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30 18:3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乌苏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文是指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古人习惯于将铜称为金,因此铜器上的铭文就叫金文。又因为这种文字在钟鼎之类的青铜器上出现最多,所以又名钟鼎文。青铜器在商周时代有着强大的宗教力量和政治力量,“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它是巫或王(王也是最大的巫)在祭祀仪式上用来沟通上天、通达祖神旨意、实现合理统治的手段与工具。
铸造青铜器的泥制模型—陶范质地松软,比龟甲、兽骨容易雕刻,所以早期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更能自由地表达出象形表意的内在精神。此时期金文文字的大小、长短不一,书写的章法只讲究纵向的顺序而无视横向的严整,字体或长或短,犄角错落,顾盼生辉。
西周以后,青铜器铭文大大发展,在性质、内容、形式、字数、书体方面都与前期有很大变化。刻铸的位置由隐蔽逐渐转向器物显要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宴飨礼仪等多方面,成为宣扬祖先功业、借以传之后世的文告。铭文有了“史书”的性质,开始讲究行列秩序,对字体进行有意的布置与规范。从西周中期开始,这种追求行列整齐、字形工整化的倾向进一步加强。到了周穆王时代,这种方正整饬的铭文就较为常见了,金文的书写秩序化初步形成,铭文的笔画也受其影响摆脱象形的束缚走向线条化,汉字的形体结构不再自由随意,长短阔狭趋向统一,布局也显得齐整圆融。西周中晚期,一些长篇铭文的书写开始被规范在阳线方格中,由于这种格子往往长大于宽,因此填写其中的铭文字体显得比较细长。此时金文的铭刻已经超出了宣告神谕王命内容的意义,而是追求秩序的“礼乐”精神的一种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礼崩乐坏”,诸侯国自行其是,许多美化修饰类字体纷纷出现,这些字一方面纵向拉伸字体,另一方面增加弯曲宛转的线条以填充线条之间的空隙,如鸟虫篆。依据郭沫若先生的看法,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而多数金文依然保持整饬的面貌,一方面与当时日趋便捷的手写体保持同步,一方面力求满足青铜器典雅规整的要求,还要适应范铸与刀刻的特点,作为“正体”的金文就这样不断地对手写体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与处理,从而逐步发展为以端庄秀丽的长圆形为主体的字形特征。
笔画圆转是金文字体的突出特点。西周早期的文字笔画中肥而首尾略有锋芒,到了西周晚期的籀篆体则首尾如一,线条圆匀宛转,字体圆润典雅,这一方面可能有刻意修饰美化的成分,另一方面与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也不无关系。因为青铜液浇铸时的高温冲击会磨损字模的笔形之口,而脱范清砂、打磨器物又会进一步磨损字口。这就使铭文的笔画变得浑圆,难见锐锋。范铸的字模经过铜水的浸润,加强了线条的厚重感,再加上青铜材质本身所具有的坚韧结实的质地、自然展露的色彩,共同构筑了金文端庄肃穆的古朴之美。 (选自陈虹《汉字在古代器物上的感性显现》,有删改)
1.下列有关金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坚韧结实的质地和自然展露的色彩共同构筑而成的。
A.金文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字,因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而得名,由于这种文字在钟鼎之类的青铜器上出现得最多,所以又称钟鼎文。
B.西周后的金文,内容涉及宗教祭祀、政治经济、宴飨礼仪等多方面,具有宣告神谕王命、宣扬祖先功业、体现追求秩序的“礼乐”精神等功用。
C.金文最能自由地表达出象形表意的内在精神,这与铸造青铜器的泥制模型——陶范质地松软,比龟甲、兽骨容易雕刻有关。
D.金文具有古朴之美,这种美是由字模线条的厚重感、青铜材质本身所具有的
2.下列有关金文文字的书写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持与日趋便捷的手写同步,又要力求满足青铜器典雅规整的要求。
A.早期金文书写较随意,讲求纵向的顺序而无视横向的严整,虽对字体未作有意的布置与规范,却给人犄角错落、顾盼生辉之感。
B.西周后,金文开始讲究行列秩序,不断加强对行列整齐、字形工整的追求,到周穆王时代书写秩序化初步形成,汉字形体结构不再自由随意。
C.西周中晚期,一些金文的书写开始被规范在阳线方格中,由于这种格子往往长大于宽,因此填写其中的金文字体显得比较细长。
D.金文逐步发展成以端庄秀丽的长圆形为主的字形特征,主要是因为它既要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先生认为,从西周中晚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以文字为艺术品之风尚。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不是普通器物,是巫或王在祭祀仪式上用来沟通上天、通达祖神旨意、实现合理统治的手段与工具,有强大的宗教和政治力量。
B.西周以前的铭文刻铸位置相对隐蔽,西周以后,青铜器铭文在性质、内容、形式、字数、书体方面均得到较大发展,刻铸位置也转向显要之处。
C.金文字体的突出特点是笔画圆转,无论是西周晚期圆匀宛转、圆润典雅的籀篆体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线条弯曲宛转的鸟虫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D.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礼崩乐坏”,诸侯国出现许多美化修饰类字体,郭沫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模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徳,而是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5.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6.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午餐
【英】毛姆
我是在剧场看戏时见到她的。如果不是有人提及她的名字,我想我都认不出她了。
“哦,好多年没见了。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吗?你请我吃了一顿午餐。”
我怎么能不记得!
