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东源期末)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干部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2.(2021七上·佛山月考)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B.体现出商业的重要地位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统一国内市场正式形成
3.(2021七上·长春月考)“破釜沉舟”的成语来源于( )
A.巨鹿之战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4.(2021七上·吉林月考)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一现象体现的秦朝暴政是( )
A.赋税沉重 B.社会治安混乱
C.法律非常严苛 D.法制观念淡薄
5.(2021七上·德惠月考)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秦末农民战争的教训 B.秦亡的教训
C.经过长期战争,经济萧条 D.恢复社会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6.(2021七上·佛山月考)《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躬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易风移俗,黎民醇厚,(西)周云(说)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段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汉武帝大一统 D.秦统一全国
7.(2021七上·兴化月考)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如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8.(2021七上·邢台月考)西汉初年,币制混乱,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吴王刘濞采铜铸币,富甲天下。后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推行盐铁官营 B.推行重农抑商
C.削减封国封地 D.控制国家经济
9.(2021七上·来宾期中)汉武帝时期,中央朝廷以推广:皇帝恩泽的名义把土地再分封给诸侯的子弟,看起来是厚待他们,实际上却使每个封地的面积渐渐缩小了,此后再也无力与中央朝廷抗衡。这-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太学的兴办与推广 B.“推恩令”的实施
C.刺吏制度的建立 D.盐铁专卖的实行
10.(2021七上·铁西期末)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古代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位篡位的巨奸。王莽篡位建立的王朝( )
A.秦朝 B.西汉 C.新朝 D.东汉
11.(2021七上·东源期末)随着功臣豪族势力的不断壮大,及皇室对他们的妥协和利用,功臣豪族逐渐通过政治联姻登上权力巅峰,成为东汉政局中一支强大势力。材料反映出东汉( )
A.外戚专权 B.宦官千政 C.军阀割据 D.贪官横行
12.(2021七上·连云期末)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意欲联合抗击匈奴。使者一路历经磨难不忘使命,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此行”指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张骞出使西域
C.卫青出击匈奴 D.班超出使西域
13.(2021七上·连云期末)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西汉“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B.长安→西域→中亚、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C.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14.(2021七上·高州期末)现在大型手术使用全身麻醉药剂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制成这种药剂的医生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张角
15.(2021七上·永吉期末)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B.佛教产生于古中国
C.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二、填空题
16.(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17.(2020七上·蓝田期末)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自汉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 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
18.(2019七上·肥城期末) (人物名字)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董仲舒“ ”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学说,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19.(2020七上·蓝田期末)西汉初年汉高祖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而采取的政策是 。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该政策,经过文帝、景帝两代的整治,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 。
20.(2019七上·莘县期中)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诸子百家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 ”。
21.(2021七上·凤县期中)秦的统一,结束了 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的封建国家。
三、材料分析题
22.(2021七上·中山期中)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该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的“商君”指的是谁? “商君治秦。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 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23.(2021七上·孝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为各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二: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政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请回答:
(1)“商”的建立者是谁?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特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列举“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并结合商鞅变法的一项措施加以说明?
(3)对比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新特点。
(4)综上所述,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24.(2020七上·锦州期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逾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选自《陈涉世家》
材料二: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己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摘自《三国演义》
(1)材料一中“举大计”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天下苦秦久矣”表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中张角创立的宗教派别叫什么?后来张角等人发动的农民起义被称作什么?
