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学习目标
①了解欧阳修及《新五代史》;了解唐末五代及北宋的历史背景
②翻译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理清文章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③理解文章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理解鉴古知今、借古讽今的艺术技巧。
目录
壹
贰
叁
了解作者、解题、了解背景
整体感知:注音、梳理结构
疏通文意,问题探究
肆
总结与练习
了解作者、解题、了解背景
壹
欧阳修(1007~1072),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知人
欧阳修:字 ,号 ,谥号文忠。著名 、 , 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 、 、
、 、 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永叔
醉翁、六一居士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曾巩
文学家
史学家
北宋
知 人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致仕、乞骸骨)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知 人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领袖,主张"文以明道",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反映历史上和现实中与国家、社会有关的大事件)。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知 人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其他如《滕王阁序》、《兰亭集序》、《送东阳马生序》。
伶官传序
伶
伶官
伶官传
序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五代
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史料补充
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 李存勖
庄宗从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正是因为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败坏。公元926年,在一场伶人的叛乱中庄宗被乱箭射死,后唐灭亡。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 伶官传》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
故 事 背 景
整体感知:注音、梳理结构
贰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初读课文掌握 生难字 读音;
2.结合课文注释,把握关键字词,注意圈点勾画,梳理结构
按“论点、论据、结论”找出文章关键句
整体感知
注音
伶官 乱者四应
锦囊
困于所溺
仇雠
líng
náng
chóu
yìnɡ
nì
整体感知
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和结论。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整体感知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立论,提出盛衰由人事的观点,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通过庄宗盛衰的鲜明对比,揭示成败之迹,由于“人事”的道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部分(第四段):总结全文,概括由盛而衰之规律——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问题探究
叁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
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其根本
……的原因
人为的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代庄宗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疏通文意·第一段
感叹开篇,突兀而起,用以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全文的中心论点,奠定了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
这一历史事实是“盛衰之理”的最有力的证明。
问题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问题2:写受箭时,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请找出来。并思考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什么?
问题3:后唐庄宗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
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
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世人说
临死
拿,把
扶持
订立盟约
背叛
连,表目的,来
三件事
判断句
判断句
到死还感到遗憾
译文: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
问题: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疏通文意·第二段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给
愿望
接受
在
出兵作战
官名
羊猪各一头。羊、猪再加牛即为“太牢”
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他
用
背
向前走
藏
表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问题: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疏通文意·第二段
问题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给庄宗三支箭,告知三件憾事,劝他完成遗愿。
问题2:写受箭时,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请找出来。并思考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什么?
动词:受、藏、请、盛、负、纳
态度:恭恭敬敬
问题3:后唐庄宗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
后唐庄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
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忧劳可以兴国”。
这个部分描绘庄宗忠实地执行父命的情形,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战争状况,体现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寓论点于叙述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
背景与原文
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有三股互相敌对的势力,晋王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
李存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李存勖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当他
缚、拴
丝带、丝绳,这里指这里泛指绳索
动词,用木匣子装
首级
把
意志和气概
雄壮
仇人
平定
一个人
作乱
向东出逃
叛军
看
匆忙出逃的样子
成功的消息
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
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疏通文意·第三段
第三段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
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割断
以至于
衰颓
难道
或者
推究
由、从
尚书
自满
招致
好处
忧虑辛劳
安逸享乐
使……兴旺
道理
眼泪
多么
使……死亡
译文: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疏通文意·第三段
第三段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算一算: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3年、923年、926年分别多少岁?
想一想:这几年里,在他身上又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思考探究
李存瑁
骄奢无道——身死国灭
称帝后,李存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开始享乐,开始怠政。
1、宠信伶人:常常粉墨登场,不理朝政;
伶人仗势欺人,群臣敢怒而不敢言。
置身经百战的将士于不顾,封身无寸功的伶人当刺史。
2、宠信宦官:召集散在各地的原唐朝太监,把他们作为心腹,担任官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将领们受到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也断了进身之路。同时,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有一次,竟抢了驻守魏州将士们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
3、亏待有功之人:喜怒无常,无故诛杀大臣,导致人人自危;沙陀部落士兵待遇差,有人饥寒交迫而死的。
——李存勖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盛赞庄公的成功
感叹庄公的失败
鲜明的对比
反问:否定这一说法
设问:肯定“自于人”
寓结论于疑问之中,引人深思
引用经典进行论证
得出结论:与开篇的论点相互照应
盛衰之理
岂非人事
(第一段)
盛·得天下(第二段)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913年 28岁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天下
(第三段)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5年
3年
忧劳可以兴国
(第四段)
逸豫可以亡身
【梳理一、二、三段关系】
李存瑁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
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强盛
全、普
抗争
衰败
围困
自己
嗤笑
积累
细微的事情
才智和勇气
仅仅
译文: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欧阳修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
疏通文意·第四段
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问题】
欧阳修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盛衰之理
岂非人事
(第一段)
盛·得天下(第二段)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913年 28岁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天下
(第三段)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5年
3年
忧劳可以兴国
(第四段)
逸豫可以亡身
【全文结构】
李存瑁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总结与练习
肆
补充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这一背景,我们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就已经了解了。北宋外交上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的契丹、西夏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每年都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写作意图)
主 旨
讨论讨论
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
请同学们再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的事例。
《苦斋记 》中说:“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唐玄宗李隆基,忧劳时,迎来了“开元盛世”;逸豫时,天宝危机,酿成了安史之乱。
商纣王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引火自焚”的下场,并留下千古骂名。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修宫庭,疏运河,冒天下之大不韪,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亡,身死部将之手。
庄宗:
秦:
六国:
项羽:
北宋:
学生:
《兴亡论》
拓展: “兴亡规律”
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自律勤奋则成,放纵懒惰则败
思危则兴,苟安则亡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描写陈涉率领的军队武器十分落后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却赢得了天下的广泛响应,很快灭亡了秦朝。
(2)《过秦论》讲明秦力量达到顶峰,然而“______________”,国破家亡,被天下人耻笑,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答案 (1)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下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的事情
B.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山东:太行山以东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仇雠:仇人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答案 B
解析 A项,人事:人的作为。C项,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D项,爱:吝惜。
3.下列课文中的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越,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多个民族的统称。
B.敲扑,都是杖类刑具,长的称“敲”,短的称“扑”。
C.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行,二十五人为伍。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匈奴,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秦、汉等时代与中原地区发生过冲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百越,为越族的统称;B项,短的称“敲”,长的为“扑”;C项,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4.对课文中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牢,用猪、羊各一头祭祀叫少牢,如猪、羊、牛三牲俱全则叫太牢。
B.忽微,古代的长度单位,文中指微小的事情,而锱铢则是古代重量单位。
C.从事,古代官职名,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州郡的长官自辟僚属,多以从事相称。
D.庙,供奉祖宗神位的处所,如家庙、宗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也指宗庙。
答案 D
解析 《岳阳楼记》中的“庙”指朝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C.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廷。
D.谥号,古代帝后、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文中的“忠武”和“章穆”都是表示褒扬的谥号。
10.A【解析】“以供长辈称呼“错,名供长辈呼唤,字是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11.D【解析】“赠”与“谥”不同,“谥”指古代帝王或官员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评价性称号,不是爵位官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整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爱:吝惜。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