【答案】C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2014年2月,我国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长达六周的时间内,共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C项南京大屠杀是与全国人大决定将12月13日作为国家公祭日相关的主要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及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危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社会主要矛盾,为维护民族利益,国共两党能够再次合作,共赴国难。
D项中日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赴国难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
4.【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时间提示:1935年底。还有“青年团体”、“游行示威”等关键词,结合课本所学,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请愿,他们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在北平学生的影响下,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学生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 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C符合题意;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A不合题意;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B不合题意;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一二 九运动的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D
【知识点】淞沪会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淞沪会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淞沪会战的时间、结果和意义。
6.【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与抗击外来侵略无关;
B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与抗击外来侵略无关;
C项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体现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与题意相符;
D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与抗击外来侵略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另外向学生说明,中日双方在卢沟桥的反复争夺时,日本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激战中,佟麟阁腿部负伤,仍坚持率部作战,壮烈殉国。二十九军师长赵登禹也英勇牺牲。师长赵登禹指挥部队奋起反抗,先后为国捐躯,为了纪念两位民族英雄,在北京设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B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歌》一首反映“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歌曲;因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民族抗战的起点,所以《卢沟桥歌》并不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而选项ACD这三组的歌曲与史实搭配是正确的;因此歌曲与史实搭配不正确的只是选项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卢沟桥歌》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国民革命是1924年—1927年。
8.【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A项国民政府北伐和抗日战争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局部抗战爆发,不符合题意。
C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符合题意。
D项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9.【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联手,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对比学习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有关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②八一三事变爆发1937年;③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④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通电,疾呼“平津危机!华北危机”1937年;因此只有选项④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11.【答案】(1)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2)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知识点】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方针,密电张学良不抵抗;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蒋介石密电张学良不抵抗的这个命令造成东北三省沦陷;
(2)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抗日战争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旨在通过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培养考生史料实证意识。
12.【答案】(1)1937年7月8日,中共抗日通电。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通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和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诚意。
(2)武装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映了当是中日民族矛盾尖锐,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中,解决矛盾退居其次的社会现状。
(3)中共坚决,蒋介石尚存疑虑,犹豫不决。
(4)国民党发表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建立,全民族抗战开始。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的抗日通电;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布的抗日通电;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通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和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诚意。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万不能坐以待毙可以判断,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武装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尖锐,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国共矛盾退居其次的社会现状。
(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坚决抗战,蒋介石尚存疑虑,犹豫不决;
(4)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建立,全民族抗战开始。
【点评】本题看考查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抗日战争时期,西安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是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