(3)比较上述两则材料,分析两次农民起义在准备和结果方面有何异同。
25.(2021七上·伊通期末)两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以思能导图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
你在完成此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有什么感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时期设置了御史大夫, C 项符合题意;
A 项丞相帮助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排除;
B 项太尉管理军事,排除;
D 项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下令全国一律把过去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标准作为统一制度推行全国。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故C符合题意。
统一度量衡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和商业的重要地位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反映出统一国内市场正式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许多措施,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3.【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区)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这就是历史典故“破釜沉舟”的由来。A符合题意;
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之间争夺天下的战争,不符合题意,B排除;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争,不符合题意,C排除;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战争,不符合题意,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巨鹿之战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成语“破釜沉舟”的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即可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 据“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可知,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法律非常严苛。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解读材料信息是解体的关键,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5.【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巩固封建统治,恢复社会经济。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本原因。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6.【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言文景,美矣!”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称赞的是文景之治。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故A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汉言文景”可知与光武、汉武帝、秦统一无关,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7.【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汉时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所以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适当的标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8.【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 推行盐铁官营 ,不符合题意;
B. 推行重农抑商 ,不符合题意;
C. 削减封国封地 ,不符合题意;
D.由材料“吴王刘濞采铜铸币,富甲天下”可知,铸币权在地方时,容易产生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实现,因此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是想要控制国家经济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理解这样做的目的回答。
9.【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 由题干信息“汉武帝”“恩泽”“把土地再分封给诸侯的子弟”“封国的面积渐渐缩小”“无力与中央朝廷抗衡”可知此时的诸侯国实力大大削弱,不能再威胁到中央朝廷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时期实施“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B 项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A.秦朝,不符合题意;
B.西汉,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东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1.【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 “随着功臣豪族势力的不断壮大,及室对他们的妥协和利用,功臣豪族逐渐通过政治联姻登上权力巅峰”反映的是东汉外戚专权。选项A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宦官干政、军割据和贪官横行的现象,排除选项BCD;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中后期政治特点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 蒙恬北击匈奴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意欲联合抗击匈奴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一路历经磨难不忘使命,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为后来的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巨大贡献,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卫青出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D.班超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他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3.【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 长安→葱岭→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不符合史实;
B. 长安→西域→中亚、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麻醉药剂”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华佗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使外科手术得以发展。并且创制了“五禽戏”是流传世间最长的养生法之一。
15.【答案】B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代的印度,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所以 ACD项都正确;
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不是产生于中国,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识记与之相关知识。
16.【答案】西域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故答案为:西域。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7.【答案】光武中兴;宦官
【知识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建立者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自汉和帝开始,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该朝代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还要掌握“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注意和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做对比。
18.【答案】秦王嬴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排斥、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延续了2000多年。
故答案为:秦王嬴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点评】本题考查秦统一中国和汉武帝大一统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秦灭六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即可作答。
19.【答案】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点评】西汉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常考的知识点,学生要注意掌握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作用。本题难度适中。
20.【答案】焚书坑儒;楚汉之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诸子百家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 “焚书坑儒”;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故答案为:焚书坑儒,楚汉之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基础知识要牢记。
21.【答案】春秋战国;多民族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赵、魏、韩、楚、燕、齐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为:1、春秋战国 2、多民族
【点评】本题考查秦统一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秦朝统一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答案】(1)生产力的飞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商鞅;成功;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这些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4)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要向先进国家学习,重用人才等。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飞跃。根据材料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2) 根据材料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 ”可知,商君指的是商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君后来被车裂而死,但是他主持的变法是成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可知,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有: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这些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4) 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要向先进国家学习,重用人才等。
故答案为:(1)生产力的飞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商鞅;成功;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这些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4)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要向先进国家学习,重用人才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3.【答案】(1)汤
松散的地方联盟
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2)表现:①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
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
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
(4)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夏桀,建立商朝;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商朝时期, 国家的外部形式为各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西周时期,采取分封制, 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有: ①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这就是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
(3)依据材料一、二信息,可以看出, 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秦汉时期 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
故答案为:(1) 汤
松散的地方联盟
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2) 表现:①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
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
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 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
(4) 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理解材料含义,理解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归纳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材料信息归纳,不要向外延伸;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先进行理解,再进行概括回答。
24.【答案】(1)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或秦末农民大起义;表现:沉重的赋税,沉重的徭役,沉重的兵役,严苛的法律,秦二世更残暴。
(2)太平道,黄巾起义。
