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1《短歌行》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1《短歌行》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30 16:3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故:原因
B.池鱼思故渊 故:从前的
C.一去三十年 去:离开官任
D.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去:逝去的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 B.慨当以慷
C.不用,则以纸帖之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3、下列句子中,不含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何枝可依
B.何时可掇
C.开荒南野际
D.狗吠深巷中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D.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守拙归园田 而其归书也必速
B.对酒当歌 木兰当户织
C.性本爱丘山 性相近,习相远
D.山不厌高 学而不厌
7、词类活用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去日苦多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短歌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曹操创作的《短歌行》艺术性很高,全诗运用多种表达技巧来表情达意,形象生动。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了诗人慨叹时光易逝生无奈的消极思想。
C.诗歌在最后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D.该诗抒发了曹操渴求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9、下列对《短歌行》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语出《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10、下列对《短歌行》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四句由景中的朝露经风吹日晒转瞬即逝,想到自己年华过半,壮志未酬,心中涌起无限忧虑,是对时光易逝、人才难得的焦虑。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本诗主要抒写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消极心情,吐露了诗人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宽广胸怀。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代指酒。
B.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C.阡陌: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D.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人们称为“山水诗人”。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代指酒。
B.子:对对方的尊称。衿:衣服的交领。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C.阡陌: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D.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人们称为“山水诗人”。
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龟虽寿》《短歌行》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B.《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C.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二、理解性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贤才的彷徨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3)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4)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诗人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5)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6)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三、诗歌鉴赏
15、咏荆轲(节选)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透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从太子丹养士引出荆轲,五、六句写荆轲为报知遇之恩而提剑出京。
B.诗歌叙述了荆轲刺秦王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刺秦等场面。
C.诗中以大量笔墨写行刺失败的场面,铺叙得酣畅淋漓,写到出燕入秦的场面时却惜墨如金。
D.“其人”两句直接抒情,肯定其人虽已逝去,但精神犹在,传载千古,充满赞叹。
2.本诗是怎样塑造荆轲的英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16、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借历史典故对关东诸将寄予期望,希望他们能像周武王孟津大会上的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建功立业。
C.全诗语言简洁明了,叙事直陈其事,抒情直接明白,无一丝造作之意,风格质朴,豪放飘逸。
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2.锺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17、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两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鱼潜鸟飞”自由自在的乐景衬托了徭役不得归的哀情,突出了役夫被迫离家服徭役的凄苦境遇。
C.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两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2.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去:离开田园,做官。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B项是句中衬托音节的字,无实在意义。 A、C、D三项是介词,分别翻译为:靠、用、凭借、通过。故选B。
3、答案:B
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C、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
4、答案:B
解析:B项古今义相同,均指颜色。A项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
C项古义:光明,明亮。今义: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D项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5、答案:D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用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
6、答案:A
解析:A项返园,回来/归还。B项面对。C项本性。D项满足。
7、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南
(2)名词作动词,弹奏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顺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解析:
8、答案:B
解析:B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慨叹,旨在突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不消极。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人生时间有限。这里讲“人生几何”意思是人生时间有限,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积极招揽人才,建功立业。
9、答案:C
解析:“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错,应是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接纳贤才。
10、答案:C
解析:C项“主要抒写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消极心情”有误,“主要的情感”还是求贤若渴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11、答案:D
解析: 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
12、答案:D
解析: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
13、答案:C
解析: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14、答案:(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2)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3)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4)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5)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优从中来 不可断绝
(6)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7)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8)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9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10)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解析:
15、答案:1.C
2.①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如“提剑出燕京”“登车何时顾”的动作写出了荆轲大义凛然、仗剑除暴的英姿;“雄发指危冠”以夸张的笔法写神态,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英雄气概。②环境描写,萧萧哀风吹过易水,淡淡水波泛起寒意,营造了悲壮、凄寒的氛围,突出荆轲勇于牺牲、蹈死不顾的形象。③通过乐声的变化来塑造人物。从商音到羽声,乐声由悲到激昂,写出荆轲由悲到热血沸腾、义无反顾的慷慨豪情。④侧面衬托。以刺秦时秦王的慌张惊恐侧面衬托荆轲的果敢和勇猛威势。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说法错误。诗人用大量笔墨描写的是荆轲出燕入秦的场面,略写行刺失败的场面。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本诗中,“提剑出燕京”“登车何时顾”两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荆轲的凛然之气和一去不返的大无畏精神;“雄发指危冠”是神态描写,以夸张之笔写出荆轲雄猛的英雄气概。这是从正面刻画荆轲的形象。“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写易水饯别时风哀水寒的环境,渲染出一种悲壮、凄寒的氛围,是用环境烘托人物形象;“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写曲调由凄凉的商声变为激昂的羽声,烘托悲壮的氛围,这是用音乐曲调的变化来描写和衬托人物形象;“豪主正怔营”描写秦王慌张惊恐的神态,可以想见荆轲拔匕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威势,这是用秦王侧面衬托荆轲的果敢与威慑力。这是从侧面刻画荆轲的形象。
16、答案:1.C
2.①肯定讨伐义举,渴望国家统一。“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②愤懑与失望。诗人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的行为予以揭露和讥讽,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愤懑,并对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分散感到失望。③同情。诗人同情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豪放飘逸”错误,应为“沉郁悲壮”。这首诗不仅对祸国殃民的军阀纷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且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全诗抒忧写愤,风格质朴,沉郁悲壮。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读全诗,可将其分为三层:前4句为第一层,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及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中间6句为第二层,写联军内部军心不齐、怯懦畏战,揭露军阀各为势力而争,自相残杀,争霸天下的事实;最后6句为第三层,写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表现出诗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与担忧。作答时,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
17、答案:1.C; 2.《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短歌行》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抒发了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应该是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根据注释①可知,曹植写这首诗的目的是“感伤乱离、行役不已”。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就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两诗都有“悲歌慷慨”的特点,但悲慨的原因不同,《短歌行》所抒发的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已经了解;本诗悲慨的原因,结合注释,从“徭役不得归”“叹黍离”“歌式微”等可以看出,是行役的游子饱受离乱之苦,有家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