那是二十年前了,我在巴黎,收入刚够维持生计。她读了一本我写的书,来信谈论这本书。我回信表示感谢。不久我又收到她的信,说她路经巴黎,想同我谈谈,问我是否愿意中午请她在福约特餐厅随便吃点什么。福约特是法国议员光顾的地方,它远远超出我的经济能力,我从来不敢问津。但她的恭维话让我无法对一位女士说“不”。我还有八十个法郎可以维持到月底。一顿便餐不会超过十五个法郎,如果后半月不喝咖啡的话,我没准可以对付过去。
她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年轻、迷人。实际上,她是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她很健谈,好像很愿意谈论关于我的事情,我洗耳恭听。
菜单来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价钱比我预料的要贵得多。但她说的话叫我放了心。
“我午餐从来不吃什么东西。”她说。
“嗨,别那么说!”我慷慨地答道。
“我向来只吃一道菜。我或许可以吃点鱼,不知他们有没有鲑鱼。”
吃鲑鱼的季节还略嫌早了一点,但我还是问了侍者。有的,刚刚进了鲑鱼,这是今年的头一条。侍者问她还要不要吃点什么。
“不,我向来只吃一道菜。”她答道,“除非你有点鱼子酱,我是从不介意的。”
我的心微微一沉。我知道我吃不起鱼子酱的,但我又不能直说。我告诉侍者一定要拿鱼子酱来,我为自己点了最便宜的菜——羊排。
“我认为你吃肉是很欠考虑的,”她说,“你吃了这种油腻的东西后怎么工作?”
接下来是饮料。
“我午餐从来不喝什么东西。”她说。
“我也不喝。”我马上也说。
“除非有白葡萄酒,”她接着说,就像我没说话似的。“法国白葡萄酒非常清淡,极有利于消化。”
“你想要点什么?”我问道,口气很客气,但不十分热情。
她对我友好地粲然一笑,露出她雪白的牙齿。
“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槟。”
我想我有点面色苍白了。我要了半瓶香槟酒,并漫不经心地提到我的医生绝对禁止我喝香槟。
“那你喝什么呢?”
“水。”
她边吃边愉快地谈论着文学艺术。而我心里却盘算着这顿饭得花多少钱。当我的羊排上来后,她很严肃地批评起我来。“我看,你已经成了习惯,午餐爱吃油腻的东西。这绝对是一个错误。你为什么不学我的样子只吃一道菜呢?我敢肯定那样你会舒服得多。”
侍者又拿着菜单走过来,我便说:“我是打算只吃一道菜。”
她轻轻一个手势,让侍者站在一边。
“不,不,我午餐从不吃什么东西,只吃一丁点,决不多吃,我吃那点东西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借此谈谈话。我恐怕吃不下任何东西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吃不到芦笋就离开巴黎我会很遗憾的。”
我的心一沉。我知道价格贵得吓人。
我使劲盼着侍者说“没有”。愉快的笑容展现在他脸上,“我们有这种罕见的珍品!”
“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不介意吃点。”
我点了芦笋。
“你不吃点吗?”
“不,我从不吃芦笋。”
“我知道有人不爱芦笋。事实上,你吃肉太多影响了食欲。”
我陷入恐慌,现在不是能剩下多少生活费,而是够不够付账。如果我还差十法郎,不得不向她借,那将十分难堪。我不能让自己陷入那种境地。如果账单超过了这个数目,我打定主意把手伸到口袋里,然后戏剧性地大叫一声,说钱包被偷了。当然,如果她的钱也不够付账就更难堪了。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把我的表留下来并说好我以后回来付账。芦笋上来了,我一面看着这可恶的女人贪婪地吞咽着芦笋,一面彬彬有礼地谈论着戏剧。她终于吃完了。
到现在我已无所顾忌了,所以我给自己叫了咖啡,给她叫了冰淇淋和咖啡。
她边吃冰淇淋边说:“我是从不吃午餐的,顶多吃一道菜!”