(3)准备不同,大泽乡起义仓促;黄中起义经过长期准备。结果相同,都失败了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逾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一队被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按照严酷的秦朝法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这些戍卒铤而走险,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而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因此材料中“举大计”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秦朝人民负担最重的是徭役和兵役,因此秦朝具有沉重的徭役和兵役;秦朝赋税很重,是前朝的20倍;秦朝时期一人犯死罪,亲族都要处死,叫“族诛”,一家犯法,邻里都要受牵连,叫“连坐”,实行严刑峻法。
(2)宗教派别,根据材料“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结合所学可知,张角修太平道,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年-172年)初传道,因此张角创立的宗教派别是太平道;农民起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角是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即张角等人发动的农民起义被称作黄巾起义。
(3)异,根据材料“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等信息可知,公元前209年,一队被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后的仓促行为,而黄中起义经过长期的充分准备。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管是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还是黄巾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秦末农民起义和黄巾起义的特点。
25.【答案】蔡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史记》。司马迁。要学习古代科学家、医学家、史学家的求真精神;或了解祖国的科技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或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等。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是蔡伦,造纸术的发明,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被称为“医圣”的是张仲景,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于手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传体通史;感悟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要学习古代科学家、医学家、史学家的求真精神;或了解祖国的科技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或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等;
故答案为: 蔡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史记》。司马迁。要学习古代科学家、医学家、史学家的求真精神;或了解祖国的科技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或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等。
【点评】本题的思维导图,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给的信息提示语,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东源期末)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干部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时期设置了御史大夫, C 项符合题意;
A 项丞相帮助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排除;
B 项太尉管理军事,排除;
D 项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2021七上·佛山月考)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B.体现出商业的重要地位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统一国内市场正式形成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下令全国一律把过去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标准作为统一制度推行全国。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故C符合题意。
统一度量衡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和商业的重要地位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反映出统一国内市场正式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许多措施,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3.(2021七上·长春月考)“破釜沉舟”的成语来源于( )
A.巨鹿之战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区)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这就是历史典故“破釜沉舟”的由来。A符合题意;
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之间争夺天下的战争,不符合题意,B排除;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争,不符合题意,C排除;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战争,不符合题意,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巨鹿之战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成语“破釜沉舟”的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即可作答。
4.(2021七上·吉林月考)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一现象体现的秦朝暴政是( )
A.赋税沉重 B.社会治安混乱
C.法律非常严苛 D.法制观念淡薄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 据“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可知,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法律非常严苛。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解读材料信息是解体的关键,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5.(2021七上·德惠月考)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秦末农民战争的教训 B.秦亡的教训
C.经过长期战争,经济萧条 D.恢复社会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巩固封建统治,恢复社会经济。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本原因。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6.(2021七上·佛山月考)《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躬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易风移俗,黎民醇厚,(西)周云(说)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段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汉武帝大一统 D.秦统一全国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言文景,美矣!”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称赞的是文景之治。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故A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汉言文景”可知与光武、汉武帝、秦统一无关,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7.(2021七上·兴化月考)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如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汉时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所以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适当的标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8.(2021七上·邢台月考)西汉初年,币制混乱,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吴王刘濞采铜铸币,富甲天下。后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推行盐铁官营 B.推行重农抑商
C.削减封国封地 D.控制国家经济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 推行盐铁官营 ,不符合题意;
B. 推行重农抑商 ,不符合题意;
C. 削减封国封地 ,不符合题意;
D.由材料“吴王刘濞采铜铸币,富甲天下”可知,铸币权在地方时,容易产生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实现,因此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是想要控制国家经济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理解这样做的目的回答。
9.(2021七上·来宾期中)汉武帝时期,中央朝廷以推广:皇帝恩泽的名义把土地再分封给诸侯的子弟,看起来是厚待他们,实际上却使每个封地的面积渐渐缩小了,此后再也无力与中央朝廷抗衡。这-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太学的兴办与推广 B.“推恩令”的实施
C.刺吏制度的建立 D.盐铁专卖的实行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 由题干信息“汉武帝”“恩泽”“把土地再分封给诸侯的子弟”“封国的面积渐渐缩小”“无力与中央朝廷抗衡”可知此时的诸侯国实力大大削弱,不能再威胁到中央朝廷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时期实施“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B 项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史实。
10.(2021七上·铁西期末)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古代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位篡位的巨奸。王莽篡位建立的王朝( )
A.秦朝 B.西汉 C.新朝 D.东汉
【答案】C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A.秦朝,不符合题意;
B.西汉,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东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1.(2021七上·东源期末)随着功臣豪族势力的不断壮大,及皇室对他们的妥协和利用,功臣豪族逐渐通过政治联姻登上权力巅峰,成为东汉政局中一支强大势力。材料反映出东汉( )
A.外戚专权 B.宦官千政 C.军阀割据 D.贪官横行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 “随着功臣豪族势力的不断壮大,及室对他们的妥协和利用,功臣豪族逐渐通过政治联姻登上权力巅峰”反映的是东汉外戚专权。选项A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宦官干政、军割据和贪官横行的现象,排除选项BCD;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中后期政治特点的相关史实。
12.(2021七上·连云期末)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意欲联合抗击匈奴。使者一路历经磨难不忘使命,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此行”指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张骞出使西域
C.卫青出击匈奴 D.班超出使西域
【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 蒙恬北击匈奴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意欲联合抗击匈奴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一路历经磨难不忘使命,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为后来的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巨大贡献,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卫青出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D.班超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他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3.(2021七上·连云期末)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西汉“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B.长安→西域→中亚、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C.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 长安→葱岭→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不符合史实;
B. 长安→西域→中亚、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2021七上·高州期末)现在大型手术使用全身麻醉药剂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制成这种药剂的医生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张角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麻醉药剂”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华佗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使外科手术得以发展。并且创制了“五禽戏”是流传世间最长的养生法之一。
15.(2021七上·永吉期末)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B.佛教产生于古中国
C.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答案】B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代的印度,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所以 ACD项都正确;
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不是产生于中国,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识记与之相关知识。
