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学案(8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学案(8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4 08:37:27

文档简介

武台中学电子备课教学案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第13周第3课时总第53课时
丁丽
学习任务: 化石吟
第一课时
主备人 丁丽 单位 武台中学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课时 2课时
课型 精读课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4、展示交流分组进行朗诵比赛。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合作探究
拓展迁移 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4)关于感彩的处理: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总结反思 . 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化石吟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教后反思  
武台中学预、复习提纲 2013年 11 月 22 日
年级 七 科目 语文 教师 丁丽 11 月 22 日 用
作业 无 上交时间
早读任务 无 完成程度
复习题目 配套 无
同步 无
补充复习题目 1、《世说新语》抄写文下注释2遍
预习题目 配套 无
同步 无
补充预习题目 无
检查情况 学生参与度(好、般、差) 般 学生学习效果(好、般、差) 般
补偿学生名单 李志浩 林仕龙 咸春飞武台中学电子备课教学案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第13周第4课时总第54课时
丁丽
学习任务: 化石吟
第二课时
主备人 丁丽 单位 武台中学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课时 2课时
课型 精读课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聆听,思考明确学习目标。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
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说明什么 (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生物进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
(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质)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 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 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合作探究
拓展迁移 (五)拓展阅读阅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沈约好学沈约孤贫,笃志①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②,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③。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④。” 【注释】 ① 笃志:志向坚定。 ②善之:赏识他。 ③记室:官名。④师:学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母恐其以劳生疾( ) (2)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 2.翻译下列句子。 (1)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2)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3.文章中说沈约“昼夜不释卷”,那么他的“昼”与“夜”分别是怎样读书的? 4.文章主要记叙的是沈约好学的事迹,为什么要写蔡兴宗呢? 5.沈约的“昼读夜诵”的读书方式你觉得怎样?你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读书方法?请你简单介绍一下。 1.(1)病 (2)写 2.(1)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读书。 (2)于是精通各种典籍,擅长写文章。 3.白天读文章,晚上背诵文章。 4.这是从侧面突出沈约的才华出众,受人敬重。5.符合题意表达清楚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较难,老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多加指点,联系课内学习的内容,有的放矢的引导学习把不懂的地方和课内学习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结反思 .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 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化石吟品评重点
教后反思  
武台中学预、复习提纲 2013年 11 月 22 日
年级 七 科目 语文 教师 丁丽 11 月 22 日 用
作业 无 上交时间
早读任务 无 完成程度
复习题目 配套 无
同步 无
补充复习题目 1、《世说新语》抄写文下注释2遍
预习题目 配套 无
同步 无
补充预习题目 无
检查情况 学生参与度(好、般、差) 般 学生学习效果(好、般、差) 般
补偿学生名单 李志浩 林仕龙 咸春飞武台中学电子备课教学案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第14周第2课时总第58课时
丁丽
学习任务:小绿色蝈蝈
主备人 丁丽 单位 武台中学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2.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应该会背课文
重点 重点: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难点:学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感悟能力。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自读课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 也许你还记得夏夜里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 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此时问:还有哪些昆虫?)它们都是伴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让我们再去探望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板书文题、作者)(二)介绍作者“法布尔简介:(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靠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和博士学位,著名著作《昆虫记》,该书文体基本为散文,主要探讨昆虫学问题。 聆听,思考了解作者明确学习目标。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四)检查预习: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喧嚣( )劫掠( ) 静谧( )酷爱( )吮取(  ) 气氛(  ) 满载而归( )喑哑(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òu( )猎 cuàn( ) 夺rǎo(  )乱 更胜一chóu(  ) gōu( )火 zhōng( ) 斯 xīsū(  )作响 wō jù(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2)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3)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4)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二、初读感知. C 1.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兴趣自主阅读。用时不少于20分钟。  2.在读的过程中要求:(1)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2)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文中做好标注。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讨论后明确:参考答案:1.xiāo jié mì kù shǔn fēn zài yīn yǎ 2.狩 篡 扰 筹 篝 螽 窸窣 莴苣 3.弱肉强食 庞然大物 惊慌失措 津津有味 安排学生自由朗读,是为了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去领悟,学会主动学习。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认为难点的词语可能有:篝火 莴苣 和睦 唾液 撇开 梧桐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沉寂 静谧 篡夺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隐隐约约 窸窣作响 连续不断 夜色苍茫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4、快速阅读,感知内容,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本文说明了绿色蝈蝈的哪些特征?本文主要说明了绿色蝈蝈哪种特征?请找出相应的段落加以概括。B、本文不断变换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什么效果?(以上问题,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也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巡视并及时点拨指导,参与讨论。
