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7 古诗三首
部编三年级第六单元
望洞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天门山
哪位同学对天门山有了解呢?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境内的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藐视权贵的诗歌。
请大家思考
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一座山,为什么要用望字?
高大的雄伟的,向远处看就叫望,我们常说的眺望瞭望
课文讲解
望天门山
李白 〔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认真听录音
注意生字读音
我会读我会写
断 楚 至 孤 帆
duàn chǔ zhì ɡū fān
我是小小组词家
判断 清楚 至于 孤独 帆船
打断 楚国 至今 孤立 扬帆
课文讲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指代天门山
回旋,回转。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
楚江将天门山分开,写江水势不可挡
这一句写出了江水浩浩汤汤气势浩荡,波澜壮阔
注释:
1.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2.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3.开:劈开,断开。
4.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5.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译文:浩荡的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课文讲解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2.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化静为动,让山有了生命力
写孤帆乘风破浪,靠近天门山。
译文: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一出一来写出了李白内心的激动和惊喜
请你想一想
《望天门山》的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他是怎么望的?
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红日,巧用“终端,开,回,出等动词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作者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的。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呢?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他撑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望天门山》描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美景,历来都被文人墨客所喜爱,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去欣赏苏轼笔下的西湖美景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认真听录音
注意生字读音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请输入您的标题
我会读我会写
亦 抹 宜 饮 初
yì mǒ yí yǐn chū
我是小小组词家
人云亦云 相宜 饮食 当初
亦然 适宜 饮料 初始
抹杀
抹布
抹不开
mǒ shā
mā bù
mǒ bù kāi
抹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注释:
1.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2.空濛:细雨迷濛的样子。濛,一作“蒙”。
3.亦:也。
4.奇:奇妙。
译文:天清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濛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liàn yàn
写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动的特点
写出了雨天西湖云雾缥缈的特点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课文讲解
课文讲解
注释:
1.欲:可以;如果。
2.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3.淡妆浓抹:妆:妆饰,抹:涂抹,淡妆和浓妆两种不同的妆饰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4.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写出了作者对西湖晴雨美景的赞叹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以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主题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都是怎样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空茫。
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引入新课
欣赏过西湖的美景后,相信大家都十分想去到杭州亲身感受一下,那接下来我们旅行的下一站,来到了古有云梦、九江、五渚、五湖、三湖之称的洞庭湖。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认真听录音
注意生字读音
请输入您的标题
我会读我会写
镜 未 磨 遥 银 盘
jìnɡ wèi mó yáo yín pán
我是小小组词家
镜子 未必 磨合 遥远 银河 算盘
明镜 未知 磨难 遥望 白银 盘子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课文讲解
注释: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3.两:指湖光和秋月。
4.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5.潭面:指湖面。
6.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指湖光和秋月
运用了比喻修辞,表达了洞庭湖在月光下风平浪静的美景。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课文讲解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2.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后两句诗以奇特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的山水。
主题思想
《望洞庭湖》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让作者把千里洞庭湖尽收眼底,从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比喻,把洞庭湖美景跃然于纸上,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思考
《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由近及远,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的景象。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填空练习
--------------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湖光秋月两相和,--------------。
--------------,白银盘里一青螺。
水光潋滟晴方好,---------------。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够给他人讲述。
2.每首诗抄写一遍在作业本上,并背诵。默写《望天门山》下节课抽查
3.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题
4.课外拓展:请大家回去查阅资料,收集一些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成语和诗句。
例如:
山清水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