二、填空题
16.(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答案】西域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故答案为:西域。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7.(2020七上·蓝田期末)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自汉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 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
【答案】光武中兴;宦官
【知识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建立者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自汉和帝开始,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该朝代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还要掌握“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注意和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做对比。
18.(2019七上·肥城期末) (人物名字)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董仲舒“ ”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学说,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答案】秦王嬴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排斥、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延续了2000多年。
故答案为:秦王嬴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点评】本题考查秦统一中国和汉武帝大一统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秦灭六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即可作答。
19.(2020七上·蓝田期末)西汉初年汉高祖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而采取的政策是 。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该政策,经过文帝、景帝两代的整治,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 。
【答案】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点评】西汉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常考的知识点,学生要注意掌握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作用。本题难度适中。
20.(2019七上·莘县期中)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诸子百家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 ”。
【答案】焚书坑儒;楚汉之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诸子百家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 “焚书坑儒”;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故答案为:焚书坑儒,楚汉之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基础知识要牢记。
21.(2021七上·凤县期中)秦的统一,结束了 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的封建国家。
【答案】春秋战国;多民族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赵、魏、韩、楚、燕、齐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为:1、春秋战国 2、多民族
【点评】本题考查秦统一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秦朝统一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材料分析题
22.(2021七上·中山期中)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该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的“商君”指的是谁? “商君治秦。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 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生产力的飞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商鞅;成功;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这些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4)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要向先进国家学习,重用人才等。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飞跃。根据材料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2) 根据材料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 ”可知,商君指的是商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君后来被车裂而死,但是他主持的变法是成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可知,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有: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这些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4) 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要向先进国家学习,重用人才等。
故答案为:(1)生产力的飞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商鞅;成功;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这些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4)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要向先进国家学习,重用人才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3.(2021七上·孝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为各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二: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政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请回答:
(1)“商”的建立者是谁?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特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列举“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并结合商鞅变法的一项措施加以说明?
(3)对比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新特点。
(4)综上所述,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答案】(1)汤
松散的地方联盟
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2)表现:①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
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
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
(4)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夏桀,建立商朝;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商朝时期, 国家的外部形式为各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西周时期,采取分封制, 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有: ①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这就是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
(3)依据材料一、二信息,可以看出, 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秦汉时期 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
故答案为:(1) 汤
松散的地方联盟
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2) 表现:①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
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
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 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
(4) 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理解材料含义,理解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归纳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材料信息归纳,不要向外延伸;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先进行理解,再进行概括回答。
24.(2020七上·锦州期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逾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选自《陈涉世家》
材料二: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己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摘自《三国演义》
(1)材料一中“举大计”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天下苦秦久矣”表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中张角创立的宗教派别叫什么?后来张角等人发动的农民起义被称作什么?
(3)比较上述两则材料,分析两次农民起义在准备和结果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1)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或秦末农民大起义;表现:沉重的赋税,沉重的徭役,沉重的兵役,严苛的法律,秦二世更残暴。
(2)太平道,黄巾起义。
(3)准备不同,大泽乡起义仓促;黄中起义经过长期准备。结果相同,都失败了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逾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一队被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按照严酷的秦朝法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这些戍卒铤而走险,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而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因此材料中“举大计”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秦朝人民负担最重的是徭役和兵役,因此秦朝具有沉重的徭役和兵役;秦朝赋税很重,是前朝的20倍;秦朝时期一人犯死罪,亲族都要处死,叫“族诛”,一家犯法,邻里都要受牵连,叫“连坐”,实行严刑峻法。
(2)宗教派别,根据材料“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结合所学可知,张角修太平道,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年-172年)初传道,因此张角创立的宗教派别是太平道;农民起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角是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即张角等人发动的农民起义被称作黄巾起义。
(3)异,根据材料“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等信息可知,公元前209年,一队被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后的仓促行为,而黄中起义经过长期的充分准备。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管是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还是黄巾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秦末农民起义和黄巾起义的特点。
25.(2021七上·伊通期末)两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以思能导图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
你在完成此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有什么感悟?
【答案】蔡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史记》。司马迁。要学习古代科学家、医学家、史学家的求真精神;或了解祖国的科技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或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等。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是蔡伦,造纸术的发明,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被称为“医圣”的是张仲景,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于手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传体通史;感悟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要学习古代科学家、医学家、史学家的求真精神;或了解祖国的科技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或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等;
故答案为: 蔡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史记》。司马迁。要学习古代科学家、医学家、史学家的求真精神;或了解祖国的科技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或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等。
【点评】本题的思维导图,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给的信息提示语,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