明确任务 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三、合作探究1.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请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3)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4)“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4、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讨论后明确:参考答案:1.xiāo jié mì kù shǔn fēn zài yīn yǎ 2.狩 篡 扰 筹 篝 螽 窸窣 莴苣 3.弱肉强食 庞然大物 惊慌失措 津津有味 安排学生自由朗读,是为了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去领悟,学会主动学习。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或词语句子?为什么?B、文中还写了哪些昆虫与蝈蝈有不同的地方?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作者认为从外在看 ,这就像鹰在天空追云雀一样,但在本质上,这两者是有区别的。鹰是劫掠为生的鸟,它的进攻是欺弱;而蝈蝈进攻的则是体积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的庞然大物,这是一种向勇气挑战的搏斗。
展示交流 2.品味文本语言特色⑴画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分析。⑵蝈蝈捕蝉时,作者说“就像鹰在天空追捕云雀一样”。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总结反思 教师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动物、植物”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绿色 介绍:声、形、斗、食、居蝈 语言:描写生动,拟人形象蝈
教后反思 文章文理并茂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学习者却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积累相应的说明文知识,因此在教学知识目标中只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习性”,没有专项的说明文知识要求。但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学习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为了以后的说明文学习,又适当的渗透说明文知识如“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的渗透。
武台中学预、复习提纲 2013年 月 日
年级 科目 教师 月 日 用
作业 上交时间
早读任务 完成程度
复习题目 配套
同步
补充复习题目
预习题目 配套
同步
补充预习题目
检查情况 学生参与度(好、般、差) 学生学习效果(好、般、差)
补偿学生名单武台中学电子备课教学案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第14周第3课时总第59课时
丁丽
学习任务:月亮上的足迹
主备人 丁丽 单位 武台中学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2.通过默读课文,培养筛选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重点 1 .感受文中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2.体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生活情趣。
难点 提高阅读、筛选信息及概括能力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自读课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鸟儿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却在人类心中唤起亘古不变的梦想(课件: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先萌生飞天梦的民族,追寻着梦想,我们已经在奥妙无穷的太空中留下串串足迹(课件:“神五”、“神六”、“神九”升空──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神舟傲苍穹!“神五”载着杨利伟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神舟六号宇宙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环绕地球在太空中飞行77圈,胜利归来;“神九”载着景海鹏、刘旺、刘洋完成与“天宫一号”的对接)。伴随着不懈的追求,凭着智慧和勇气,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这千古神话变为了现实!30几年前(1969年)三位人类的精英已经将足迹踏上了月亮,今天,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去感受38年前的那份震憾和发自内心的喜悦!(板书文题、作者)(二)明确目标:学生讨论并确立本课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 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可望而不可jí( ) chàng( )谈 椭( )圆  铁锹( ) 着陆( ) 海域( ) 仪表( ) 2.解释下列词语。 畅谈: 昂首挺立: 遥遥在望: 可望而不可即:. 参考答案:1.即 畅 tuǒ qiāo zhuó yù yí 2. 畅谈:尽情地说。 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的全部过程。——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登月过程按时间顺序写。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时间为序;描述恰当生动;数字说明准确;叙述议论结合(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1.速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l)谁能用一句话新闻的方式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要有人物、时间、事件。(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 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讨论后明确:交流时,师适时给以评价鼓励。准备升空:1969年7月16日→加燃料吃早饭登上飞船→ 飞向月球:当地时间9点32分点火腾飞→每秒6.8公里──每秒7.67公里──每秒10.5公里→19日晚上8点33分,飞过月亮与地球引力的中和点。→7月20上午7点32分,登月舱开始降落。→登月成功: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降落月球→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登月里程碑→开始工作……→返回地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生展示后,师评价语言是否连贯、清晰、优美、合乎情理。 师:从示意图可看出,根据时间、地点的转换可以把这一过程分成哪四个阶段 ?边说边板书:(从下而上)准备 升空 登月 归来
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探讨并做展示交流。1.找出比较大的时间、地点、活动的语句,给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简易的示意图,尽量做到直观形象,并配好解说词。2.创设情境,现场报道。如果你是随行记者,是最早见证阿姆斯特朗登月的人,当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时刻,你会有何感受?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如果让你向地面做一次现场报道,你会说些什么呢?请仔细研读登月成功部分,结合文中相关语句,适当加以想象,用连贯清楚的语言报道。看谁说得合理全面,具有感染力。(生读、思后相互说,再推荐说)——出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照片。3.人间天上,天上人间,想去月球上看看吗 要是你和我也登上了月球,你可能会留下哪些足迹 . 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生展示后,师评价语言是否连贯、清晰、优美、合乎情理。 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四十年,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创造梦想;明天,让梦想燃烧,让人类的足迹遍布宇宙!人类播撒着希望、耕耘着希望,也收获着希望!从示意图可看出,根据时间、地点的转换可以把这一过程分成哪四个阶段 ?边说边板书:(从下而上)准备 升空 登月 归来
