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2 第三单元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必2 第三单元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30 18:3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程标准】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2)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1、商业贸易的起源
商朝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隋唐到两宋
元明清时期
2、商业贸易的发展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交易活动日益频繁,但商业仍由官府控制。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出现大批私有商人。
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全国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加强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促进了商品贸易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出现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地域性商帮。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2022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
解析: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故选D项。
(2022·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021.1浙江高考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A
(2020浙江7月选考,6,2分)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2021.1浙江高考8)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2020北京高考4)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B
(2019江苏高考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B
3.商贸通道:
丝绸之路
汉代:陆路(主):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海路:两广—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国—印度半岛南部
(1)丝绸之路
①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2)朝贡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中一种独特的朝贡贸易。一般而言,商品经济是以销售、营利为目的的,然而,朝贡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这种朝贡贸易的本质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反映。
材料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有何特点,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特点: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影响:一方面,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及海外诸国的交流,逐渐形成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另一方面,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影响了正常对外贸易的发展。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
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有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3)公行贸易
4、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1)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3)古罗马:在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古罗马集市
古希腊的海外贸易
古代丝绸之路阿拉伯商人浮雕
阿拉伯商人从事贸易
(4)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5)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材料:阿拉伯人在8世纪中叶建成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与海上路线,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内。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起初是沿海岸航行。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罗盘传到阿拉伯,从此阿拉伯人可以离开海岸在大洋中航行。他们在濒临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据点,成为欧、亚海上贸易的重要中介人。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有商站。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辗转运往欧洲。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
探究: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阿拉伯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阿拉伯人在8世纪中叶建成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与海上路线,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内。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起初是沿海岸航行。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罗盘传到阿拉伯,从此阿拉伯人可以离开海岸在大洋中航行。他们在濒临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据点,成为欧、亚海上贸易的重要中介人。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有商站。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辗转运往欧洲。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阿拉伯商业发展的特点。
贸易范围广泛
从沿海岸贸易发展到远洋贸易
航海贸易发达,是东西方经济交往的桥梁
贸易种类繁多
以丝绸之路为例,分析商业贸易对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拜占庭:6世纪中国丝织技术传入。博物馆首场大量中国元明瓷器。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4世纪的佛教宝库。
长安:唐代建有基督教寺院;印度天文历法知识传到唐朝。
罗马:1世纪前后,穿中国丝绸成为时尚。
13世纪,阿拉伯人用罗盘针导航,并传到欧洲。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编钟、波斯银盒、非洲象牙。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群神宴》上的青花瓷。
南海一号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
(1)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
(2)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3)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等。
(4)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①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②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③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1、货币
(2)作用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1)产生与发展
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
2、信贷
(1)含义
(2)特点
(3)原则
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
①以流动性为基础;②以安全性为条件;③以收益性为目标。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4)古代世界各地区信贷的发展
①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货币信贷出现。
②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③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④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⑤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3、商业契约
(1)含义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埃及已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2)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契约发展
①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及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3)古代中国契约发展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4)契约的作用
①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
②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③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
④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5)特点
古代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商业贸易的起源
商业贸易的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
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商朝—明清;丝绸之路、朝贡贸易、公行贸易
世界:古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商人
货币
商业契约
信贷
商朝的贝币、古埃及、铜币、银币
古代中国、埃及
古代商朝出现,唐宋应用广泛;埃及广泛应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