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目录
一 学习目标
二 评价任务
三 教学活动
一 学习目标
课标依据
1、默读有一定速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2、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3、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叙述。
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
1.横向分析:第五单元安排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三篇精读课文,以及《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一篇略读课文,共同指向“科学发现”这一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文言文二则》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在阅读故事时找出观点和说明观点的句子,为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奠定了基础。
2.纵向把握: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教材分析
课文分析:本篇课文是六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却容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最后发现“真理”的。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用事例证明观点是论说类文章的常见写法,其中“证明”和“事例”同样重要,也就是需要在事例和观点之间建立起证明的关系,所以我将“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五年级上册“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和六年级上册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提取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本单元本节课“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一教学重点奠定了学习基础 。
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精讲多练,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展开阅读,精心选择优质信息进行有效补充和拓展,可以结合课后“阅读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默读课文,能找出课文的中心观点,了解每个事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2、能结合三个事例与“阅读链接”,体会科学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二 评价任务
学习目标1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能找出课文的中心观点,了解每个事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1.启发思考:作者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是用哪几个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2.聚焦第一个事例,理解波义耳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真理的。
3.以第一个事例为例,小组合作,学习另外两个事例,对比三个事例的共同之处。
1.能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能够概括作者是用哪几个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一颗阅读 )
2.能够说出波义耳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真理的
(一颗理解 )
3.能梳理出另外两个事例中的科学家是怎样得到“真理”的,能比较三个事例的共同之处,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一颗体会 )
学习目标2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能结合三个事例与“阅读链接”,体会科学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1.对比阅读,启发思考:对比三位科学家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取得成果的过程可以发现,这些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共同点?
2.拓展阅读:通过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这篇文章中的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体会詹天佑和课文中的三位科学家身上的相似之处。
1.能准确提取至少四个科学家身上的品质如: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等,并能找出詹天佑身上与他们的共同之处。
(三颗体会 )
2.能提取出至少一处科学家身上的品质,并能找出詹天佑身上与他们的共同之处。
(一颗体会 )
学习目标3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两个以上具体事例,说明“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观点。
1.所举事例能够说明“有志者事竟成”这一观点。
(一颗写作 )
2.事例之间有过渡语。
(一颗写作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教学难点
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三 教学活动
1
2
3
4
课题导入,学习字词
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品读感悟,深入研讨
拓展运用,迁移写法
板块一:课题导入,学习字词
你认为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怎样得来的?
……
1.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对它们的初步理解,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通过出示词语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从自主学习到小组合作,再到全班交流,分层次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读词正音。
3.交流易错字音、难懂的词语。
4.教师提示易错字
思考:作者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评价标准:能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一颗阅读 )
板块二: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默读课文,要求:
不出声、不指读。
思考:课文是用哪几个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评价标准:能够概括作者是用哪几个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一颗理解 )
板块二: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默读第3自然段后思考,波义耳是怎样一步步发明石蕊试纸的?
聚焦第一个事例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取得成果
发现现象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发明了石蕊试纸
评价标准:能够说出波义耳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真理的。
(一颗理解 )
板块二: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文本,抓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研读第一个事例,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事例与观点间的印证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板块二: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板块三:品读感悟,深入研讨
这一环节借助表格,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体会科学家身上的科学精神如锲而不舍、善于提问、不断探索等。并利用表格的优势,通过对比可得出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得出作者是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这一结论。
发现现象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取得成果
事例1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事例2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事例3 儿子在睡觉时,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红
进行了许多实验
发明了石蕊试纸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
阅读大量文献,搜集证据
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睡觉时眼珠为什么会转动?
反复观察实验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评价标准:能梳理出另外两个事例中的科学家是怎样得到“真理”的。能比较三个事例的共同之处,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一颗体会 )
请默读4—5自然段,小组合作,借助表格,事例中的主人公又是怎样发现真理的?综观三个事例,三位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板块四:拓展运用,迁移写法
完成课后小练笔
通过梳理并总结课文结构,更进一步理解作者如何对中心观点进行论证说明的,引导学生尝试在实践中运用这一写法。在这一环节适当引入一些范例,便于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