拓展迁移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互相交流。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总结反思 教师小结: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月 亮 上 的 足 迹 时间顺序 归来 数字说明 升空 渲染描述 登月叙述议论 准备
教后反思 文章文理并茂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提供了极好的范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武台中学预、复习提纲 2013年 月 日
年级 科目 教师 月 日 用
作业 上交时间
早读任务 完成程度
复习题目 配套
同步
补充复习题目
预习题目 配套
同步
补充预习题目
检查情况 学生参与度(好、般、差) 学生学习效果(好、般、差)
补偿学生名单武台中学电子备课教学案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第14周第5课时总第61课时
丁丽
学习任务: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主备人 丁丽 单位 武台中学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重点 1 .感受文中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 训练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 课2时
课型 精读课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1.填空:《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字晓岚,清代 ﹑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溯流(  )  臆断(  ) 啮(  )3.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四名学生到黑板完成2.其余在练习本上做。及时纠错3.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预测: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错误:读音不准 添字漏字 断句不准 . 1.四名学生到黑板翻译句子2.其余在练习本上翻译。及时纠错3.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预测: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错误:读音不准 添字漏字 断句不准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明确任务 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3.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展示交流:性格分析:分角色朗读文,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僧人:讲学家:老河兵: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赏析人物性格。 5.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 6.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可从两方面体会:①用词的精当传神。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讨论后明确:参考答案:1.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生:分小组讨论,推荐一名学生回答 师生明确:寺僧: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拓展迁移 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互相交流。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4.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生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总结反思 教师小结: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第一部分(第1节)“僧”找石兽失败第二部分(第2节)“讲学家”石兽应沉在河底深沙之中第三部分(第3节)“老河兵”石兽应向上游找第四部分(第4节)作者启示读者
教后反思
武台中学预、复习提纲 2013年 月 日
年级 科目 教师 月 日 用
作业 上交时间
早读任务 完成程度
复习题目 配套
同步
补充复习题目
预习题目 配套
同步
补充预习题目
检查情况 学生参与度(好、般、差) 学生学习效果(好、般、差)
补偿学生名单武台中学电子备课教学案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第周第1课时总第57课时
丁丽
学习任务: 看去识天气第二课时
主备人 丁丽 单位 武台中学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2.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应该会背课文
重点 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学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悟能力。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精读读课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1.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崩塌( ) 绫纱( ) 匀称( ) 瞬间( ) 模糊( ) 日晕( ) 点缀( ) 朝阳( )霎时( )2.选词填空。(1)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________(A.常常 B.一般C.绝对)不会带来雨雪。(2)天空的薄云________(A.可能 B.一定 C.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3)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______了(A.降临 B.开始 C.下降)。(4)我们要准确地________(A.掌握 B.推测 C.观测)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四个学生到黑板做题。小组交流,师生订正。 参考答案:1.bēng líng chèn shùn mó yùn  zhuì zhāo shà2.(1)B (2)C (3)A(4)A3.C 正音、正字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 霎(与“刹”区别) 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 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示例:“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运用了八个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特点。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①“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②“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用了比喻使卷积云难以描摹的形态特征具体化;③“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松软洁白;④“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用“招牌”比喻天上的云,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2.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能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解说得生动活泼,主要是因为他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讨论后明确: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运用比喻,使文章通俗易懂,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这篇文章一开笔就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变化之丰。如“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样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跃,让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既认识到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又领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观。这样巧作描摹进行说明,寓知识性于生动精美的形象之中,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妙。