“哦,我明白了。”
接着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个侍者,又提着一只装满了硕大桃子的大篮子走来,这些桃子红得像纯真少女的脸蛋,不过,桃子真是还没到上市的季节啊,天知道它们值多少钱!
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
“你看,你吃了那么多肉把肚子撑饱了。”(我那一块小得可怜的羊排!)
“你再也吃不下东西了。而我只是随便吃了一点,我还可以再品尝一只桃子。”
账单来了,付完账后我的钱还不够付像样的小费。她的目光在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上停了一小会儿,我知道她是觉得我很吝啬。可我已是囊空如洗了。
“学我的样子,”当我们握手道别时她说,“午餐顶多吃一道菜。”
“今后我会做得比那更好,”我回敬道,“我今天晚餐什么都不吃了。”
……
但我终于报了仇,我并不是爱报复的人,但当上帝插手这件事,我情愿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结局。
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打破常规,作者用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帮助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B.小说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妙趣横生而又富有暗示意味,对女人牙齿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特征。
C.“今后我会做得比那更好”一语双关:“我”表面接受批评,实则暗示“我”要吸取教训。
D.小说采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冷嘲热讽于字里行间,而又不露声色。
8.小说为何三番五次写“她”表明自己午餐不吃东西,即使吃也吃得很少?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小说以“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②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③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④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解释加点字。
(1)拔石城 (2)秦王竟酒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
11.用“/”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C.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D.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12.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3.在以上节选的人物合传中,作者是怎样安排廉颇蔺相如其人其事这两条线的?
(二)古诗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饮
元稹
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
诗篇随意赠,杯酒越巡①行。
漫唱江朝曲,闲征②药草名。
莫辞终夜饮,朝起又营营③。
[注]①巡,斟酒一周叫“一巡”,“越巡”指已添了好几回酒。②闲征,(将药草名)嵌入句中作诗。③营营,这里指为功名而忙碌。诗人通过夜饮来求得暂时的精神解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一次夜宴的情形,诗人的言谈笑语中蕴含着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感。
B.颔联写宾主无拘无束,开怀畅饮,“越巡行”再现了他们夜饮过程中的豪迈气概。
C.颈联写夜宴酒酣时宾主将药草名嵌入句中作诗并吟唱,体现了他们清雅高洁的情趣。
D.尾联直抒胸臆,主要表达了诗人为朋友的相聚而快乐,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感。
15.有评论认为,这首诗首联的描写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
(三)古诗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沈从文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个人得失事小,国家前途事大。他曾经明确提出:“民族兴衰,事在人为。”就在那样黑暗腐朽(用他的说法是“腐烂”)的时候,他也没有丧失信心。他总是想激发青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事业上有以自现,在学术上有以自立”,他最反对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他不只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对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他自己说他最满意的小说是写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边上的人和事的。选集中的散文更全部是写湘西的,这些作品都是有所为而作的。
沈先生关心的是人,人的变化,人的前途。他几次提家乡人的品德性格被一种“大力”所扭曲、压扁。“去乡已十八年,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一种___________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___________,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___________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___________,也随同泯灭了。”(《<长河>题记》)他并没有想把时间拉回去,回到封建宗法社会,归真返朴。他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他只是希望能在一种新的条件下,使民族的热情、品德,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能够得到新的发展。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堕落 消失殆尽 固然 辨析
B.坠落 消失殆尽 即使 辨析
C.堕落 消失无余 固然 辨别
D.坠落 消失无余 即使 辨别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不只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
B.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对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
C.他不只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对七十九岁的老人而言,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
D.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
19.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仙姑只听见院里人说“四十五”“穿花鞋”,羞得只顾擦汗,再也开不得口。
