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课内阅读基础巩固
本套试卷共五道大题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 (洪亮)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以……为耻)
C.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然)
D.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 (施人恩惠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盘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
D.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3.下列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
B.文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C.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态度。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4.翻译下列句子。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欲强聒 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 举: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 难:困难
2.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3.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三、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开始不屑于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一种坚持改革的信心。
C.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D.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从第二段看,司马光的信是如何指责王安石的?王安石又是如何一一反驳的?
四、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后面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一一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
A.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4.翻译下列句子.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五、阅读课文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⑨,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怨谤”的来历做了一针见血的分析揭示其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2.第三段中作者重点批驳了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一、【答案】1.C 2.D 3.D
4.(1)抨击不正确的言论,排斥了巧辩的小人,不能说是拒谏。(2)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岛上捕鱼砍柴,把鱼虾当做伴侣,把麋鹿当做朋友。(3)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解析】1.该题考查文言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C项,纵,是放任,听凭的意思,不是纵然的意思。故选C项。
2.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之,前一个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一个是动词,到。B项,度,前一个是名词,计划;后一个是动词,考虑。C项,以,介词,用;后一个是表目的连词。D项,事,都是名词,事情。故选D项。
4.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分析有误。“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意思是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表达的是仰慕之情。故选D项。
5.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辟,抨击;难,排斥;壬人,巧辩的小人。第二句中,渔樵,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渔樵;侣,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朋,名词作动词,意思用法,以……为朋友。第三句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用,因为;一,专一。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二、【答案】1.D 2.A 3.D
5.(1)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2)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本题D项,“难”的解释错误,应该是“责难、批驳”的意思。故选D。
2.本题,“膏泽斯民”为动宾结构,所以“民则”之间应该断开,排除C、D。“上大有为”为主谓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A。
3.本题D项,“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分析错误。本句只是表达了,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没有歉意。故选D。
4.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窃”:“私下”;“交往”:“用心”。第二句关键点:“改其度”:“改变计划”;“度义”:“周密考虑”。
三、【答案】1.B
2.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反驳时在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解析】1.B项,“就没有回复”错误,结合原文“故略上报”,即“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所以,一开始不是“就没有回复”,而是“简单地做了回复”。
故选B。
2.结合文本“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意思是“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这显然是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中的内容,主要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依此得出“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而王安石在反驳时,首先在文段开头表明判断是非的原则是“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是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这就为下文的“正名”提供了推理前提;接着王安石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四、【答案】1.D 2.D 3.D
4.(1)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2)评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解析】1.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理解句子的意思,D项,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所以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的“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应为:回复,回信;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故选D。
3.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表被动;B缘故,原因;C用来;D①“为”,因为;②“为”,是。所以选D。
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术(见解)、故(缘故)、说(言论)、壬人(坏人)。
五、【答案】1.C
2.作者重点批驳了“(变法)以致天下怨谤”这个观点。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排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抓住了对方的主要观点并彻底驳倒,对方其他的细枝末节的指责就不攻自破了。这样写言简意明,要言不烦,不枝不蔓。
【解析】1.C项,“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错误,依据原文的理解,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这里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所以,此处应是说明不能因怨者而放弃改革。故选C。
2.第三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因循守旧”,其实这也正是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排谤的原因。由此分析作者要重点批驳“(变法)以致天下怨谤”这个观点,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作者抓住了对方的主要观点并彻底驳倒。在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然后在第三层,由两个假设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后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文章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避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1 / 9