展示交流 1.用比喻的手法仿照课文第一段写几句话。(任选一题)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2.文章语言的生动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1)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示例: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形态各异,宁静无比。它们有的像瘦弱的骆驼,被背上的重物压得挪不开步;有的像卧佛,神态安详地打着盹;有的像巨蟒,在流云的映衬下慢慢潜行;还有的像一堵闸门,像天上倒挂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学生做本课第二课时的《当堂达标题》。
拓展迁移 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课文第6段引用了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并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天气的谚语。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互相交流。示例: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麻雀囤食要落雪。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蚂蚁垒窝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鱼跳水,有雨来。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燕子低飞要落雨。龟背潮,下雨兆。
总结反思 教师小结: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形态 轻、高、薄云——晴朗
看云 低、厚、密云——阴雨风雪
识天气 光彩 晕 华 虹 霞——晴
教后反思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武台中学预、复习提纲 2013年 月 日
年级 科目 教师 月 日 用
作业 上交时间
早读任务 完成程度
复习题目 配套
同步
补充复习题目
预习题目 配套
同步
补充预习题目
检查情况 学生参与度(好、般、差) 学生学习效果(好、般、差)
补偿学生名单武台中学电子备课教学案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第13周第5课时总第55课时
丁丽
学习任务: 看云识天气
第一课时
主备人 丁丽 单位 武台中学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重点难点 1.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 2.认识常见的说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时 2课时
课型 精读课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1.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   聆听,思考 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正音、正字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 霎(与“刹”区别) 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 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合作探究
拓展迁移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总结反思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形态 轻、高、薄云——晴朗 看云 低、厚、密云——阴雨风雪 识天气 光彩 晕 华 虹 霞——晴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云的种类繁多,相应的天气现象也多样,但仍能让读者一读就懂,其原因有:一、安排了合理的说明顺序,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文章开门见山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依次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即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结尾点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了总——分——总的结构。二、充分体现了科学小品平实准确的介绍而又不乏生动形象的描绘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理力求形象化,如把云和天气的关系写成“云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这个比喻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又如,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把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的形态生动描绘出来,既突出了云的特点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多方引用谚语,突出了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使人兴味倍增。由此可见,本文是篇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佳作。
武台中学预、复习提纲 2013年 11 月 22 日
年级 七 科目 语文 教师 丁丽 11 月 22 日 用
作业 无 上交时间
早读任务 无 完成程度
复习题目 配套 无
同步 无
补充复习题目 1、《世说新语》抄写文下注释2遍
预习题目 配套 无
同步 无
补充预习题目 无
检查情况 学生参与度(好、般、差) 般 学生学习效果(好、般、差) 般
补偿学生名单 李志浩 林仕龙 咸春飞武台中学电子备课教学案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第14周第4课时总第60课时
丁丽
学习任务: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
主备人 丁丽 单位 武台中学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 训练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 2课时
课型 精读课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圮( ) 募( ) 棹( ) 柿( ) 湮( ) 啮( ) 溯( )流 欤( ) 2..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的总篡官。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山门圮于河 (2).棹数小舟 (3).曳铁把 (4)是非木柿 (5)湮于沙上 (6).不亦颠乎 4.翻译下列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题共同展示交流答案。 点拨:注意字词的读音 朗读的停顿和节奏. 复述课文中的故事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石兽的故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明确任务 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1..范读、领读课文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合作探究: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1)临河干(2)阅十余岁(3)曳铁钯(4)尔辈不能究物理(5)湮于沙上(6)盖石性坚重(7)啮沙 (8)为坎穴(9)石必倒掷坎穴中(10)遂反溯流逆上矣(11)可据理臆断欤2.古今异义:(1)耳: 古义: 今义: (2物理: 古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今义:(3并: 古义: 今义: (4阅: 古义: 今义:(5)是: 古义: 今义:3.通假字颠:通 解释: 钯:通 解释: 讨论后明确:参考答案: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做题,相互解决疑难问题。朗读,感知课文:生:.听老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跟读,反复朗读。朗读是文言文学习最重要的方法。 小组讨论,推荐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课文讲述了寻找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重点研讨 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事例中提炼观点。 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题共同展示交流答案。
总结反思 教师小结: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重点字音及词语的解释
教后反思
武台中学预、复习提纲 2013年 月 日
年级 科目 教师 月 日 用
作业 上交时间
早读任务 完成程度
复习题目 配套
同步
补充复习题目
预习题目 配套
同步
补充预习题目
检查情况 学生参与度(好、般、差) 学生学习效果(好、般、差)
补偿学生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