B.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么可以说  ①  。九寨沟内分布着108个被称为“海子”的高山湖泊,这  ②  ,甚至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九寨沟的水清得容不下一丝杂质,九寨沟的“海子”美得无法形容。
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构成了  ③  :蓝色冰瀑在岩壁上挂起巨大的天然冰雕,挺拔的雪峰升起云海连天,七彩的林木孕育出朦胧幻境,倒悬的瀑布似一群银龙飞跃,虚实难辨的翠海变化无穷……“六绝”名不虚传,成了九寨沟的亮丽名片。神奇的九寨沟令人向往,而秋天的九寨沟五彩缤纷,是一幅让人陶醉的美丽画卷,更加令人向往。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无论是百年前的立党先锋,还是七十多年前的建国英雄,或是今日的强国勇士,中国青年始终以“青春之我”回应“强国有我”的时代呼唤。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青春与强国”为主题,并以团员代表的身份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C 6.【示例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包含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达到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切入时代,赢得读者。
【示例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7.A 8.①推动情节发展。一次次强调什么都不吃,却一次次大饱口福,把“我”吃得濒临破产。
②凸显人物形象。每一次简单情节的重复,都是在进一步刻画女人的丑陋形象,也进一步蓄积“我”的焦虑心理。
③强化小说主旨。多次强化语言和行为的反差,讽刺人性中的贪婪虚伪的丑陋本性。 9.①首尾照应,揭示了开头“几乎认不出她来”的原因,突出人物变化之大。
②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故事结局出乎读者的预想;但女读者在一顿午餐中不停进食的行为又为结尾做了铺垫,让结局符合情理。
③在幽默中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暗示虚假和无耻换来的只是丑陋和肥胖。
10.(1)夺取,攻占;(2)完毕、终了;(3)通过;(4)伸张。
11.D 12.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13.写蔺相如,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
第一,廉颇是赵国的“良将”,文章最后写他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表现他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第二,国家形势紧张,廉颇、蔺相如共同谋划,突出表明了廉颇的举足轻重。渑池相会,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廉颇思虑长远,有智谋。如“廉颇蔺相如计”,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正是他给了蔺相如以强大的支援。
14.D 15.①视听结合。前句运用视觉写隔帘的灯火迷离朦胧,别具美感;后句运用听觉写风雨交加,描写细腻。②虚实结合。诗人没有直接写宴会上的热闹场面,而是让读者从隔帘而望的明亮灯火去展开联想,虚实结合,意境幽远。③运用对比。屋内灯火辉煌,觥筹交错;屋外风声雨声,显得凄清。这样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屋内的欢乐,也暗示了诗人的现实处境,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16.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7.C 18.D 19.B
20.①九寨归来不看水②不仅在中国③九寨沟“六绝” 21.①比喻句由本体“秋天的九寨沟”、喻体“画卷”和比喻词“是”构成,把秋天的九寨沟比作一幅美丽的画卷。②突出了秋天的九寨沟五彩缤纷,非常美丽,让人陶醉,令人向往。③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九寨沟的喜爱和赞美。
22.例文:
使命在肩重如磐,强国有我扬“三气”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五千年风云激荡,新时代催人奋进。身处两个百年变局的时代节点,我辈中国青年自当肩负时代复兴之使命,勇担中华强国之大任。凭借青春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圆百年梦想,续时代华章!
青年有志气,强国有我,使命一肩承。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青年的志气是有坚定信仰,是有远大理想,以志气铸铁肩,方能承时代之使命。80后航母天才王硕威,心怀对航母事业的热爱,参与“辽宁舰”“山东舰”的改装及建造工作,立下大功,令美俄惊叹;“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中国航天追梦人,为国家立志,为科学先行,用他们的实力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化作现实,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在茫茫太空。揆诸前辈,我辈青年,更应把握好青春年华,心怀家国之志,肩承复兴使命,守报国丹心!让强国有我!
青年有骨气,青春有活力,强国方可期。
“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骨气是人生的灵魂支柱和精神脊梁,更是强国之本!犹记改革初期,科技空白,面对“只能跟着外国跑的”科研窘况,技术团队勇于攻坚克难,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骨气,使中国科技创新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到蛟龙探海、墨子传信,从高铁奔驰、北斗组网,到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科技领域的一次次跨越式发展,成为国家强大的助推器。面向未来,我辈青年,要有参与的决心和魄力,要涵养民族骨气,砥砺前行,共圆强国之梦!
青年有底气,青春不虚度,强国有我,复兴必可成。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底气来自自信,更是实力的彰显。前不久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期间,一组辛丑年对比图刷屏网络。从120多年前的辛丑条约谈判,到今天“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的宣示,我们告别了任人宰割的历史,拥有“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的深厚底气。这份底气从何而来?来自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来自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辈青年手握滚烫的青春,背后有强国支撑,更该怀揣十足的底气,奏响时代的强音,民族复兴,强国有我,必将可期!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争先立潮头。我辈青年,面对新时代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崭新赛道,当以志气为锋芒,凭骨气挺胸膛,用底气做栋梁,肩承使命,强国奋进,以己之薄力,助国之昌盛,以青春之椽笔,书万世之华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