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连山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葫芦岛连山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30 17:4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连山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试题
总分:60分 使用时间:2022.11.14姓名: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 《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缈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缈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孔颖达不认同陆机提出的“诗缘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古老的纲领的否定。
C.唐诗宋词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启发我们细致地品味古人的价值判断和美感。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
D.李白热爱并讴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他关注民生,《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例证。
二、古代诗歌阅读(1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4、5题。(9分)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②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③。
【注】
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②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怜君不得意”中“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朋友的落第令作者顿生怜惜之意。
B.“况复柳条春”中“况复”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的情感也格外强烈了。
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顿生怜悯之情。
D.王维与丘为是同辈诗友。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诗情则由浅入深,耐人寻味。
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6题。(6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
派:河的支流。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盘:盘踞。
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
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
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钓鱼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
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
6.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网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是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是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的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进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当城市图像出现,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着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 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 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 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8.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
四、课内知识点回顾(23分)
10.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大弦嘈嘈如急雨
D.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1.下列对诗句所用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寓情于景)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反衬)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风格豪壮悲凉,用典贴切自然,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堪称绝世名作。
C.《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D.声声慢:词牌名,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此调风格缓慢哽咽,如泣如诉,多写愁苦忧思题材。
13.下列关于典故的类型、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
“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从梦中惊醒后对人生失意和万事万物的深沉感慨的诗句是:“ , 。”
(3)杜甫在《登高》中高度概括自己晚年悲凉处境的两句是:“ ,
(4)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5)《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的结局。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李白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山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错误。结合“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分析,原文中并没说“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中的“多是”说法不当。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D.选项内容颠倒二者关系了。结合“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分析,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颠倒了二者关系。故选C。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唐诗宋词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说法错误,扩大范围,根据原文材料一“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应该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启发我们细致地品味古人的价值判断和美感。故选C。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理解错误,《梦游天姥吟留别》并没有讴歌现实美好的事物,也未关注民生。故选D。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理解错误,诗歌第一联“不得意”“况复”“柳条青”写离别,第三联“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这两句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故应是“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
5.(6分)
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
②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
③对贤才遭弃的愤慨——“羞为献纳臣”,“羞”中寓愤,表达了对贤才遭弃这一社会现实的愤慨。
(4分)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事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意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译文】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金陵望汉江》注释
派:河的支流。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盘:盘踞。
横溃:泛滥。豁:打开。中国:中南地区。
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用长,波涛的汹涌来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
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
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
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
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混:混合,统一。
区宇:全国的范围。
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指天下太平的景象。众流安: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任公子:《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
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
《金陵望汉江》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详,或谓作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或谓作于天宝十五载至至德二载(756—757)之间。汉江,此指长江。此诗用意较为深曲,诗旨众说不一,其要当是表达怀抱未伸的怨望之情。
《金陵望汉江》赏析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诗的前两句“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个全面的描绘:上游之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这是其它任何诗人所作不到的。而其他诗人,由于局于经历所限,对长江的描绘也只能是一时一处、一鳞一爪的个别描写,虽然他们可能写得很精彩,而不可能对万里长江绘出全图。即使是有人像李白那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但也未必像李白对长江那样的钟情,或虽钟情而不善于诗。
7.B 【解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命题者在题干中要求“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所设计的四个选项,有的涉及艺术特色(比如A项),有的涉及文本内容(比如B项),有的则涉及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如CD两项)。这些都可以根据小说内容比较轻松地得出答案。B项说“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是错误的,因为根据文本可知,先行者所看到的小姑娘形象并非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而A项、C项和D项的分析鉴赏都是正确的。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先判断该项内容是属于“相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然后再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表述相关的答题区间,以之考查其分析是否正确。比如,A项分析鉴赏的是文本开头部分的艺术特色。小说已交代先行者已飞离地球两万五千年,此时,地球上“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而城市图像的出现则确实使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确实能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此项正确。故知此项分析正确。
8.(6分)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
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
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过程,这过程可根据小说中的相关描述进行分析得出。比如,“先行者没在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融化了文明已成过往云烟”等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①希冀与期待。虽然先行者知道一切,但还是闭起双眼默祷着,他希望睁开双眼看到一个蓝色水晶球般的地球。②失望与悲伤。当小姑娘说出人类已经不存在时,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③激动与兴奋。当先行者看到半球透明玻璃罩中的人类文明时,看到了希望。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该注意的是,在找到相关能体现心理活动特征的语句后,应归纳概括出特点,并且对该语句作简要分析。组织答案时应该分条作答。每概括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就将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做出适当的解析。比如,从“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一句,可知人物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蓝色水晶球般的星球,这是一种希冀与期待的心情。
9.(6分)
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
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命题者抓住“科学”与“科幻”两个词语,要求考生回答貌似同文本毫无关联的问题,题目的主观性很强,发散空间很大。这对平时阅读面很广、善于思考的人十分有利,由此可见命题者的指向十分明确,为当今的语文教学起到了较大的指挥棒作用。①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文中大量的科学存在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基础,构成了小说想象的依据性内容,为幻想提供了条件。②幻想是对科学的拓展。幻想出“宏纪元”与“微纪元”,在科学的基础上合理展开。③科学与幻想的结合,通过对黑白色地球幻想,引起人们对文明的思考。
点睛:在回答此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所要求的“‘科学’与‘科幻’一语”,联系自己平时的理解展开论述,切不可脱离题目要求,受惯性思维影响,大谈什么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等话题。其实,“科学”与“科幻”都有一个“科”字,答题时应着重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指出各自的重点合作用。另外,在答案的每一点中,都需要有明确的词语指出关系,还要能结合具体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四、课内知识点回顾(23分)
10.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用“青青子衿”指代贤才。B、C、D三项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1.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项,该句用环境的清冷衬托词人内心的凄凉、寂寞,以“哀景”称“哀情”,用的是正衬的手法。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富有现实主义色彩”错误,应该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艺术形象缤纷多彩,表现手法新奇。
13.C【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例句用事典,借古伤怀,借廉颇自比,表达壮志难酬的同病相怜之悲。A.化用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中的诗句“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表达的是自己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B.运用事典,借古讽今,借刘义隆草率用兵最终仓皇落败,告诫南宋统治者,以史为诫。C.运用事典,借古伤怀,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意,暗含壮志难酬之慨。与例句用法、作用相同。D.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
15.(每空1分,共11分)
(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4)樯橹灰飞烟灭
(5)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